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发出性与性别少数的主体声音
本书历时5年,四易其稿,反复修改而成。写作本书,是为了给咨询师提供一本方便的指南,同时体现来自性与性别少数社群的主体声音。
一 帮助咨询师掌握全新的咨询理念,去除对性与性别少数者的污名
即使是一些从业很久的心理咨询师,也可能会说:“我从来没有遇到过同性恋、跨性别等性与性别少数的来访者。”我相信:不是他没有遇到,而是遇到而没有觉察到。来访者只需要几句话便可以试探出咨询师对性与性别少数的态度,如果他们认为你的态度不是友善的,便不会袒露内心。
本书的目标,是帮助心理咨询及相关工作者,更新性与性别少数的知识,拥有对性与性别少数去污名的、接纳的咨询态度。这里说的性与性别少数,包括但不限于同性恋者、双性恋者、跨性别者。
虽然社会学及心理学界关于性与性别少数的观念已经有所转变,但是,这种转变远没有达到给予他们平等、公正对待的地步。
很多性与性别少数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到自己的性倾向和/或性别认同带来的心理压力和困惑,进而有一部分人会去医院或心理咨询机构寻求帮助。面对这些来访者,不同的心理咨询师和治疗者会采用不同的咨询方法;但不管运用什么样的咨询方法,咨询师作为这个社会中的个体,不可能完全做到价值中立;咨询师对性倾向及性别认同的态度会影响其咨询导向,进而会对来访者产生不同的影响。而咨询师对性与性别少数的态度,与咨询师所受的与这一少数人群有关的教育及其背后的知识权力系统有很大关系,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希望通过社群主体声音与“友善”学者的结合,来改变这种知识权力结构,从而推动心理咨询乃至社会帮助体系对性与性别少数者的认识和态度的转变。
考虑到心理学和心理咨询领域在历史上曾一度忽视或贬低和性与性别少数相关的问题,心理学领域对性与性别少数个体的歧视和偏见包括将同性性行为病理化,给性与性别少数贴上性变态的标签等,再加上持续存在的全社会的恐同、恐跨和异性恋霸权主义,可以说很多心理健康专家,包括研究者和咨询师,在接触性与性别少数群体时,都无法采取正确的态度。
虽然2001年,中国的精神疾病鉴定标准中,便已经将同性恋去除了。但是,直到今天,仍然有许多心理学工作者和心理咨询师,试图“矫正”他们。这背后的偏见与歧视,并没有被中国心理学界普遍、清楚地认识到。
与此同时,随着整个社会对性与性别少数接纳程度的提升,必将有越来越多的性与性别少数者有勇气走进心理咨询机构,寻求帮助。咨询师是否有能力给他们帮助?还是会对他们造成二次伤害呢?
每一个知识或技术“权威”都有可能成为对性与性别少数者的结构性压迫的一份子,而本书正是为了帮助咨询师具备正确的对待性与性别少数来访者的态度和技能,从改变知识结构的层面试图推动社会文化变革,这是本书写作的初衷。
肯定性咨询法的英文原文是Affirmative Psychotherapy and Counseling,如何翻译曾让我们推敲良久。有学者认为,对心理咨询师使用“肯定性”一词,他们会有“被强迫”的感觉,所以主张翻译为“接受性咨询法”,更容易被咨询师接受,即主张咨询师接受来访者的现状,接纳与尊重人与人之间生理、心理、思想和行为上的不同,通过咨询过程中咨询师的接纳、尊重、共情等慢慢让来访者学会自我接纳。但是,本书的顾问廖爱晚则认为:“接受性”对应英文是acceptive,其含义和affirmative是不同的。affirmative词义较重、较积极,acceptive词义较轻、较中立。“肯定”和“接受”的关键区别在于预设立场,“肯定”的预设立场是对异性恋正统主义和顺性别正统主义进行批判的,而“接受”则没有这样的批判。
我们希望肯定性咨询法的咨询师,是有这样的批判立场的。
二 为咨询师提供成长的机会
成为一个对性与性别少数者友善的、运用肯定性咨询法的咨询师,不仅将造福所有性与性别少数人士,也将使咨询师的事业更上一层楼。
很多性与性别少数个体在寻求心理咨询的过程中会考虑咨询师是不是对他们友好的人士,以及咨询师是不是了解性与性别少数相关知识,且有为他们做咨询的经验。
性与性别少数的咨询问题,目前在中国仍然主要集中在身份认同与“出柜”上,但一些新的咨询方向也将出现,而这可能是以往中国的心理咨询工作者从来没有接触到的。本书对主要的咨询领域进行了讨论,如伴侣关系咨询、职业咨询、性咨询、物质滥用咨询等,这些均是从性与性别少数者的独特性展开的。这里的独特性是指,基于社会文化对性与性少数者的偏见,使得他们在以上这些问题方面被“独特化”,从而强化了对性与性别少数者的污名,但本书对这一“独特化”现象的理解是基于社群经验中对这类问题咨询的需求,其“独特性”往往因个体差异而例。
国内针对性与性别少数提供心理咨询的指导文章,几乎完全是扭转疗法的,而这套治疗理念正是源于这些年从未被中国心理学界认真审视和反思过的主流心理知识体系,同时,也反映了目前中国心理咨询行业的半专业化和市场依赖的现状—将“以来访者为中心”变为“以来访者消费为中心”,将来访者变为单纯的心理咨询消费者,迎合了社会主流文化对性与性别少数者的“治疗”需求,成为社会压迫的一个重要环节。本书将受到肯定与重视的肯定性疗法介绍给大家,从而帮助咨询师更好地面对性与性别少数来访者,真正实现作为帮助者的心理咨询“以来访者为中心”理念,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本书所体现的咨询理念、基本方法以及咨询态度,对中国心理咨询界来说,可能是革命性的。肯定性咨询法重视文化对个体的影响。心理学传统上是个体取向的,更关注个人内在的心理历程,而社会历史、文化对于个体心理的影响,较少被关注。性与性别少数相关的心理问题,又更多是社会文化建构出来的。咨询师必须认识到,并且充分重视社会文化的影响,才有可能真正在咨询中帮助到性与性别少数者。
性与性别少数的咨询,必须具有跨学科视角。心理咨询不能完全从一个学科,如单一的认知学、心理学、医学视角来看,必须汲取新的学科知识,才能进行真正对来访者有益的咨询。
对性与性别少数的肯定性咨询,是一个全人视角。将来访者放诸其生活的社会文化环境和生命境遇之中,将来访者视为独特的生命个体,而不是对照实验室数据和量表所呈现的“正常”或“不正常”的具有某种“缺陷”的客体,才能从体察来访者的角度出发,帮助其完成作为一个“人”的生命探索。
三 发出性与性别少数社群的主体声音
在本书写作、反复修改的5年间,来自性与性别少数人群的学者、活动家、咨询师均不同程度地参与其中,发出他们作为主体的声音。本书的成书,既是一次学术活动,又是一次社会运动的实践,一个多方合作的样本。
性与性别少数社群的事情,应该由社群自己来主导,因此,身为异性恋者,笔者一直定义自己为站脚助威的角色,利用自己的专业身份对性与性别少数族群的平等运动进行呼应。
这一次,笔者走到前台,完成了这本书,是心理咨询师占多数的中国白丝带志愿者网络发展的需要。中国白丝带志愿者网络从成立起,便有一个不同于其他国家白丝带运动的地方:我们不只是反对针对妇女的暴力,还致力于终止一切形式的性别暴力,包括恐同恐跨暴力。白丝带志愿者非常渴望得到这方面的深入成长,本书便应运而生。
在全书的反复修改过程中,我们也高度重视性与性别少数社群的声音,一直强调社群的参与。
2010—2013年,方刚指导自己的硕士研究生杨志红从事针对同性恋的肯定性咨询法研究,杨志红阅读、翻译了大量文献,进行了非常深入的思考与综述。方刚的另一名研究生吕娜,硕士论文从事针对跨性别者的肯定性咨询法研究,她所做的文献综述的内容也为本书的写作提供了一些启发。
英文世界对同性恋咨询的研究,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已经达到巅峰,此后则很少有人再涉及此领域的研究,所以本书参考的英文文献均比较早;而对跨性别咨询的研究,成果一直不丰厚,所以本书直接引用跨性别咨询的文献较少。
结合两位研究生的文献研究,方刚基于个人的研究、咨询经验,进行全面修改,增加大量内容,2013年9月完成了此书的初稿。书中涉及具体案例时的“笔者”,除特殊说明外,均指方刚本人。本书初稿写作过程中,同志社区的活动家阿强、耿乐,跨性别社区的活动家赵建刚,以及方刚新浪微博的很多同性恋、跨性别粉丝,都给了非常重要的建议。
本着精益求精,拿出对中国性与性别少数咨询界真正有实际指导意义的著作的目的,此后的一年多时间中,笔者继续收集中国本土的咨询案例,包括针对性与性别少数提供免费公益咨询。这当中,同性恋亲友会热线(4000 820 211)提供了热线的所有个案记录给笔者,作为严谨的学术研究资料使用。田斌、刘国静、赵勇等白丝带志愿者,协助筛选、整理了这些个案。ZANK网站也提供了一些同性恋者向他们网站咨询的案例。董晓莹、金建水、张凌华等白丝带志愿者整理了白丝带终止性别暴力热线(4000 110 391)中性与性别少数相关的个案。需要说明的是,笔者对这些个案,除了进行严谨的个人身份和信息保密处理之外,还认真听取了社群对这些案例形成的经验,包括对近些年求助人群中遭遇的问题,他们所处的基本困境,他们最希望解决的问题,以及社群这么多年所积累的咨询的经验、共识及分歧。
2014年底,方刚完成了全书第二稿的修改。第二稿中,还包括一节由桦桐撰写的“HIV感染者咨询”,后因故删掉。
2015年1月,为进一步完善本书,在北京召开了“LGBT肯定性咨询法本土化研讨会”。研讨会由性与性别少数群体、性与性别少数群体的亲友和支持者、性学家、心理学家、心理咨询师共同参加,针对此书初稿进行了逐章研讨,提出非常多重要的建议,尽可能将“肯定性咨询法”这一外来理论进行中国本土化的讨论,甚至具体到尽可能使用被中国的性与性别少数人群所认同的语言、措辞。参加研讨会、贡献了智慧的嘉宾分别是:同性恋亲友热线的胡志军、王丽晶、俞孟利、李红、马进兰等;联合国开发计划署LGBT项目官员廖爱晚、北京女同志中心的Toni、“同志您好”行动网络的侯海洋、“跨越中国”发起人赵刚、性别酷儿高垒;跨性别者冉冉、然然;北京同志中心咏杰、同性恋扭转治疗诉讼案当事人小振等;心理咨询专家刘华清、刘彩谊、訾非等;以及郭雅琦、钱坤、桦桐等几十名心理咨询师,中国白丝带志愿者网络的资深咨询师朱雪琴、张凌华、俞长模、王大为、关小川、田斌等也都参加研讨。
研讨会后,方刚根据研讨会中提出的意见,对本书进行了全面的修改,完成第三稿。
第三稿又分别请廖爱晚从性与性别少数的角度,刘彩谊从心理咨询的角度,对全书通读、通审,提出修改意见。笔者在反馈意见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修改,完成了第四稿。
这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我们做得非常小心,尽可能避免错误。当然,我们也清楚,完全正确是不可能的。
我们如此认真、精益求精,就是为了提供一部尽最大可能帮助咨询师、造福于性与性别少数群体的咨询指导书!
方刚 杨志红
2015年4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