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家暴的婆婆不支持我
基本信息
来电人:女性,约三十岁,企业白领
丈夫:约三十岁,经商
孩子:两岁
暴力状况
丈夫第一次打我,是我刚生完孩子。当时我有点产后抑郁,向丈夫倾诉些烦心事。丈夫不理我,我和他争吵,他就打了我一耳光,全然不顾我正抱着孩子。几个月后他又打我,当时孩子病了,我母亲和我一起照看,一夜未眠,吃饭都顾不上,他却整日在外面玩。他回家后,我抱着孩子下楼,让他帮忙,他不肯。我和他吵起来,他指着我破口大骂,在楼梯口掐我脖子。婆婆在一旁煽风点火,说都是我不好。
此后,他又打了我两次。其中一次婆婆抱着孩子,孩子一直哭要我抱,婆婆偏不让我抱。我很着急地央求婆婆,丈夫就发火,把我打得耳膜穿孔了。还有一次,我私下对丈夫说:“能不能让婆婆回老家,咱俩单过。”婆婆知道了对我大发雷霆,我不想吵架,抱着孩子要下楼,丈夫把我推了个跟头。我本能地躲闪一下,丈夫说我踢他,便又打我。
除了肢体暴力,丈夫和婆婆都经常甩给我冷言冷语。丈夫多次在公共场所大骂我,从不考虑我的感受。有一次,我体检查出疾病,丈夫和婆婆当着我妈的面说:“我和她的日子怕是过不到头了。”
分析
丈夫打骂妻子,婆婆反而煽风点火,似乎儿子和儿媳的关系越差越好。由此产生的婆媳关系是不少家庭普遍存在的问题。对此有这样一种观点,认为不少母亲看到儿子与媳妇感情好,会有被冷落、被疏离的感觉,进而对儿媳产生嫉恨心理。上述案例中的婆婆,可能也有这种心态。婆婆对儿媳的这种态度,属于家庭暴力中的精神暴力。基于性别的暴力和基于代际权力的暴力,于此交织在一起。但不管作为儿媳还是妻子,都没有容忍家暴的义务。
暴力背景
他是外地农村人,老家很穷。他曾对我说:“我妈很苦,小时候我爸总是打我妈。”为此我曾经很同情丈夫和婆婆,觉得他们亲身经历过家暴,应该不会对别人施暴。
婆婆五十岁出头,长期和我们两口子住一起,不愿回老家。她总找我的茬儿,只要我和丈夫关系好一点,就要挑拨我们。丈夫打骂我,她非但不制止,还替儿子撑腰,似乎生怕我把她儿子抢走,巴不得我们夫妻关系差。
分析
“我妈很苦”、“我爸总是打我妈”—可见婆婆曾是家暴受害者,但在拥有了长辈权威后,也以暴力来对待儿媳;同样丈夫也是家暴的受害者,现在却成为施暴者。由此可见,当初的受暴者、目击者,一旦拥有某种权力(如代际权力、性别权力)后,可能就会成为新的施暴者。因此,受暴者、目击者须不容忍家暴,同时及时寻求专业的心理辅导,避免陷入与施暴者“同质”的观念与行为模式之中,这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家人、下一代负责。
暴力责任
他从不承认自己的错误,总把一切责任都推给我:“你招惹我,我就得打你。”有一次我忍无可忍,准备打110报警,丈夫和婆婆商量:“她要是真打110的话,你就跟警察说‘她把我也打了’。”我跑出家门,丈夫抢在我之前打110报警,反咬一口说我打了他。警察接到我的报警后问:“刚才不是一个男士打来电话吗?”
分析
施暴者把责任推给受暴者,这在家暴中非常普遍。这种做法有时很有迷惑性,会让试图调节家庭矛盾者,甚至包括处理暴力的公权力机关,都无所适从,甚至会催生误解。
值得思考的是,每一个婆婆,都“出身于”妻子、儿媳,按理说,儿媳的感受,婆婆应该最有切身体会。但这位婆婆的态度却毫不体谅,反而不断助长施暴儿子的嚣张气焰,让受暴的媳妇更为弱势,难以获取家庭以外的支持。
暴力处理
他第一次打我时,我很震惊,但并没有重视。此后他愈演愈烈,有一次我跑出家门拨打110,警察来了没看到严重的场面,觉得没大事,就说你们好好过日子。婆婆当着丈夫的面对我说:“你有本事就去报警啊!把我儿子抓起来才好,家里还省粮食了呢!”这样丈夫更加有恃无恐。
他每次打骂我之后,都不肯道歉。唯一的例外,是把我耳膜打破那次。那天他到单位找到我,甜言蜜语地哄我。我和他回到家,他对我说的第一句话却是:“能别让我妈回老家吗?否则,我妈多没面子啊?”自始至终没问我伤得怎么样。半年前,我忍无可忍,带着孩子回到娘家,和他分居至今。
分析
第一次施行家暴被容忍后,接下来家暴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且暴力程度会不断升级,这是家暴的一个普遍特征。在这个家庭中,婆婆的长辈霸权和丈夫的男性霸权,交织在一起形成同盟。受暴妻子则陷入“绝境”,无处求助。受暴者最后带着孩子离开,既是自救,也救了孩子。
目前国内针对家暴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大多数警察没有接受过处理关于家庭暴力、伴侣间暴力的培训,以至遇到此类情况,既不重视,也不知道怎么办,客观上产生了纵容暴力的效果。
伴侣关系
我上学时一直品学兼优,但他让我对自己产生怀疑,常怀疑自己是不是很差劲,挨打之后反而很自责,我都无法理解自己。我在这场婚姻中沦落得没有自尊,感到特别痛苦。
好几次,丈夫在我抱着孩子时打骂我。孩子过生日,他也没有像样的表态,好像不是亲生的。目前孩子和我一起住在娘家,他一直拖着不离婚,多次发短信威胁我、命令我回去。这让我对他更绝望,我不敢回去,怕回去后暴力会越来越严重,我和孩子的人身安全都无法保障。但我又担心给孩子带来一个不完整的家庭,这会很对不起孩子。
分析
丈夫通过发短信威胁的方式让分居的妻子回家,表明他始终没有悔悟,虽然他也渴望和妻子一起过上幸福的生活,拖着不离婚就是这种心态的反映,但他的做法却适得其反。这样的家、这样的伴侣关系,无异于火坑,不要对它抱有幻想,没有值得留恋之处。
丈夫的种种行径表明,他对孩子并不重视,没有承担相应的抚养和照顾义务。“给孩子带来不完整的家庭”的担心和自责毫无必要。所谓“完整家庭”,并非孩子成长的必要条件,充满暴力的家庭哪怕再“完整”,对孩子而言也有不如无。
男性气质
他有些大男子主义,不爱做家务。分居后,据说他也很痛苦,整日泡在外面,偶尔回家,和他妈妈除了抱怨“老婆孩子都不在家”以外,没什么话可说。但他一直在逃避,不肯认错,不主动寻求转机,死要面子活受罪。
分析
不做家务、用暴力解决问题、死不认错要面子,都是非常典型的支配性男性气质的表现,也是传统父权文化对男性的塑造和预期。像“男主外、女主内”、“男主女从”、“英雄宁死不低头”等习语,都是这种文化的反映。
被男性霸权文化塑造的丈夫,不懂得平等对待女性伴侣,缺乏换位思考、将心比心的能力,甚至不懂得如何有效地表述自己的感情。例如这里对妻子动辄诉诸武力,妻子出走后抱怨、逃避、不肯回家等,都是述情障碍的表现。
而那位逼走儿媳的婆婆,也没能得到儿子的敬爱,相反“收获”的是儿子的疏离和抱怨。家暴及其背后的长辈霸权、男性霸权,是一把双刃剑,伤害伴侣,也伤害自己。
整理与分析:高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