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社会生境
人类社会除了依赖特定的自然生境外,还必须依赖与自然生境相适应的各种社会组织、制度规范、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各民族还与其他民族以各种不同方式共存,也还需要其他社会范畴,如国家,以不同方式并存,这些围绕在具体一个民族周围的全部社会实体,又构成了该民族的另一种生存环境,即该民族的社会生境”[4]。
一 侗族源流
对于侗族的历史源流,史学界有不同的看法。目前主要有四种观点。第一种认为侗族是土著民族,自古以来就劳动生息在这块土地上,是在这块土地上形成的人们共同体;第二种认为,侗族是从都柳江下游的梧州一带溯河而上迁徙到今日侗乡的,因为南部方言的侗族中都流传有“祖公上河”的迁徙歌谣;第三种认为,侗族是从长江下游的温州一带经过洞庭湖沿沅江迁徙来的,因为北部方言的侗族中流传的“祖公进寨”歌有这样的传说;第四种认为,侗族的主体成分是土著,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了从外地迁来的其他民族成分。[5]
民族学、人类学界一般认为,侗族是从古代百越的一支发展而来的。
1000多年前,南宋诗人陆游仕途受挫,晚年安居乡下,著有《老学庵笔记》,其卷四中记载“在辰、沅、靖州之地,有仡伶、仡览”。辰、沅、靖州之地就是今天的新晃、芷江、玉屏、天柱、三穗、靖县、会同一带,正是侗族聚居区的中心地带。其中新晃、芷江、通道、靖州、会同、绥宁是今天湖南侗族的主要聚居区。
因此,有专家认为,早在隋唐时期侗族就已作为单一民族载于史册。唐代,侗族中的上层人物——酋长或首领开始归附于中央王朝。唐王朝在“峒区”开始设立州郡,建立羁縻政权,任命当地的大姓首领为刺史。当时在侗族地区设立的州郡有羁縻晃州(大体包括今湖南新晃侗族自治县全境以及芷江和贵州天柱的一部分)、叙州潭阳郡(领龙标、潭阳、朗溪三县,包括今湖南的芷江、会同、靖州和贵州的锦屏、天柱、黎平东部)、思州宁夷郡(包括今贵州的岑巩、石阡、玉屏、三穗和镇远东部)、古州乐兴郡(包括今贵州的从江、榕江和黎平的西南部)、融州融水郡(包括今广西三江、融水和龙胜西北部)。唐末五代时期,封建王朝衰落,无力统治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侗族中的大姓土豪自称“峒主”,分管诚、徽二州,辖十峒,今天的靖州、会同、芷江、绥宁、通道、黎平、锦屏、天柱等地均属“十峒”范围。“峒”作为侗族社会内部的行政区划,“峒中”的政治、经济、军事都由“峒主”把持。
侗族称谓见于典籍,最早始于宋代史籍,用反切的方法记为“仡伶”或“仡览”。《宋史·西南溪洞诸蛮》载:“乾道七年(1171年),靖州有仡伶杨姓,沅州生界有仡伶副峒官吴自由。”从当前姓氏来看,杨、吴两姓至今仍然是湖南侗族的主要姓氏之一。杨再思被湖南杨姓侗族称为始祖而备受尊崇。现会同县沙溪乡一带杨姓居民,系杨再思第七子杨政岩的子孙。相传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杨再思的第五代孙杨盛榜由靖州迁居会同县水一里瓦窑坪(即现会同县若水镇瓦窑村一带)。后杨再思第八代孙杨再亨徙丰山乡(即今会同县沙溪乡一带),现已繁衍子孙四十余代。一千多年来,会同县杨姓子孙以抬杨太公官轿的形式纪念杨再思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从未间断,其中以沙溪乡尤甚。所抬杨太公的轿子分为两层,轿子雕有青瓦,轿顶上雕有一只象征和平的展翅欲飞的鸽子。轿门正上方为一“杨公祠”匾,门首两边有分书“威德”、“神恩”的匾,并有两副对联,里面一副为“祖德与天长”,“宗功同地久”;外面一副为“威灵显赫”,“远邑靖邦”。身着官袍的杨再思在轿中正襟危坐,威风凛凛。4名身着侗族节日盛装的轿夫抬着轿子,在两面上书“杨”字的红色旗子和24面绘有龙、花、民间传说人物的幡旗以及鼓乐队、狮子队、参加祭祀活动的成百上千各族群众的簇拥下,走上街头,煞是热闹。整个抬杨太公菩萨的活动根据路程的远近,持续1个多小时,盛况空前。
明清以来,侗族被称为“僚人”、“侗僚”、“峒人”、“洞蛮”、“峒苗”或泛称为“苗”或“夷人”。民国时期称为“侗家”,新中国成立以后称为侗族。
二 人口分布
根据第5次人口普查数据,湖南全省侗族人口842123人,主要聚居在怀化市和邵阳市。怀化市有808155人,约占全省侗族人口数的96%,其中新晃侗族自治县193678人,芷江侗族自治县175030人,会同县173947人,通道侗族自治县156719人,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63962人,鹤城区10370人,溆浦县6214人,其余散居在该市各县。邵阳市有22170人,占湖南侗族人口的2.63%,为仅次于怀化的第二大侗族人口分布地,其中绥宁县13973人,城步苗族自治县3498人,武冈市1765 人,洞口县1597人。此外,全省各地亦有侗族分布。其中长沙市3357 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2044人,株洲市910人,湘潭市832人,衡阳市794人,永州市771人,娄底市681人,常德市663人,益阳市571 人,郴州市466人,岳阳市384人,张家界市325人。
根据第6次人口普查数据,湖南全省侗族人口854960人,占全国侗族人口的29.69%,主要聚居在怀化市和邵阳市。怀化市有816481人,约占全省侗族人口数的96%,其中新晃侗族自治县197046人,芷江侗族自治县186155人,会同县170500人,通道侗族自治县158663人,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60602人,洪江市24128,鹤城区12722人,溆浦县5253 人,其余散居在该市各县。邵阳市侗族人口25970人,约占全省侗族人口总数的3.04%,为仅次于怀化的第二大侗族人口分布地,其中绥宁县19760人,城步苗族自治县3288人,洞口县1812人,新宁县343,武冈市248人。全省各地均有侗族人口分布,其中长沙市5650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537人,株洲市1238人,湘潭市793人,张家界市588 人,娄底市552人,常德市467人,衡阳市449人,永州市369人,郴州市344人,岳阳市256人,益阳市266人。
从全省侗族人口变化数量来看,全省侗族整体人口增加12837人,其中怀化市增加8326人,邵阳市增加3800人,长沙市增加2293人,株洲市增加328人,张家界市增加263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减少507 人,永州市减少402人,衡阳市减少345人,益阳市减少345人,常德市减少196人,娄底市减少129人,郴州市减少122人,岳阳市减少128 人,湘潭市减少39人。其中增长最快的为张家界市,增幅达80.92%,其次依次为长沙市增幅68.31%,株洲市增幅达36.04%,邵阳市增幅17.14%,怀化市增幅1.03%。人口减少最快的为益阳市,减幅达60.42%,其次依次为永州市减幅52.14%,衡阳市减幅43.45%,岳阳市减幅33.33%,常德市减幅29.56%,郴州市减幅26.18%,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减幅24.80%,娄底市减幅18.94%,湘潭市减幅4.69%。
从全省侗族人口变化的区域来看,侗族人口增长的区域主要为经济、文化发达地区,如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沙市和商贸物流中心株洲市,人口基数较大的怀化市增幅不大。这些地区人口增长主要是流动人口的增加,这也正好反映了湖南侗族集中聚居的怀化地区整体处于经济欠发达的状态。
三 语言文字
侗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在侗族地区,由于各地语音、词汇和语法的差异,以贵州锦屏南部侗、苗、汉等民族杂居地带为界,侗语划分为南北两个方言区,两个方言区内又分为若干土语区。北部方言区包括天柱、新晃、靖州(烂泥冲)、剑河、三穗和锦屏北部,以锦屏“大同话”为代表;南部方言区包括黎平、榕江、从江、通道、龙胜、三江、融水、镇远和锦屏南部,以锦屏的“启蒙话”为代表。
在湖南境内,通道、靖州、会同、绥宁、城步等县属南部方言区;新晃、芷江、黔阳等县属北部方言区。南部和北部方言之间差别不大,同源的常用词汇达70%以上,南部和北部不同方言的人相互可以通话。[6]
由于与汉族、苗族等各民族的长期交往,北部方言受汉语影响较多,吸收汉语语词和语法形式较广泛,南部方言则基本保持了古侗语原貌。如芷江、新晃等属于北部方言区,但是受汉族影响较深,很多人操汉语西南官话,绥宁、会同等地侗族也多操汉语西南官话。
1949年以前,侗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民间流行汉字记录侗语。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侗族文字的创制工作,经语言工作者辛勤努力,1958年,在贵阳召开的有侗族代表参加的侗族语言文字科学讨论会上,通过了《侗文方案(草案)》,采用拉丁字母的拼音文字,从此,侗族人民有了自己的文字。
四 周边民族
长期以来,湖南侗族与汉族、苗族、土家族、瑶族、水族、布依族、仡佬族、仫佬族、回族等民族共同居住在湘黔桂边界地区。各民族相互交往和互动,形成了各自有效的生存空间,维持着较为和谐的民族关系。
从整体格局来看,在北部芷江侗族自治县,主要是与汉族、苗族、土家族地区接壤;在西部的新晃侗族自治县主要是与本县的苗族、贵州侗族及苗族地区交界,在南部主要是与广西桂林的壮族、布依族和水族、瑶族交界,在东部主要是在绥宁县、城步苗族自治县、武冈市、洞口县境内与苗族、汉族交融。在长期的发展中,在同一区域又形成了“汉族住平地,侗族住水坝,苗瑶住高山”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