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史的文化研究:“再解读”的言说历程及话语分析——以李杨的相关论述为例
刍议灾难记忆的文学书写问题
见证文学及其限度
以灾难记忆为题材的虚构文学及“诗性正义”的维度
后“文革”时期“文革记忆”书写研究的问题
第三世界视野和理想主义的重构——试论后“文革”时代陈映真的身份认同
一 “中间物”意识的重构及其内在矛盾
二 陈映真对“第三世界”的重构
三 从“幽暗意识”到“信望爱”:理想主义的重构
理查德·舒斯特曼的“具身化”美学思想何为
一 舒斯特曼对“具身化”的界定
二 “具身化”与“身体美学”的关联
三 “具身化”是贯穿舒氏美学思想的主线
四 “具身化”的理论启示
司空图的“思与境偕”说与刘勰的“神与物游”说之比较
一
二
三
《文心雕龙》与中国古代乐论之关系研究
一 文之枢纽与中国古代乐论的关系
二 通变观与中国古代乐论的关系
三 中和观与中国古代乐论的关系
四 文质观与中国古代乐论的关系
中国当代文化变迁与文学理论的范式转换
一 论20世纪50—70年代:革命的政治宣传与哲学认识
二 20世纪80年代:思想文化启蒙与审美本体论
三 多元文化碰撞与审美扩张论
论“阳明之乐”的三种境界
一 山水之乐——闲适的隐逸情怀
二 理义之乐——入世情怀
三 天地万物一体之乐——审美情怀
在人生逆旅中瞭望远方——牛汉诗歌创作略论
一 苦难中形成的反抗诗学
二 走向混沌般的空旷
三 “瞭望着冥茫的远方”
汉语新诗的小逻辑——重思《野草》的位置和潜能
第一节 《雪》,或《野草》的小逻辑
第二节 《野草》的潜能,或汉语新诗的小逻辑
地缘政治·公共空间·建筑伦理·诗歌北京
地缘政治与文化想象
公共空间、建筑伦理与知识分子心态
纪念碑、广场与政治文化和文学环境
公共空间的诗歌写作与特殊形态
论20世纪90年代新诗的国家主题
一 “广场”记忆的变迁与文化语境的转换
二 怀旧的母题及讽喻的策略
三 “日常”、“个体”的美学建构及话语协商
四 “忧患”意识及其现实指向
五 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形象”及其语言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