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公总怀疑我不尊重他
基本信息
来电人:女性,约四十岁,硕士学历
丈夫:四十多岁,硕士学历
暴力状况
我和他结婚十几年了,一直很痛苦。他对很多无心的话特别敏感,我经常一语不慎就触怒了他,然后他就没完没了地发脾气、大吵大闹,非常疯狂。平时他要求我不能对他大声说话,不能否定或质疑他的意见,连反问句都不能用。他说夫妻要互敬互爱,我在这方面做得很差,令他很不满意。而我对他也有很多成见。这些年来我们积累了很多旧账。
他争吵时把我堵在狭小的屋子里,不许出去,还经常夹带人身威胁,比如“把你揍得老老实实”、“把你和孩子都弄死”。如果发生在晚上,他不睡,也不让我睡。他对孩子也很严厉,有时孩子没听清他的话,他会突然翻脸,大声斥骂孩子。有一次我忍无可忍,打电话报警,他就对我亮出了刀子。
他总怀疑我和孩子不尊重他,但他的理由根本不成立,像是故意找茬儿欺负人。有一次我对他说:“你先把东西准备好,否则就算下周有空,也没有用。”他顿时火冒三丈,质问我为什么骂他“没有用”。我再三对他解释,并不是说他没有用,但他对我不依不饶,说我故意骂他、存心想气死他。
分析
这个男人缺少自信,无论“一语不慎”引发的疯狂,还是孩子没听清他的话带来的斥骂,或者怀疑家人对自己“不尊重”、对“没有用”的敏感,以及要求妻子“不能大声说话,不能否定或质疑”等,都说明他的自卑。家庭暴力是施暴者想控制受暴者的体现,这种控制的背后,有时是自卑心理作祟,有时是对男人在家庭中“主宰地位”的拼死维护。
需要警惕的是,丈夫对妻子扬言“把你揍老实”、“弄死你和孩子”,以及对妻子亮出刀子等,不应视为简单的威胁。此类话语的反复出现,有高危险的暗示性,需要当事人留心防备,比如尽量在暴力冲突发生之前,及时发现“危险信号”,提前避开。
此外,丈夫也向往“夫妻间互敬互爱”,说明施暴者并非十恶不赦,并非存心要娶个老婆回家打着玩。他们只是不知道如何处理亲密关系,误将家庭暴力视为解决问题的方法,却不知这反而会加剧伴侣间的紧张关系,破坏和谐生活所需要的情感基础。家庭暴力是一场没有赢家的“负和博弈”,拳脚不可能建构起幸福生活。
暴力背景
他老家在东北,他说他小时候,父母经常发生暴力冲突。他爸爸经常打他,还特别要求他必须听话。他妈妈去世后,他后妈也经常遭受他爸爸的种种暴力。他爸爸曾对他说过:“丈夫一定要把老婆收拾得服服帖帖,就像驯马一样,要拿绳子套住。”
分析
公公的表现,透露出这种控制欲与暴力在家庭中的传承性。把妻子比作马,“要用绳子套住”、“收拾得服服帖帖”,此类父权话语体现出男人并没有将伴侣视为平等伙伴,他们误以为这样的家庭对自己有利,却不知道幸福、和谐的伴侣关系因此被破坏了,他们的生活也不会开心,而这并非他们的初衷。
男性气质
他平时待人宽和,尤其是面对有身份、有地位,或者比他强壮很多的男人。但在和我吵架时,就变得既凶恶又霸道。尤其他对自己在性爱中力不从心的事实,极为敏感。我在这方面如果一语不慎,比如那句无心的“没有用”,就会令他暴怒。
分析
一个常以谦和姿态出现在众人面前的“好好先生”,更具有迷惑性,但这种情况在家暴实施者中很常见。此外,对性能力的敏感,也体现出当事人对支配性男性气质的迷恋,以及这种对阳刚的无止境追求注定会带来的自卑。当觉得自己在性上“不像个男人”时,暴力的实施会使他们找到“像个男人”的错觉,这是需要施暴者自醒的。
目前诉求
我觉得这些事是家丑,不愿声张,也不愿在朋友面前像“怨妇”一样吐苦水。平时我尽量少和他说话,以免招惹他生气。我有时对父亲倾诉,父亲说我对丈夫应该温柔,还说:“一个巴掌拍不响,他有一大半责任,你也有一小半责任。即使你在生气的时候,也要注意你说话的态度。”而且父亲把这些话都告诉了丈夫。
我和他难以沟通,觉得生活难以继续,受够了这种折磨,想分居一段时间,让双方都冷静思考一下。我也经常感到丈夫很无助、很可怜,我作为他的妻子,到底是该尽力挽救他,还是勇敢地离开?我想找个更好的男人,但我又担心所有男人都有与生俱来的暴力冲动。
分析
父亲对女儿的“劝说”,反映出社会对家暴的一个认识误区,即家暴是双方的责任,“一个巴掌拍不响”。但我们要强调,任何事情都不可以作为施暴的借口,暴力没有理由!父亲可能有“维护婚姻”的善意考虑,但没有原则地维护婚姻,不仅无助于消除暴力,还会使暴力加剧。处理家庭暴力问题的目标,不应该是维护婚姻,而应该是消除暴力。
来电人一方面“受够了”,另一方面却迟迟没有采取有效的行动。她说感到丈夫很可怜、很无助,但这在很大程度上,其实是为自己长期以来的软弱无力寻找借口。此外,她对所有的男性都失望,这是长期遭受家暴留下的心理阴影,使得她难以开始新生活。其实男人也可以很温和,不能因为遇到一个施暴的男人,就把所有男人都看成潜在的施暴者。
来电人想与丈夫暂时分居,再考虑从零开始,这是不现实的,除非丈夫能从根源上对家暴做出反思,并切实悔改,否则婚姻还是难以维系。解决问题不要陷入思维定式,如果发现效果不佳,就要及时调整应对方式,果断采取行动,别再拖延。妻子不是丈夫的“心理治疗师”,更不是“救世主”,应该首先考虑保护自己的权益。
整理:高垒、王大为
分析:方刚、高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