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春秋左传》所见周代凶礼研究
凶礼是周代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五礼的重要内容之一。何谓“凶礼”?《说文·凶部》曰:“凶,恶也。”《释名·释言》曰:“凶,空也,就空亡也。”《周礼·春官·大宗伯》曰:“以凶礼哀邦国之忧,以丧礼哀死亡,以荒礼哀凶札,以吊礼哀灾祸,以襘礼哀围败,以恤礼哀寇乱。”郑玄注:“哀谓救患分灾。凶礼之别有五。”贾疏曰:“灾丧皆凶恶之事,故哀吊之礼谓之凶礼。《说文·口部》:‘哀,闵也。’救患分灾,据《左传》僖公元年‘邢迁于夷仪,齐师宋师曹师城邢’传文,彼以邢被狄伐,诸侯救之,与此后襘恤事相类。郑以五礼通有救患分灾之意。”根据传世经典和历代经学家们的解释,所谓“凶礼”,就是对令国家感到忧虑的一切不幸事件举行的分担忧愁、哀伤或灾难等礼仪的总称。根据《周礼·春官·大宗伯》,由于发生的各类不幸事件的性质不同,因而举行的相应凶礼的名称又具体分为丧礼、荒礼、吊礼、襘礼、恤礼五种主要礼仪形式。
何谓“丧礼”?《周礼·大宗伯》言“以丧礼哀死亡”。郑玄注:“哀谓亲者服焉,疏者含禭。”孙诒让注:“‘以丧礼哀死亡’者,《说文·哭部》云:‘丧,亡也。’《白虎通义·崩薨篇》云:‘丧者,亡也。人死谓之丧何?言其丧亡,不可复得见也。生者哀痛之亦称丧。礼曰:‘丧服斩衰’,《易》曰‘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孝经》曰:‘孝子之丧亲也’,是施生者也,郑《丧服》注曰:‘不忍言死而言丧。丧者弃亡之辞,若全存居于彼焉,已亡之耳。’”因此,“丧礼”是因为发生亲人死亡事件,生者通过为死亡的亲人穿戴丧服或含禭等表示哀痛的礼仪。
何谓“荒礼”?《周礼·大宗伯》言“以荒礼哀凶札”。郑玄注:“荒,人物有害也。《曲礼》曰:‘岁凶,年谷不登,君膳不祭肺,马不食谷,驰道不除,祭事不悬,大夫不食梁,士饮酒不乐。’札读为截,截为疫疠。”《释名·释天》言:“札,截也,气伤人如有段截也。”孙诒让注:“‘以荒礼哀凶札’者,遭凶札贬损振救之礼。”根据经学家们的解释,所谓“荒礼”,是指统治者因为国家遭受饥馑或因饥馑给人民带来灾难而贬损生活用度以拯救民众之礼。
何谓“吊礼”?《大宗伯》言“以吊礼哀祸灾”。郑玄注:“祸灾谓水火。宋大水,鲁庄公使人吊焉,曰:‘天作淫雨,害于粢盛,如何不吊?厩焚,孔子拜乡人为火来者,拜之,士一,大夫再。亦相吊之道也。’”《说文·亓部》:“祸,害也。”《火部》:“灾,天火曰灾。”贾疏曰:“‘以吊礼哀祸灾’者,《说文·人部》云:‘吊,问终也。’”孙诒让《周礼正义》曰:“吊之本义为吊丧,引申为吊灾之通语。……通言之,五凶礼并得称吊。”根据经学家们的解释,所谓“吊礼”,就是对诸侯国发生水灾、火灾等自然灾害表示同情和问候的外交礼仪。
何谓“襘礼”?《大宗伯》云:“以襘礼哀围败”。郑玄注:“同盟者合会财货,以更其所丧。《春秋》襄公三十年冬,会于澶渊,宋灾故,是其类。”贾疏曰:“此经本不定。若马融以为‘国败’,正本多为‘围败’,谓其国见围入而国被祸败,丧失财物,则同盟之国会合财货归之,以更其所丧也。”根据经学家们的解释,所谓“襘礼”,就是诸侯国遭受战争失败,同盟之国通过对战败国捐赠财物对其进行救济,帮助战败国渡过危难的外交礼仪。
何谓“恤礼”?《大宗伯》云:“以恤礼哀寇乱”。郑玄注:“恤,忧也。邻国相忧。兵作于外为寇,作于内为乱。”贾疏曰:“哀之者,既不损财物,当遣使往咨问安不而已。”根据经学家们的解释,所谓“恤礼”,就是诸侯国遭受外敌侵略或发生内乱,邻国遣使前来表示忧虑和慰问的外交礼仪。
以上分别是周代社会凶礼所包括的五种礼仪。虽然典籍当中对五种礼仪的具体内容进行了区别,其实,这五种礼仪的性质及其内容并无多大差异。因此,在实际研究中,学者们往往对五种礼仪的内容并不加以严格区分。譬如,孙诒让《周礼正义》曰:“吊之本义为吊丧,引申为吊灾之通语。……通言之,五凶礼并得称吊。”因此,丧礼、荒礼、吊礼、襘礼、恤礼五种礼仪在概念上并不被学者们严格区分,而是被笼统地称为凶礼。
春秋时期,社会政治动荡,自然灾害频发,周王室与诸侯国,诸侯国与诸侯国的交战接连不断,诸侯国之间因为战争而举行的战败投降礼发生得十分频繁,因为各种政治事变和自然灾害所引发的诸侯国之间的吊恤礼也是这一时期政治的特殊现象,诸侯国之间的战败投降礼和吊恤礼,从性质上而言均属于凶礼的范畴。本章主要探究这一时期军事战争中频繁举行的诸侯国的战败投降礼及其特征和春秋时期诸侯国的吊恤礼及历史功能这两个问题,以祈对周代凶礼的内容有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