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文化视野中的浙西南菇民山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引论

我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大国,农业种植的分工往往构成了不同的村落经济类型,粮农、果农、菜农、棉农、菇农等各具特色。农业经济生产的丰富知识与技能,与其土风相俗的朴素特点,传袭了几千年。因此就形成了经济民俗的各种事象和经济民俗的传承。本书中的经济民俗特指围绕香菇生产而产生的各种民俗事象。

在浙西南洞宫山脉腹地,百山祖的北麓,瓯江的源头,有一个千年古村——庆元县龙岩村。这个原始森林环绕的村庄,古树参天,山清水秀,是香菇鼻祖吴三公的故里,世界香菇的发源地。龙岩村地处庆元、龙泉、景宁三县交界处,800多年前吴三公在这里发明了香菇人工栽培砍花法,造福了全人类,龙岩村因此闻名遐迩,也积淀保存了比较完整的香菇历史文化遗产。随着制菇技术的传播,在庆元、龙泉、景宁一带形成了以围绕香菇种植为核心的特殊的经济民俗事象。这里保藏和储存的文化传统也源源不断地为现代菇民及中国香菇文化注入了新的精神和灵魂。在确立民俗学概念的过程中,有一段话常被人引述:“引起民俗学家注意的,不是耕犁的形状,而是耕田者推犁入土时所举行的仪式;不是渔网和渔叉的物造,而是渔夫入海时所遵守的禁忌;不是桥梁或房屋的建筑术,而是施工时的祭祀以及建筑物使用者的社会生活。”[1]在龙泉、庆元、景宁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保存了许多活化石般的民俗仪式,使现代许多学者趋之若鹜。在现代香菇产业化生产的时代原以为是神话、迷信、消亡了的民俗风情又完整地再现并演绎着,现代菇民和菇商对菇神吴三公及其精神的崇拜将使社会学家们惊叹不已;菇民候鸟式的迁徙生活将令人类学家们惊奇不已;菇民保持香菇生产记忆的民歌将使音乐学家们赞叹不已。伴随着菇神祭祀这种经济民俗活动的菇民山歌也再度荡漾在龙泉、庆元、景宁一带的菇山、祭祀、庙会以及庆典仪式上。这种一度认为在现代化香菇生产中已经消亡的香菇经济民俗,如今在香菇发祥地以及菇民区还得以保存,并且笔者惊奇地发现在第一香菇生产时代[2]的制菇技术是通过山歌予以传承的,香菇生产事项与音乐活动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img

图1—1 龙岩村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