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如何欣赏音乐
【内容提要】
欣赏音乐有不同的途径和方法。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作曲家不同音乐作品的赏析,除了可以提高欣赏者的艺术修养、培养良好的欣赏能力外,还可以兑现美学价值。本章将从欣赏音乐的意义、欣赏音乐的过程、音乐的表现手段以及如何欣赏交响音乐等四个方面重点讲解欣赏音乐的方法,以期为读者打开欣赏音乐的神秘大门。
【学习目标】
1.了解欣赏音乐对于人的成长的重要意义。
2.了解欣赏音乐过程中所带给听众的不同体验。
3.了解不同音乐语言对表现音乐内容的作用。
4.学会欣赏交响音乐。
【关键词】
欣赏音乐;意义;方法
第一节 欣赏音乐的意义
音乐素质是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审美素质的重要体现形式,而提高音乐素质的重要方式就是对音乐作品的欣赏。欣赏音乐既直接影响到欣赏者综合素质的发展,又对欣赏者创新能力和智力的提高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审美过程是一个主体对客体的再认识过程。作曲家把自己对人生、情感、事物、社会和历史的认识用音符的形式记录下来,并由演奏、演唱者重新理解和再创作。同样一首音乐作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欣赏方式。一位高素质的欣赏者,不仅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力、深刻的理解力,还需要衬托、对照等自觉的表象联想,才能在心目中树立真实可感、丰满具体的艺术形象。这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训练过程,它将抽象与形象的思维和表达方式相互交织,积极地锻炼了欣赏者的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能力和整体把握事物的能力;它不仅能提高欣赏者的创造力,加强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理解,而且能极大地促进逻辑思维的发展,对于培养人的情感,完善人的性格,开拓人的思维,陶冶人的情操,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音乐欣赏可以从不同方面入手:
从音乐学角度欣赏。如音乐美学,音乐流派和不同时期音乐作品的个性与共性,作者和时代背景,作者的创作个性,音乐的民族特征等。
从音乐特征角度欣赏。借助于音乐语言要素,如旋律、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区、音色(配器)、调式与调性、和声、复调、曲式结构、体裁、乐器常识等。
从表演形式欣赏。器乐可以分为管弦乐、打击乐、键盘乐,独奏、重奏、齐奏、合奏等;声乐可以分为男、女高音、中音、低音,独唱、对唱、齐唱、重唱、轮唱、领唱、合唱等。
从音乐体裁欣赏。如咏叹调篇幅较大,结构完整,音域宽广,技巧复杂,极富抒情性或戏剧性,常用于表现主人公内心活动;宣叙调即朗诵调,以语言音调为基础,旋律性不强,伴奏简单,吟唱性质,常用于西洋歌剧的对话;清唱剧属于大型声乐套曲,产生于16世纪末意大利,早期取材于《圣经》。此外,还有圆舞曲、进行曲、玛祖卡、小夜曲、摇篮曲、协奏曲及交响曲等。
第二节 欣赏音乐的过程
音乐的感官欣赏。满足于悦耳,可以通过音响的辨别,组合化理解音乐的无穷变化,属于欣赏的初级阶段。这个过程包括:聆听,一般的欣赏,接受初步美感;倾听,情感的感受,美的享受,高度初步升华,感受印象加深。
音乐的情感体验。这是全面领略音乐作品,从而获得完美的艺术享受,提高欣赏层次、个人艺术修养的必要步骤。这个过程需要各方面的音乐基础知识。比如对作曲家和音乐作品时代背景的了解,对作品音乐流派和民族特征的了解,对作曲家创作个性和创作技巧特征的了解,对标题内容的把握,对音乐语言的表现功能的了解及对曲式、体裁的了解等。这些知识可以借助于资料、文字提示等体验,也可以结合欣赏者自身的生活经历体验,但是情感体验的本质还是音乐本身。所以,要加深对音乐内涵的理解,才能达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完满结合。
音乐欣赏的联想与想象。是音乐欣赏者在情感体验基础上的理解、认知、升华,通过与作品分析相结合,进入理论分析的层次,达到审美阶段。联想与想象是人类生活中一种重要的心理活动,当我们体验和感受音乐音响和情感时,会被唤起一种对相关生活情形和意境,以及情感的情绪记忆的心理活动。例如:德彪西的《月光》,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命运)》,舒伯特的《幻想交响曲》,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等等。
第三节 音乐的表现手段
如同文学家用文学作品表达情感一样,音乐家也有自己情感的表达方式,这就是音乐语言。它使乐曲具有了千姿百态、迥然不同的艺术风格及鲜明的艺术特色。音乐语言,即音乐的表现手段,由以下要素组成:
旋律,又叫曲调,是按照一定的高低、长短和强弱关系而组成的音的线条。它是音乐的灵魂,是塑造音乐作品形象最主要的手段,也是向听众传达思想情感的重要方式。旋律的表情特征与旋律线上行与下行、音级的级进和跳进、音程的表情特性、旋律线的类型等因素有关。
节奏,广义地讲是一切协调、平衡和有规律的运动。在音乐中,节奏指的是音的各种长短与强弱变化的不同组合。节奏在旋律中起着辅助组织旋律线的作用,因此旋律中必然会包含节奏因素。不同的节奏有不同的表情作用,可以产生不同风格的音乐。如人们听到xxxxxx│xxxxxx│的节奏时,自然会与马蹄声产生联系,产生骏马奔腾的联想;又如切分型节奏通过重拍上的短时值造成重音位移,打破了音乐固有的平衡性,增强了音乐的动感。
节拍,强拍和弱拍有规律的循环重复。节拍有不同的组合方式,叫作“拍子”,分为单拍子、复拍子和混合拍子。常见的单拍子有2/4(强弱)和3/4(强弱弱),常见的复拍子有4/4(强弱次强弱)和6/8(强弱弱次强弱弱)。正常的节奏常常是按照一定的拍子进行的。
速度,就是音乐进行的快慢,如慢板、行板、中板、小快板、快板、速板等。快板易于表现热烈而激动的情绪,中板易于表现从容不迫的情感,慢板则表现平静而安宁的场景或情绪。
力度,音响的强弱程度,由作品力度标记决定,并受节奏强弱规律的影响。音的强弱变化对音乐形象的塑造和音乐表现起着重要作用。
音区,音的高低范围。不同音区的音在表现思想情感时各有不同的功能和特点。如高音区明亮、华丽、甜美,低音区深沉、浑厚、饱满。
音色(配器),不同人声、不同乐器及其他不同组合音响的特色。通过音色的对比变化,可以丰富和加强音乐的表现力。如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七交响曲(列宁格勒)》第一乐章的展开部,通过各种乐器的组合及强弱的变化,生动地展示了德寇入侵时由远而近,直至展开激战的情景。
和声,是几个单音组合成和音,并使这样的一些和音形成连续的进行。和声对于音乐的发展,对于加深和丰富音乐作品的表现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能使旋律获得极为多样的感情色彩,使音乐获得立体化效果,并影响到音乐的明暗区别和紧张度的变化。和弦的稳定与不稳定、协和与不协和按一定规律进行发展,其不稳定向稳定、不协和向协和进行的倾向性,及和声进行的强弱关系,构成了和声的功能体系。
调式与调性,音乐作品的旋律与和声中所采用的音列叫调式,这些音互相联系并保持一定的倾向性,如通常所说的大调和小调。调性则是调式的中心音(主音)的音高。调式和调性的转换和对比,是烘托气氛、塑造形象、描述情感的重要手法。
织体,是多声部音乐的纵、横结构形式,有主调性质的,也有复调性质的。它对音乐整体形象、意境、情感的塑造、描绘和表达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复调,两个或多个旋律的同时结合。不同旋律的同时结合叫作对比复调,同一旋律在不同声部的先后模仿叫作模仿复调。复调手法可以丰富音乐形象,加强声部的独立性,使音乐发展前后呼应。
第四节 如何欣赏交响音乐
通俗地讲,交响音乐泛指由管弦乐队演奏的、具有统一的构思、深刻的思想内容、严谨的结构形式、丰富多彩的管弦乐表现手法的乐曲,通过形象塑造来反映生活。
交响音乐这个词源自于古希腊文“Symphonia”,是“同时发响”的意思。现代交响乐的雏形起始于18世纪中叶的意大利式歌剧序曲。历经几百年的发展,才发展成现在的充分发挥各种乐器的功能和表现力来塑造音乐形象,并以交响乐队来演奏的大型套曲形式。交响乐在音乐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它是作曲家音乐创作技巧高度发展的体现和产物;另一方面它将器乐的表现力在广度和深度上发掘到极点。
交响音乐可以分为标题交响乐和无标题交响乐两类。标题交响乐一般是作曲家根据某文学作品、戏剧、历史事件、民间传说而进行创作的,音乐往往通过主导动机等创作手法与内容形象建立某种联系,再用恰当的标题概括主题思想,便于引导欣赏者正确理解作品(也有一些作品的标题是后人根据对作品的理解而补加的)。如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七交响曲(列宁格勒)》、普罗科菲耶夫的交响童话《彼得与狼》
无标题交响乐一般只用体裁名称来命名,如第几交响曲、第几钢琴协奏曲等。虽然没有标题,但作品仍然反映了作曲家在特定历史时代的社会生活中的情感、思想,如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
欣赏交响音乐,最简单的方式是从乐器演奏特征、结构形式和体裁特征等三个方面入手。
一 交响乐队中的乐器演奏特征
交响音乐的发展与交响乐队的发展是紧密相关的。在18世纪初期交响乐队的规模都比较小,一般只有十几个、二十几个人。然而到了20世纪初,它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有机组织,人数达到100甚至更多,所以现代交响乐团中的管弦乐队是19世纪末才形成我们现在看到的配置。管弦乐队的组成,以乐器的物质构成、发音原理的不同而分为:弓弦乐器组、木管乐器组、铜管乐器组、打击乐器组、其他乐器组。每组乐器各有搭配,形成一个多声部的可以独立而又音色相近的体系。
弓弦乐器组: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大提琴。小提琴音色优美华丽、音域宽广,技巧性强,表现力丰富,常以独奏的形式显示出优美如歌的音色和细腻的表现力,有着“乐器之后”的美誉。在乐队中,小提琴一般分为第一小提琴和第二小提琴两个声部,第一小提琴常常演奏乐曲的主旋律声部,第二小提琴则常和第一小提琴相伴,烘托或呼应,使第一小提琴声部更加丰满而富于表现力。两个小提琴声部的互相靠近,音响的交融,使小提琴成为一个统一的艺术表现整体。中提琴外形很像小提琴,但体积稍大,音色深沉、圆润、柔和。大提琴是竖立在地上演奏的,音色浑厚、饱满、丰富,表现力强,既能刻画恬静的气氛,也能表达内心的激动,常作为独奏乐器。低音大提琴又叫“倍大提琴”,琴身以支柱支地,演员常坐在高腿椅子上演奏,在弓弦乐器组中体积最大、音域最低,其声音响亮而有共鸣。在交响乐队中常以拨奏手法打击节拍与节奏,可以拉弦、敲弦、拨弦。
木管乐器组: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大管。长笛是横吹的,音色清脆、甜美、明亮,发声灵巧轻快,既能吹奏抒情的旋律,又能吹奏欢快、活泼的旋律,常用于极富田园风光和抒情段落的描述,如《彼得与狼》中的小鸟。双簧管(殴贝,Oboe)是直吹的,音色柔和,带有一种鼻音似的芦片声,低音区凄凉而豪放,中音区柔美缠绵,高音区挺直悲切,由于音色酷似牧笛,所以可以使听众产生淳朴乡村景象的遐想,常在田园风味的乐曲中担任重要的角色。单簧管俗称“黑管”,也是直吹的,有三个半八度的宽广音域,力度变化上为木管之最,可以呈现最强奏与最弱奏所形成的强烈对比,使后者如前者的回声。单簧管的不同音区有不同的音色,低音区浑厚,中音区圆润,高音区尖锐。大管(Bassoon)又称“巴松”,音色深沉、丰满、浑厚,为木管组乐器中音域最低的乐器,适于某些戏剧性的表现。
铜管乐器组:小号、圆号、长号、大号。小号是铜管乐器组中的高音乐器,音色明亮、辉煌、高亢,极富表现力,适于表现雄伟、庄严、喜庆、凯旋、胜利等情绪的音乐和英雄的性格,可以加上弱音器使用。圆号又称“法国号”,是铜管乐器组中的中音乐器,音域宽广,富有穿透力,音色高雅,带有诗意与神秘的温柔。既能演奏旋律,又能配和声,常以安静的气息、悠长的旋律来描述自然景象。长号又称“拉管”,有中音、次中音、低音之分,音色雄壮、辉煌。既能奏出气势雄浑、庄严的音响,又能奏出如歌、温柔细腻的曲调。大号又称“抱号”,是铜管组乐器中的庞然大物,在铜管乐器组中音域最低,音色浑厚,音响粗重,主要吹奏和弦低音和节奏性的音响。
打击乐器组:分为有固定音高与无固定音高的打击乐两类。有固定音高的打击乐器——定音鼓、钟琴、木琴、排钟、钢片琴等;无固定音高的打击乐器——大鼓、小鼓、钹、三角铁、响板、大锣等。
其他乐器组:钢琴(键盘乐器)——被称为“音乐之王”,表现手法丰富,几乎可以演奏各种情绪、色彩的音乐,音量上可以奏出极大的层次变化,音域极为宽广,演奏时气势宏伟,音响丰满。竖琴(拨弦乐器)——音色清脆明亮,充满诗情画意,可以自如地演奏音阶及音程的跳音、双音,演奏以和弦或以琶音为基础的音乐时,效果尤为突出。
管弦乐队以木管乐器为判定标志。
表1—1 交响乐队编制示意表
交响乐队的位置一般由指挥决定,通常弦乐器在前,铜管乐器和打击乐器在后,木管乐器居中。
二 交响曲的结构形式
交响曲最常见的结构形式是四个乐章的交响曲,在此基础上,有多种变化形式。
四个乐章的交响曲又称奏鸣交响套曲,是交响乐艺术中最严谨、最典型的一种套曲形式。古典主义音乐成熟时期的交响曲,通常由四个不同性质的乐章组成,这四个乐章的典型布局是这样的:
第一乐章:快板,正面表现作品的戏剧性内容,侧重写矛盾与斗争,音乐发展充满动力,富于戏剧性效果。曲式结构通常为奏鸣曲式,全部音乐建立在两个不同性格、不同调性的不同主题对比、发展之上。
第二乐章:速度较慢,转入冷静的思考,侧重写内心世界,音乐抒情而富有哲理性。曲式结构较为自由,如单三部曲式、复三部曲式、变奏曲式等。
第三乐章:速度稍快,音乐活跃、诙谐,从另一个侧面唤起欢快的情绪。曲式结构通常为复三部曲式,体裁为谐谑曲或小步舞曲。
第四乐章:快板,常描绘欢庆或斗争胜利的场面,具有总结全曲的作用,也叫“终曲”。曲式结构常为回旋曲式、奏鸣曲式或回旋奏鸣曲式。
三个乐章的交响曲是奏鸣交响套曲的基础,早期的交响曲结构大多如此,大多数奏鸣曲、协奏曲是由“快、慢、快”三个乐章组成,海顿、莫扎特早期的交响曲也是三个乐章。
多乐章形式交响曲以四个乐章传统交响曲为基础的变体,增添的乐章,往往有序奏、间奏曲、补充尾声的作用,可以清楚地看到四个乐章的影子,有些甚至要求连续演奏。
两个乐章和单乐章的交响曲比较少见,是四个乐章交响曲的浓缩。
三 交响音乐的体裁形式
交响曲(symphony)是通过发挥各种乐器的功能和表现力来塑造音乐形象,并以交响乐队来演奏的大型套曲形式。虽然实质上是由管弦乐队演奏的奏鸣曲,但它比奏鸣曲拥有更宏大、更丰富的表现力,是交响音乐中最重要的一种体裁。
交响序曲(symphonic overture)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为歌剧、清唱剧、舞剧等演出前演奏的开场音乐,第二类是音乐会上独立演奏的交响序曲,分别介绍如下:
第一类序曲:源自17世纪的歌剧序曲,或者和剧情内容相关,运用歌剧中音乐的主题,如瓦格纳的《纽伦堡的名歌手》序曲等;或者与歌剧音乐没有主题上的联系,仅为营造气氛的幕前曲,如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等。这类序曲中又分为法国歌剧风格和意大利歌剧风格:法国歌剧序曲为复调风格,往往从庄严的慢板开始,在进入赋格化中段后,以较短的慢板结束,形成“慢—快—慢”顺序;而意大利歌剧序曲为主调音乐风格,为“快—慢—快”顺序,这种风格延续至今,并在浪漫主义音乐时期逐步形成独立演奏的器乐曲。
第二类序曲:作曲家专门为音乐会创作的独立的管弦乐作品,有标题,通常以奏鸣曲式为基本结构特征,但处理上更为自由,并常常和其他曲式结构相结合,如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和门德尔松的《芬格尔岩洞》等。
交响诗(symphonic poem)是一种单乐章的标题交响乐,交响音乐的一种重要体裁,脱胎于19世纪的音乐会序曲。交响诗名称由李斯特所创,大多以诗歌、戏剧、绘画、故事传说及历史事迹等文学作品为题材,是音乐与外在世界和姐妹艺术相结合的结果。作为起源于浪漫主义音乐时期的艺术形式,交响诗通常有标题,通过主导动机等手法表达具体的音乐形象和音乐特征,帮助欣赏者去感受音乐的意境、塑造真实可感的音乐形象。其曲式结构灵活多变、不规则,常常把奏鸣曲式、变奏曲式或回旋曲式的结构糅合在一起,并广泛使用主题变形的手法,从一个或几个基本主题蜕变出形象、性格迥然不同的派生主题。这种混合曲式的结构原则和主题变形的表现手法被广泛用于交响诗中。交响诗具有概括性,包括了诸如交响幻想曲、交响叙事曲、交响狂想曲、交响随想曲、交响音诗、交响音画、交响童话、交响素描等形式。
交响组曲(symphonic suite)主要是采用歌剧、舞剧、戏剧、电影配乐中精彩的独立音乐段落或插曲,剪辑成的大型管弦乐套曲。音乐往往有标题,乐章不固定,乐章之间不强调内在的联系,并且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交响组曲是在巴洛克时期的古组曲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巴赫的钢琴作品《英国组曲》、《法国组曲》等,由四种舞曲构成(阿拉曼德舞曲、库朗特舞曲、萨拉班德舞曲、吉格舞曲)。19世纪以后,交响组曲得到很大发展,从题材内容、结构规模、体裁样式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变化。
协奏曲(concerto)一词源于巴洛克时期,原义是竞争。当时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协奏曲,不同乐器交替演奏的器乐合奏曲,独奏乐器和乐队协同演奏中既有对比,又相交融;一种是大协奏曲,大协奏曲是协奏曲的早期形式,最繁荣的时期是17—18世纪,音乐分几个乐章,音乐一问一答的方式交替进行,与18世纪的序曲或组曲相似。按照习惯,其中有几个经过段由独奏乐器组演奏(主奏部),与作为主体的全奏(合奏部)形成对比,参奏乐器明确分为小组独奏乐器和大组合奏乐器,交替占主导位置。近现代协奏曲通常包含“快—慢—快”三个乐章,比交响曲少一个谐谑曲乐章。第一乐章也由奏鸣曲式写成,但是是双呈示部,第一呈示部由乐队演奏,第二呈示部从主调转向属调,由独奏乐器和乐队协同演奏,独奏乐器居于突出的地位,更富有华丽色彩和技术性。此外,协奏曲尾声之前,往往有展示独奏乐器华丽色彩、即兴演奏、技巧突出的华彩段。
四 音乐流派、作曲家及曲目介绍一览表
表1—2
续表
【要点小结】
音乐欣赏是一个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的审美过程。掌握科学的欣赏音乐的方式方法对于提升我们的音乐审美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音乐欣赏也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提升的过程。心理学告诉我们:“能力在实践中显现,能力在实践中提高。”音乐欣赏也是如此,通过不断的音乐欣赏实践,丰富审美体验、积累专业知识,必然会提高我们的音乐鉴赏能力。
【思考与练习】
1.音乐是我们了解世界的一扇窗户,面对一部陌生的音乐作品,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来进行赏析?
2.结合自己的个性体验和思考,想一想,如何给“音乐”下一个定义?
【拓展性阅读导航】
[美]克雷格·莱特:《聆听音乐》,余志刚、李秀军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版。
该书是耶鲁大学公开课的配套教材,同时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音乐欣赏指南,旨在帮助读者掌握基本的乐理知识,了解各时代及文化中的音乐、特性及其发展,进而提升读者对音乐的理解,并获得前所未有的听乐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