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进一步加强对拉丁美洲的研究和了解,充分认识拉美各国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是当前深化拉美研究的重要课题
我们对拉美问题的理解往往从一般特征出发居多,对拉美国家之间的差异性、特殊性、不平衡性和历史进程的不同步性等复杂情况重视不够。笔者认为,拉丁美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思考。
(一)正确处理拉美地区总体性与综合性的共同特征和个别国家的特殊性与差异性的相对特征之间的关系,正确区分共性与个性、同质性与异质性之间的区别
从地理上看,拉美现今涵盖4个部分,包括33个国家和12个未独立地区,总面积2050多万平方千米(一说2070万平方千米)。它们包括:地理位置上属于北美洲的墨西哥,中美洲的7个国家,南美洲的12个国家和尚未独立的法属圭亚那,以及西印度群岛的13个独立国家和11个未独立地区。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由于讲英语的加勒比岛国纷纷登上国际舞台,国际上才把这一地区正式称为“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学术界常称它为“Extended Latin America”。而原来意义上的“拉丁美洲”,只是指19世纪初独立的18个拉美国家和分别于1902年和1903年独立的古巴和巴拿马,即20国。
众所周知,“拉丁美洲”早先并不是一个自然地理概念,而是一个文化术语。拉美曾经是西班牙、葡萄牙、法国、英国和荷兰等老牌殖民主义者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法国人最早用“拉丁美洲”一词,泛指受伊比利亚文化影响的美洲,以区别于受盎格鲁-撒克逊文化影响的北美洲(即美国和加拿大)。拉美各国独立建国的时间前后相差达150年。加勒比海沿岸13个国家迟至1962—1981年期间才宣布独立。在拉美33个国家中,18个国家通用西班牙语,12个国家通用英语,巴西用葡萄牙语,海地用法语,苏里南用荷兰语。拉美人使用“拉丁美洲”这一称谓时十分谨慎。“拉丁美洲”多半指早先独立的20个共和国,而不包括20世纪60年代后新独立的13个加勒比海沿岸国家。一些新独立国家也不承认它们属于“拉丁美洲”范畴。尽管33个国家有许多共同特征和相似性,但这些国家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领域仍然有不少差异性和不同特点,必须予以足够重视。
拉美的概貌和总体特征通常并不能涵盖个别国家的差异性和特殊情况。人们提及拉丁美洲时,通常指拉美3大国(巴西、墨西哥和阿根廷)和4个中等国家(秘鲁、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智利),对一些特殊国家不够重视,如玻利维亚(土著居民占多数的国家)、哥斯达黎加(最发达的中美洲国家)、乌拉圭(城市化水平最高的中美洲国家)和古巴(美洲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它在1850—1913年期间人均出口额在拉美占首位),等等。这些国家不仅在国力强弱、幅员大小、自然资源多寡方面,而且在社会历史背景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如在种族构成上,阿根廷和乌拉圭两国的白人占90%以上,巴西和海地的黑人占大多数,墨西哥、委内瑞拉、哥伦比亚、萨尔瓦多和巴拉圭以混血人种为主。同时,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规律又必然使这些国家在发展道路上呈现自己的特殊性。这些国家在其资本主义历史发展进程中,既具有共同的特征,也有各自的特殊性。当然,上述各国存在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并不说明我们不能对它们反映的共同特征和面临的共同问题进行总体的考察和研究。
(二)拉美地区一体化与集团化、碎片化
自玻利瓦尓于19世纪初提出“美洲大陆联盟”的主张以来,拉美人一直为实现这一共同梦想和宏大计划而努力奋斗,但拉美一体化运动虽经过联合国拉美经委会的鼓动和20世纪50年代末和80年以来的演变,地区共同市场至今仍未取得实质性进展。先前成立的各种一体化组织,如1960年成立的中美洲共同市场和拉美自由贸易协会、1973年成立的加勒比共同体和共同市场、1975年成立的拉丁美洲经济体系和1978年成立的亚马孙合作组织等,总是分分合合,不是有头有尾,就是半途而废、形同虚设,始终形成不了联合国拉美经委会1959年提出的地区共同市场,依然是集团化,甚至更加分散化。
当下,由墨西哥、智利、秘鲁和哥伦比亚等国组成的“太平洋联盟”国家(The Pacific Alliance,2012年12月成立)和以巴西为首的“南方共同市场”国家(Mercour,1991年3月成立),以及委内瑞拉扛大旗的“美洲玻利瓦尔联盟”(ALBA,2004年成立)3组国家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别。这3组国家集团在对待北方强邻美国的立场也相异:“太平洋联盟”国家与美国关系密切;“美洲玻利瓦尔联盟”与美国公开对抗;“南方共同市场”国家则不卑不亢,对与美国的矛盾采取有利、有理、有节的立场。三者对美国态度的分野,还可能加深。比较而言,“太平洋联盟”起步顺利,组织结构较规矩,遵循市场经济精神,正在向深层次的一体化模式探索,其重点面向亚太地区,已初露成果。但“美洲玻利瓦尔联盟”则是政治诉求大于经济合作,强调国家而非市场的功能,主张走内向发展道路,民族主义和反美主义色彩浓烈。“南方共同市场”最初仅巴西、阿根廷、乌拉圭和巴拉圭4囯,2012年8月和12月,委内瑞拉和玻利维亚先后加入。
以上3个集团化组织的存在和竞争,实际上使联合国拉美经委会1959年提出的地区共同市场的实现成为空中楼阁。玻利瓦尔主义和泛美主义的分歧将长期存在。“拉美团结”成为一个空洞的口号,连巴西入常的申请在本地区都存在较大阻力。玻利瓦尔当时提倡拉美团结合作,强调新独立国家具有种族、宗教、语言和文化传统方面的共同性,以抵制欧美的控制。但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拉美国家首先要考虑自身的利益。它们的发展不可能不借助美欧的力量,不可能同时一致对外。同时,要组成整个地区的共同市场,必然会让渡本国一定的权力与利益,谁都不会带头去实施。因此,有人指出,拉美的地区一体化正面临“碎片化”。
(三)边界冲突与主权争端时隐时现
与其他发展中地区相比,拉美在近半个世纪中似乎是一个暴力冲突与战争较少的地区,各国之间似乎没有十分剧烈的武力冲突或战争,但事实上由于各国之间利益的不一致,拉美国家之间在2005—2011年间使用武力炫耀、威胁,恫吓他国的事件共发生18起,国与国未解决的边界冲突有21起,2000—2011年达成边界协议7起,交付国际法院或OAS仲裁5起。
当代拉丁美洲争端的起因各不相同。即使各国不再为夺取邻国领土诉诸战争,但国家边界问题的存在依然是国家之间争端的深层次原因;加上由边界问题引发的资源(如渔业资源、油气资源和其他自然资源)归属问题以及与之有关的环境损害和土著人生存问题、国际贩毒、武器走私、人口偷渡和国际犯罪集团的猖獗,最终也有可能发生军事冲突。例如,委内瑞拉声称拥有圭亚那2/3领土面积的主权;玻利维亚迄今仍然要求获得通过智利的主权出海口;哥伦比亚进入厄瓜多尔领土追剿哥伦比亚国内反叛分子而引起与委内瑞拉的武力冲突(它们在意识形态方面也明显不和);阿根廷声称拥有英国控制之下的、可能富含油气资源的马尔维纳斯群岛(英国称为福克兰群岛)的主权。
长期以来,移民在拉丁美洲造成暴力冲突的事例并不少见。早在1937年,在一次驱逐非法移民的活动中,约1.2万—2万名海地移民被多米尼加共和国警察部队屠杀。2008年初,6000名海地移民被迫从多米尼加共和国返回海地。1969年洪都拉斯与萨尔瓦多间的战争,就是由于洪都拉斯大力驱逐萨尔瓦多移民而突然引发,战争中多达4000人死亡。几十年来,由于大量哥伦比亚移民涌入委内瑞拉,委内瑞拉与哥伦比亚的关系同样受到消极影响。尼加拉瓜与哥斯达黎加的紧张关系,因双方对约40万名尼加拉瓜非法移民的滞留和处理不满,而受到影响。20世纪80年代,为逃避内战和国内经济困境,大批中美洲人非法进入墨西哥。仅在恰帕斯一个州,来自中美洲的非法移民就达20万人。2006年,被墨西哥驱逐出境的20万名非法移民中,47%是危地马拉人,33%是洪都拉斯人,14%是萨尔瓦多人。
在西半球,拉美地区也是跨国犯罪活动的一个避风港。近年来,信奉伊斯兰教的移民在巴拉圭、阿根廷和巴西3国交界地区的数量明显增加。在恐怖分子炸弹袭击阿根廷的犹太人社区建筑一案中,阿根廷政府确认伊朗与此案有关。国际恐怖主义和基地组织还在中美洲当地黑帮中招募新人。美国缉毒署在一次钓鱼执法行动中逮捕了一名所谓伊朗特工,这名特工被指控试图利用墨西哥贩毒集团暗杀沙特阿拉伯驻美大使。其他国际恐怖主义活动还包括爱尔兰共和军与哥伦比亚革命武装力量之间的合作等。
由于潜在的争端,据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的报告,南美洲国家的军费在2011年经历了世界上的最高增长,“与新千年开始相比,在过去的5年中,其增幅超过了150%,军费支出和武器订单双双显著上升”。
在拉美,最有可能发生冲突的地区有五个:一是哥伦比亚与其部分邻国,尤其是与委内瑞拉之间的冲突;二是尼加拉瓜与哥斯达黎加之间的冲突;三是玻利维亚与智利之间的冲突;四是多米尼加共和国与海地之间的冲突;五是马尔维纳斯群岛(福克兰群岛)之争。这五大冲突有四个是在拉美国家之间,波及拉美10个国家。只有阿根廷与英国的马岛之争例外。英国已向伯利兹提供安全保证,伯利兹与危地马拉有争端,但争议双方已同意举行全民公投,决定是否将该案提交国际法院。此外,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和尼加拉瓜3国在丰塞卡湾的海上边界之争,哥斯达黎加与厄瓜多尔之间在圣胡安界河上的航行权之争,哥伦比亚与尼加拉瓜就圣安德雷岛周边海域的主权之争,都可能影响拉美国家之间的合作事业。
(四)政治体制与经济发展模式选择方案的多样性与发展方向的趋同性
自20世纪90年代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拉美各国在政治体制上和经济发展模式上明显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趋势。“太平洋联盟”国家和“美洲玻利瓦尔联盟”国家之间存在明显差别,而“南方共同市场”中的国家,如巴西则在两者之间居中游移。组建“太平洋联盟”的智利、墨西哥、秘鲁、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五国,总体上来说,政治上不断民主化,经济上自由市场化,与美国关系密切;“美洲玻利瓦尔联盟”的委内瑞拉、古巴、厄瓜多尔则旨在加强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国家间的经贸合作和一体化进程,抵制美国倡导建立的美洲自由贸易区,政治体制与经济发展模式上有一些左派色彩。不过,拉美从历史上的考迪罗、寡头统治走向威权主义(有军事的或文官式的区别),最后走向民主政体与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趋同性正在加强。
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拉美出现了革命和改良(改革或革新)两种或多种选择。早在19世纪中期,欧洲的革命火种就传到了拉美。1918年阿根廷率先建立了共产党,到1943年,拉美地区的共产党达20余个。自1910年以来,拉美地区发生了五次以革命手段来改变旧的社会经济结构并取得阶段性成果的革命,即1910年爆发的、导致100万人死亡的墨西哥革命,1944—1954年的危地马拉革命,1952年的玻利维亚革命,1959年的古巴革命和1979年的尼加拉瓜革命。在古巴革命的影响下,同时也受拉丁美洲地区以外的影响,20世纪六七十年代,整个拉美进入了一个以武装暴动来推翻旧秩序、建立新世界的高涨时期。
拉美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经济上推行的传统自由主义,到20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推行的国家干预主义,以及从八九十年代到当下的以非传统产品(包括工业品)为基础的出口导向模式,都没有妥善地解决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问题。由于拉美社会发展进程中长期漠视收入分配与公平正义,阶级与阶层之间、贫富之间的对立十分明显。许多有识之士以社会主义作为他们的政治诉求和奋斗目标,而且奋不顾身地在社会政治行动中践行这种理论。在拉美提倡社会主义理论和主张社会主义革命的有下列重要事例:20世纪30年代秘鲁马里亚台基的“印第安社会主义”理论;1932年智利格罗韦建立的、为期13天的“社会主义共和囯”;1933年古巴格劳·圣马力成立的“苏维埃”,主张社会主义改革;1943年玻利维亚出现过“军事社会主义”;1944年危地马拉阿雷瓦拉政府推出的“精神社会主义”纲领。此外,还有哥伦比亚以基督教为基础的“哥伦比亚式社会主义”;20世纪60年代牙买加曼利政府的“民主社会主义”;1970—1973年智利阿连德人民团结阵线的社会主义;1979—1983年格林纳达毕晓普领导的“蓝宝石运动”成立的人民革命政府,宣布实行“社会主义”。如果算上当前仍在践行中的“社会主义”,战后在拉美践行社会主义的共有8个国家,除了牙买加和智利,它们包括:古巴社会主义(1959年起,有人称为本地的、可行的社会主义);巴西劳工党的“劳工社会主义”(1990年起);委内瑞拉查韦斯的“21世纪社会主义”(2005年起);厄瓜多尔科雷亚的“21世纪社会主义”(2007年起)以及玻利维亚莫拉莱斯政府的“社群社会主义”(2010年起)。
尽管有古巴、委内瑞拉和玻利维亚等国的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但从当前智利、乌拉圭、墨西哥、哥伦比亚、秘鲁和哥斯达黎加等国的发展态势看,这些国家正行进在政治民主化、经济市场化的道路上,尽管步履维艰,今后还可能出现波折。但从整体上看,拉美不少国家政治上从威权主义走向宪政民主、经济上从国家干预主义走向市场化的趋同性正在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