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云南给予状元郎的温暖:屏居三十年 宛如故乡陌
嘉靖帝对忤逆他意志的180名官员均廷杖下狱贬职废黜,其中丰熙、杨慎、邵经邦、王元正等8人处罚最重,敕令充军烟瘴。杨慎被押解到云南边地永昌服役,永不叙用。嘉靖七年余怒未尽的嘉靖帝又剥夺了致仕在家的杨廷和所有封赠与爵秩,将其削职为民,次年,这位亲手选定嘉靖继位的首辅大臣含愤离世。嘉靖十六年二月皇子出生大赦天下,唯有杨慎等八人不在赦列。嘉靖二十七年,在吏部的一再提请下,因大礼案谪戍的人中有136人还归,丰熙、杨慎等八人却在不赦之列。按《大明律》规定,满60岁的充军者可以由子侄替役,年过七旬可以赎身,但年满60岁的杨慎主动申请却没人敢受理,直到68岁才以垂老之年请假返回靠近故乡的泸州居住,由于嘉靖皇帝的又一次询问,年迈多病的杨慎再次被锒铛解回永昌戍所。对这痛苦的折磨,悲愤交加的杨慎和着血泪写下“七十余生已白头,明明律例许归休。归休已作巴陵叟,重到翻为滇海囚。迁谪本非明主意,网罗巧中细人谋。故园先陇痴儿女,泉下伤心也泪流”(《六月十四日病中感怀》)[5]。嘉靖不念师生之谊,对杨慎的怀恨是终生的,几十年中,深居大内的嘉靖皇帝对贬谪滇南的杨慎耿耿于怀,每问杨慎云何?阁臣以老病对,乃稍解。杨慎老死南荒后,嘉靖帝还派人前来查验,见穿戴着戍卒衣帽静躺棺内的杨慎尸身后才彻底放心。
与嘉靖帝的刻薄寡恩相比,云南却给予了杨慎春天般的温暖。嘉靖四年(公元1525)二月,落魄状元以廷杖重创之躯,行役万里到达戍所永昌,已是“肉黄皮皱形半脱”,幸得永昌知府严时泰悉心照顾,对此杨慎在《伏枕行赠严应阶》一诗中有详尽描绘,“衰迟远寻留药价,寂寞时供买山钱。同年意气同兄弟,异乡会合情尤异。”[6]严时泰与杨慎是同年,不仅为杨慎安排了住宅,而且待他如宾客,尽力周旋存护,免他“荷戈团操”之役,患难之中得此友情,份外珍贵。杨慎到永昌军中不久,在云南巡抚郭楠、黔国公沐绍勋、永昌知府严时泰等地方官员和友人的帮助下,被移置到多有温泉的安宁休养,并改修云峰书院供其居住。嘉靖七年(公元1528)春,安宁瘟疫,杨慎又被徙居洱海城居住。嘉靖十年在大理,李元阳等人与杨慎探讨学术,并置写韵楼供其著述授徒。嘉靖十三年(公元1533),王颖斌特地建状元馆迎杨慎至阿迷讲学读书。士绅叶瑞也请杨慎到建水开馆讲学教授生徒,并让他寄寓在叶家宗祠。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杨慎移居昆明,与他同受廷杖而死的毛玉之子毛沂,特意为升庵修建“碧峣精舍”供其休憩讲学。滇云官绅百姓极尽所能为杨状元建馆筑楼使之安居,三任黔国公沐始勋、沐朝辅、沐朝弼更在政治上生活上精神上给与杨慎很多照拂和存护[7],云南巡抚郭楠不仅在各方面给与杨慎方便,而且还上疏明世宗为杨慎求情,结果被诏下狱为民。杨慎谪戍滇云,当政者为解其思乡之苦,还以奉戎役的名义默许他数次往来于滇蜀,或回乡探父,或在四川老家及泸州散居,使他得与家人相聚。
杨慎流寓于天高皇帝远的云南,当时滇云的一些当权者和士绅百姓并没有把杨慎当作罪囚看待,相反对他的不幸遭遇充满了同情,对他的才华充满了景仰,因而杨慎不用穿着编伍军卒的衣服,不用呆在永昌“荷戈团操”服苦役。当局给杨慎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而宽松的环境,杨慎在贬谪地云南的生活是自由的,他可以自由出行,因而得以遍观滇云的山山水水;他可以与滇云人民自由地来往,因而滇中野老村夫妇人孺子多识其姓名,人们亲切地称他“杨状元”。云南给予贬戍者如此优厚的待遇在整个中国贬谪史上恐怕也是少见的。滇中官吏和士人的尊重、关心和照顾,带给苦难中的杨慎丝丝缕缕的温情,让“千里有家归未得,可怜长作滇南客”(《渔家傲》)[8]的杨慎减缓了孤独、痛苦,身心得到极大的放松。杨慎内心深处也把云南当作了他的第二故乡,“高峣亦吾庐,安宁亦吾宅。屏居三十年,宛如故乡陌。”[9]这是杨慎终老之前对云南这块土地和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民深厚情谊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