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文艺评论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文艺评论在文化建设及文艺发展中的地位、作用、意义、价值如何?不论是放眼全国,还是回首地方,恐怕都不那么令人满意,评论的声音变得微弱,评论的地位远不如从前,评论的作用发挥得不理想,评论的意义、价值、公信力在下降。很多评论家都表现出了对中国当下文学批评现状的隐忧,甚至有人说:“在中国,很少有哪个时期的文学批评像今天这样软弱被动,尴尬无奈,在多种力量的牵拉和围堵之中,找不到自己应有的无可替代的独立位置,也难以找到摆脱困境,奋然前行的途径。”(雷达语)
面对如此的文艺评论态势,评论界始终没有放弃反思、重建、振兴的努力。远的不说,2008年,《文艺报》开辟的“加强文艺批评建设”专栏,展开集中讨论。2010年底,辽宁省委宣传部主办、《当代作家评论》杂志社承办的“文学批评:反思与重建”学术研讨会在沈阳召开。2011年初,该杂志推出“文学批评:反思与重建”专题论文十篇。同年,《文艺报》又开辟了“倡导优良批评文风笔谈”等。
其实,我们稍微回顾一下中外文论和文艺批评史,就不难看到中外众多的政治家、理论家、文学家、艺术家对文艺评论的重要性、作用和意义都有过精辟的论述,也不难看到创作与评论的蜜月期。创作从一开始就离不开批评,任何优秀或伟大的文艺作品,其价值与地位的确立都离不开批评家的浇灌和栽培,诚如鲁迅当年所说“批评家的职务不但是剪除恶草,还得浇灌佳花”。批评是对作品的感悟;批评是对作品的阐释;批评是对作品的想象和再创造;批评是对美的发现;批评是对正确的价值取向的弘扬;批评是对人生和艺术的引领;批评是文化建设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人们的生活从温饱型向小康型乃至向享受型迈进以后,其享受固然离不开物质条件,但更主要的还是精神享受,这样就会更加亲近文学艺术,也就需要评论的引领和提升。
既然如此,文艺批评(评论)为何还会出现危机呢?应该说,文艺批评的危机由来已久且原因复杂。这里既有外部原因,也有内部原因。整个社会对物欲的追逐,对精神的轻视,对美的放逐,导致文艺的庄严、崇高、神圣乃至伟大的缺失。创作的边缘化、杂多化、低俗化、离奇古怪化,折射出价值观的混乱。而批评观、评价标准含混不清常使批评家陷入尴尬、失语和无所适从的境地。社会公信力的丧失,直接造成了文艺评论公信力的丧失,骂派批评、捧场批评、圈子批评、不读文本的批评甚至红包批评等一直是正直批评家所批判的对象但又屡禁不止。每年成倍增长、数量庞大的作品的问世,使评论家无暇卒读,也就难以有切中要害的评论,更难有宏观把握的力度和整体批评的高度,这是批评的无奈,也是无情的现实。相对于创作,评论更多的是付出而难有不菲的回报,更难以借此出名。这当然需要批评家、评论家的精神坚守、责任坚守,以寂寞和良知去抵御世俗的诱惑。
由上可以看出,文艺评论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和重建、振兴的艰巨任务。人们常常眷顾20世纪80年代创作与批评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美好时期,那是文艺事业的黄金期。那时也是大连文艺评论的繁荣时代。历史虽然不会重演,但可以尽人事去创造新的奇迹。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大背景、大环境;大连重视文化建设的小背景、小环境都为文艺评论的发展、振兴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前不久成立的大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更具体地组织与整合了大连市的文艺评论家队伍,为地方文艺评论的繁荣提供了人才和队伍的保障。
大连是文艺生长、繁荣的一片热土。在这里曾绽放过绚丽、耀眼的文艺之花。远的不说,就说当下,我们有作家孙惠芬、素素;编剧家高满堂、孙建业;京剧家的杨赤;画家古刚;音乐家曲致正;书法家张本义;等等。大连曾获得过各类全国性的文艺大奖。但遗憾的是:我们对他们(它们)的评论、宣传、研究还很不够,这是评论家的任务。
总之,大连的文艺评论肩负着推动地方文化建设及文艺发展、宣传、评论、研究大连文艺的杰出成就、促进大连艺术家走向全国、乃至走向世界、引领创作风尚、提升文艺境界,在创作与接受、文艺和人生之间搭建起一座座沟通的桥梁等光荣而神圣的任务。大连的文艺评论应大有作为,也一定能够大有作为。
2011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