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引言
早在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苏轼赴凤翔任签判时,写了《和子由渑池怀旧》的诗,开头四句是:“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苏轼用“雪泥鸿爪”这一新颖的比喻,形象而深刻地概括了古今以来无数文人为求学、应举、做官、修道、谋生等而东奔西走的多种经历。而苏轼、苏辙兄弟二人仕宦深沉、贬谪南荒的生命历程,更是印证了“雪泥鸿爪”这四个字。
苏辙(1039—1112与其兄苏轼(1037—1101)一样,既名动京师,享有盛誉;又两度遭贬,历经磨难。
苏辙第一次遭贬是42岁至47岁,正当中年,贬谪地是筠州(治在今江西高安市);第二次遭贬是56岁至59岁,已近晚年,贬谪地由筠州到雷州。苏辙中年以后前后有十年时间是在筠州度过的,筠州之贬是苏辙人生经历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本文依据孔凡礼撰《苏辙年谱》(以下简称“年谱”)[2]及其他资料,对苏辙两次贬谪筠州的踪迹作粗浅的探讨,内容包括四个方面:苏辙两次贬谪筠州途中所经过的地方,苏辙两次在筠州的政事、治学活动,苏辙两次在筠州的主要交游,苏辙在洞山留下的题诗石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