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学的经济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自序

科学为人民服务,人民群众掌握科学,这是群众观点和民主原则在科学领域中的贯彻。科学是文化植株的花朵,人民群众是文化植株的培育者。然而,文化理论化后,理论与劳动、与人民群众的隔离却占据了迄今文明史的大部分时间。理论成为劳动者群众难以翻越的文化峻岭,科学建立在理论和理论思维的基础之上,对于人民群众来说,科学领域更是鲜有人能够征服的冰峰雪域。科学理论是人类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人们学习、研究和掌握科学理论,能够不断加强自身改造世界的能力,因而,掌握科学是一项权利。科学不能只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这是权利的垄断,更有悖于群众改变世界的历史必然。经济学作为科学,它的研究领域集中在人的物质生产活动中。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的生存和发展之本,占人类大多数的劳动者担负着这一伟大职责,人在物质生产领域中的思想和行动展现出人类社会存在的最大事实。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劳动者作为大多数,但他们却不是掌握经济学的主体,他们需要少数脱离劳动的人代替他们学习、研究和掌握经济学。而这种代替的结果是怎样的呢?有这么一种结果,它的荒谬性在于:经济学忘记了物质生产活动的主体是谁,忘记了经济学的主语是什么,劳动者群众本身被驱逐出经济学研究的视域之外。

经济学与劳动者的关系,是经济学学习和研究中大根大本的问题,不搞清楚这一问题,就不能解决以下的问题:经济学为谁而研究?我作为一介“劳力者”能否掌握经济学?经济学与劳动者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这不仅是一个待解的问题,这一提问本身就是一种深入到经济学内部的反思力。时至今日,在经济学充分“专业化”之后,非经济学家已经成为局外人,“非专业”者挑战“专业”者将沦为理论的非法闯入者。在广大的劳动群众面前,“专业化”成为经济学外围的铁网,任何企图穿越此网的探险者都将被拒以千里之外。但是,无论经济学“专业化”的铁网阵如何骇人,自有打破和穿越它的“钩镰枪”和“圈金甲”。任何经济学理论和方法都必须接受劳动者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对它进行检验和评判,劳动者起而检验和评判经济学,这是经济学中的革命,而革命的发生则是经济学发展的历史必然。事实上,只要我们深入到经济思想史中,我们就会发现,经济学革命的萌芽已经在经济理论批判与自我批判的历史中生发着。

经济学是现实之学,又是现代之学,它伴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而产生,伴随着资本主义自我否定的运动而发展。资本主义社会作为迄今最为发达的社会形态,乃是人类历史的一个“横截面”,解剖“横截面”的结构是认识整个历史植株的科学方法,全面研究现实中的资本主义是了解历史运动的一把钥匙。经济学与劳动者的关系如何?这一问题内化在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的认识当中。在经济思想史中,经济学对待资本主义存在两种根本不同的立场和观点。以均衡价格理论为核心的自由主义经济学不承认资本主义具有自我否定性,即不承认经济危机产生的必然性,认为市场在供求定理的作用下能够实现出清,不会发生资本商品的生产过剩。与此相反的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明:资本具有自我否定性。首先,资本的自我否定性体现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中。马克思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已经表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是历史运动的内在动力,而在这一基本矛盾中,生产力是具有否定性的一方,代表着矛盾运动的方向。马克思指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就是生产关系与劳动者个人活动的关系。在马克思看来,生产力归根到底是劳动者个人才能的发挥,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关键是看生产关系是否尊重、鼓励、推动劳动者个人才能的发挥,这是检验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内在标准。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是,以劳动者个人才能的发挥为实质的生产力的发展,最终成为选择和变革生产关系的决定性力量。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其生产关系表现为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体现在剩余价值规律的运动中。马克思指出,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是一种异化的关系,在这种生产关系中,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剥削之下,劳动者不可能将剩余劳动时间转化为自由劳动时间,从而丧失掉自觉、自由发展的基本条件,因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阻碍劳动者个人才能的培养和发挥,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其次,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与交换关系也是异化的关系,这种异化性体现在剩余价值规律与价值规律的矛盾当中,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具有尖锐的矛盾,这成为经济危机的根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经济危机中进行着自我否定,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以《资本论》为代表的价值理论与均衡价格理论形成鲜明的区别。《资本论》的研究立足于社会现实,以全面描述物质生产过程中人的活动和关系为圭臬,彻底批判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异化性,站在劳动者的立场之上,以人的解放为归宿。均衡价格理论则拒绝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当中人的关系,将人抽象成为在经济活动中满足某种心理感受的片面人,而在对人的活动的描述中,使用循环论证证明需求、供给和价格之间的均衡关系,结论是:抽象的价格对人的活动具有决定性,人始终是消极的被决定物。因而,《资本论》说明了经济活动的主体和经济学的主语,而均衡价格理论则没有说明以上问题。《资本论》运用辩证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发现和叙述经济活动的主体在经济关系的总体中如何活动。而均衡价格理论则怀疑和反对辩证法,固守于现象领域,只依据数学模型描述经济之间的循环流程,而拒绝说明其后的社会关系,并声称试图把握社会关系及历史运动的规律是“致命的自负”。价值理论和价格理论之间的争鸣与斗争贯穿于整个经济思想史,而其斗争的焦点正在于:经济学究竟是维护还是泯灭劳动者在经济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这一斗争成为经济理论批判与自我批判的基本线索。

劳动群众要掌握经济学就必须深入到经济学的历史当中,从中把握最基本的理论问题以及问题的发展史,达到“射人先射马”的效果,切不可一下子就掉落到“专业化”的陷阱当中难以自拔。既然均衡价格理论所自信的“专业化”不过是一家之言,不过是经济学历史“横截面”当中的一方面,那么,首先,我们须有完整的经济理论史的观念,然后再切入到整个“横截面”中,在历史的背景中看待“专业化”,这样才能有效批判、扬弃它,使之为我们服务。因而,采取历史主义的方法学习和研究经济学,将十分适合劳动群众从经济学的外围直指其内部的结构。劳动群众研究经济学的出发点是,将“经济学与劳动者的关系”作为第一提问,将之当作反思经济学的第一标准。其次,带着以上的提问,深入到经济思想史中,梳理和总结价值理论和价格理论两大流派解答以上提问的历史线索,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在思维中复原出经济学批判与自我批判的基本线索。接着,还须在经济思想史中确定“横截面”,在价值理论和价格理论两大流派中,定位最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形态和流派,对之进行系统的考察。再次,展开比较研究,总结两大经济学流派批判与自我批判的所有环节。最后,用经济现实检验经济学批判与自我批判的理论成果,鉴别出具有实践力量的科学理论。

学习经济学是一个艰苦的思维过程,劳动群众因为长期隔绝于经济学而缺乏经济学的知识,因而其所面临的艰苦是经济学家们难以想象的。科学的大道上没有捷径。劳动群众掌握经济学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思想解放,我们不应把思想解放看成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理论代表着一种高度,但是,理论掌握群众、群众掌握理论,则是一种更高的高度,这是理论发展的飞跃,这是思想的解放状态。劳动群众掌握经济理论就是这样一种飞跃和解放,但是,劳动群众不深入到理论学习和研究的“必然王国”,就不能获得向“自由王国”飞跃的基础,因而,经济学家们所经历的探求理论的长征,劳动群众也需经历。理论求索的艰辛对谁都是平等的,但是,劳动群众并不低劣于经济学家。劳动群众从事着物质生产活动,他们本身就生活在现实的矛盾当中,以矛盾的运动为师,并锤炼着自身解决现实矛盾的能力。而经济学家则脱离物质生产活动,他们对现实矛盾的认识是间接的,他们提炼出总结和描述现实矛盾的理论工具,但他们终究依赖于劳动群众的物质力量来解决现实的矛盾。我们看到,从劳动群众到经济学家,再从经济学家到劳动群众,这是发现、分析和解决矛盾的一个完整过程。但是,人类历史的“三大差别”却将这一过程分裂开来,并使得掌握理论工具的人“高贵”于拥有物质力量的人,而形形色色的理论假象亦披着“高贵”的外衣招摇过市。对于劳动群众来说,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拨开种种混淆视听的理论假象,获得真正的科学的“理论工具”。为此劳动群众必须不怕艰苦深入到整个经济思想史中,紧紧抓住经济理论批判与自我批判这条线索,有效地从中比较、鉴别、发现和选择出科学的“理论工具”。

劳动群众是实行经济学科学革命的历史主体,经济学的科学革命绝不是经济学家们在书斋中发动的“咸与维新”。现实的历史运动推动经济学不断革新内容和方法,而劳动群众必将在现实的历史运动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在全面异化的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成为默默无闻的大多数,他们无法改变经济学被垄断和专制的历史局面。但是,社会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物早在近百年前就在这个世界上诞生了,作为改变和颠覆经济学垄断和专制的力量,劳动者正在发挥着他们的历史作用。尤其是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创造中,人民群众将成长为掌握经济学的新型劳动者。推动这一历史转变的力量来自两个方面:在客观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带来新的经济现象、蕴含新的经济规律,发现和揭示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规律特殊性成为待解的历史提问;在主观方面,社会主义劳动者将扬弃资本主义劳动者的异化处境而成为社会的主人,他们在历史实践中能够将自身锻炼成为贯通理论和实践的新的历史主体。经济学的革命正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运动中悄然酝酿着,新的经济学正在成长中。

刘伟

2014年8月31日于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