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河南豫东文化区
一 区域范围
豫东地区位于河南省中东部,是河洛文化的承继,以开封为核心,以郑州为副核心,在地域上包括开封、郑州、周口、商丘、许昌、漯河六个地区,地势低洼平坦,黄河和淮河平缓清澈与暴涨暴落。
二 发展脉络
黄淮文化区历史上是华夏文化与东夷文化的交汇地带,也是华夏、东夷、苗蛮三大文化碰撞、融合的中心地区。东部是历史悠久的海岱文化,东夷人进入中原影响并促进了华夏文化的发展;楚文化由这里南迁江汉,与苗蛮文化结合后繁荣发展,并反过来北上扩张,所以东部文化区应是一种复合型的文化。
豫东黄淮地区文明高度发展,淮阳古称宛丘,传说中的“二皇”即伏羲、神农氏先后在此建都;燧人氏、“五帝”中的颛顼、帝喾都曾在商丘生息,长期活动于中原的太昊、蚩尤、少昊都是东夷族的首领。太昊时期在考古学年代上当属大汶口文化早期,是由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的转变阶段,豫东是大汶口文化在河南的中心区,大汶口文化早期吸收了仰韶文化的诸多因素,中期则又反过来影响了仰韶文化;少昊承继太昊,辗转于鲁西南及豫东地区,其时代与黄帝相当,其势力西可达洛阳。黄帝与蚩尤大战,蚩尤战败,势力大大萎缩,退出了中原地区。夏初,东夷族有穷氏势力较强,利用夏王朝内部的矛盾,导致了太康失国、后弈代夏的一幕幕历史事件。商代称“东夷”为人方,考古学上属“岳石文化”,商人灭夏后,不断向东扩张,取代“岳石文化”。周克商后,将舜帝后裔妫满封于陈(今淮阳),封纣王庶兄微子启于宋(今商丘),以奉殷之先祀,黄淮地区成为中原文化的一部分,同时还保留着自己的文化特色。
豫东黄淮地区商为陈地,周为陈国,秦为陈郡,西汉为淮阳国,唐和北宋称陈州。《诗经》上的《陈风》,就是这里的民歌。战国时,楚襄王曾迁都于此。陈胜、吴广起义时,曾以此作都城。附近的太康县,相传是夏代都城之一,有夏代国王太康的陵墓。鹿邑县是先秦思想家老子的故乡。西华县相传是女娲之都,有女娲城遗址。
三 文化景观特征
黄淮地区久远的历史和浓郁的文化底蕴,造就了中国古代灿烂的思想源泉。道家创始人老子、继承者庄子都出生在这里,秦汉道家黄老之学在此崛起,并成为汉初的统治思想。儒家学说虽产生于齐鲁,但思想来源于周,直接影响来源于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儒家学说创始人孔子的祖籍地和主要活动舞台,其区域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主要有:吃苦耐劳、强悍不屈、蔑视王权、天命、神权的性格,自由、开放的思维方式,尊重人的自主创造精神,强烈的自然主义观念等。《汉书·地理志》说:宋地“其俗犹有先王遗风,重厚多君子,好稼穑,虽无山川之饶,恶衣食,致其蓄藏”。李篙则在《归德志》中说:归德“士有忠义之风,民有仁厚之俗”。千百年来,孝敬父母、尊师爱徒、敬老爱幼、助人为乐、拾金不昧、勤俭节约等传统美德一直被继承下来,并发扬光大。[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