前言
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全球化与国际合作和交流日益增多,中国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多,这对当前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各高校不仅需要培养较好的专业人才,而且还必须培养具备较强跨文化能力的国际化人才。目前“跨文化能力(ICC)”已成为学术界研究的核心话题,而如何评价和提高大学生的跨文化能力也成为各高校探讨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焦点。纵观近四十年的跨文化理论研究,国内外学者们对跨文化能力的内涵与构成存在一些不同看法,在跨文化能力评价方法上比较单一,缺乏系统全面的跨文化能力评价研究。当前,如何评价大学生的跨文化能力水平显得尤为迫切。由此,本研究构建了一整套适合评价中国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维度及评价量表、跨文化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跨文化能力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在研究跨文化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运用中国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维度及评价量表及跨文化能力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评价大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发展水平,分析影响跨文化能力的关键性因子(意识、态度、知识、技能),不但可以为高校国际性人才培养及相关文化能力培养课程设置提供借鉴,而且可为国际性人才的选拔、任用和绩效评价提供有力测评方法参考,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为了构建一整套适合中国大学生的跨文化能力维度及评价量表、跨文化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跨文化能力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本研究涉及数据样本采集对象为在校大学生与跨文化研究学者和专家,其主要数据收集方法为问卷调查(定量)和访谈(定性),主要数据分析工具为因子分析、结构方程模型、专家调查法、模糊数学综合评价、相关分析及应用实例研究,问卷量表设计主要基于Byram(1997)提出的跨文化能力(ICC)多维度模型(知识、技能、批判的文化意识、跨文化态度),参考Fantini(2000,2006)所编制的跨文化能力自评问卷(A YOGA FORM)和联邦EIL研究项目跨文化能力自评问卷(AIC),结合中国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构建一套包含4个维度,60个描述项的中国大学生跨文化能力试评量表;并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小范围试测研究,运用因子分析法进行因子提取,对ICC试评量表进行了再次修正,设计一套包含4个维度,40个描述项的中国大学生跨文化能力(ICC)评价量表。
本书的主要内容、思路和研究结果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介绍本书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回顾跨文化交际理论、跨文化能力理论、模糊综合评价理论并对国内外跨文化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分析以往研究的不足之处,提出研究问题。其次,以全国七所综合性大学的1050名一至四年级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其跨文化能力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研究结果发现,中国大学生普遍认为自己对外国文化知识掌握不足,在与外国人交流时不愿主动调整自己的行为去适应外国人,使用外语进行成功交流的能力欠缺等。再次,为了构建一套适合中国大学生的跨文化能力维度及评价量表,本书随机抽样选择了全国五所综合性大学的447名大学二年级学生作为研究样本,针对跨文化能力维度及评价量表进行一次实证调查,系统全面地分析中国大学生跨文化能力构成中的意识、态度、知识、技能等维度,并进行探索性和验证性因子分析,从而构建一份具有良好信度和效度的中国大学生跨文化能力评价量表,该量表包括本国文化知识、外国文化知识、态度、跨文化交流技能、跨文化认知技能、意识等六个主要因子。研究结果发现,本土化后的中国大学生跨文化能力评价量表被证实在实际测量中具有可靠性和有效性。中国大学生跨文化能力具有多维性。六个因子评价和解释中国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的作用各有不同,其中外国文化知识影响最强,跨文化交流技能影响居其次,本国文化知识和态度影响居中,跨文化认知技能影响较弱,跨文化意识影响力最弱。为了确定跨文化能力评价指标及指标权重,通过问卷与访谈收集专家意见反馈,从而构建中国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方法,构建中国大学生跨文化能力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最后,为了检验评价模型的实用性、可靠性、稳定性和可操作性,选择华中科技大学240名大学二年级学生作为评价对象,采用本土化后的中国大学生跨文化能力评价量表收集他们的自评数据,运用中国大学生跨文化能力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计算出其跨文化能力分值,并分析其跨文化能力与其语言技能的相关关系。模型应用结果表明,该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应用效果良好。同时,对样本的跨文化能力综合评价结果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其跨文化能力处于一般或者中等水平,而且其跨文化能力水平随着成绩正向变化而变化,但是波动幅度很小。另外,为了分析样本外语语言能力与其跨文化能力的关系,将样本的四级成绩与其ICC综合评价成绩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发现,两者有着显著相关关系,但是相关系数较低。而且,大学生的外语语言能力与其外国文化知识、态度和跨文化交流技能存在着显著正相关关系,但是其本国文化知识、跨文化认知技能和意识与其外语语言能力没有明显的直接关系。由此,可以为外语语言教学中培养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的教学目标及方法提供一定的参考作用。但是,为了结合更多不同的对象进行横向和纵向究进一步实证分析ICC本土化量表及其综合评价模型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本书进一步探讨了其他跨文化能力评价模型及不同研究对象的量表和模型的应用研究,如基于BP神经网络评价大学生跨文化能力模型和对高校研究生的跨文化能力综合评价研究等。
本书是作者多年从事跨文化能力研究和教学总结和探索的一些研究成果。在撰写过程中,作者参考了大量国内外跨文化能力研究的相关资料,书后列出了参考的主要文献,书中如有文字引用未列出或遗漏参考文献,望批评指正。同时,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疏漏和不妥之处,恳请广大读者、同行和专家予以批评指正。
吴卫平
2015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