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摆在读者面前的这部学术著作——《马克思学说体系研究》,是王清涛博士在其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的。作为作者的导师,我想谈谈该选题的由来和成书过程,也许是有意义的。
我本来学的是哲学专业,研究重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20世纪90年代末,由于工作的需要到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工作。在工作中我发现,当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分门别类的研究,特别是分学科的研究,比如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和科学社会主义研究等,比较突出,可以说蔚然成风,成果也比较丰硕。相对而言,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则是一个薄弱环节。这种情况,马克思主义研究存在于其他学科、专业学院中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当时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中也广泛存在。这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特点是不完全吻合的。因此,如何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如果说,解决这个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一级学科之前就有必要,那么,在此之后,就更加迫切了。基于以上情况,我提出把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作为该学科研究的主攻方向,并建议开设一门体现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新课程——“马克思主义学研究”。这一意见和建议得到本人所在单位同事的一致认可。因此,从2000年开始,我们学院调整了研究生培养方案,为硕士生和博士生开设了“马克思主义学研究”,并把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作为研究的重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研究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整体性研究是一个基本的首要的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整体性研究本身又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开展多方面的工作。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学说。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多种形态。如马克思主义(狭义上的)、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等。这些理论形态,都有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整体性,不能不研究这些相对独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的体系。其中,作为马克思主义原创形态的体系研究,即马克思的思想体系,也就是列宁称之为马克思学说体系的研究,又是首先应进入研究视野的。因此,当王清涛开始博士生学习的时候,我们就商定,以马克思学说体系研究作为他的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
马克思学说博大精深,就像一座巍峨屹立的高山,把马克思学说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这无疑需要大无畏的学术胆量和勇攀高峰的勇气。一旦选择研究目标,清涛就矢志不渝、不畏艰难地投入到研究之中。难能可贵的是,在社会上弥漫着学术浮躁、急功近利、短期行为等不良风气的情况下,他能够静下心来,潜心学问,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缜密梳理学术前沿成果。清涛经过三年的研读文献,独立思考,精心写作,反复修改,终于完成了博士论文,并顺利地通过了论文答辩。期间,他从逻辑结构和内容结构视角切入马克思学说体系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许多阶段性成果在学术期刊上发表,并在一定范围内引发学界反响。在我为本学科研究生讲授“马克思主义学研究”的课堂上,曾让他以学术专题形式介绍了自己研究马克思学说体系的情况及其成果,给大家诸多启迪,深受同学们的欢迎。博士生毕业后,在紧张的工作之余,他继续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对博士论文进一步修改、完善,终于有了这本著作的出版。
概括地说,作者在马克思学说体系研究方面得到以下一些基本认识:
其一,马克思学说是一个内涵丰富、结构严谨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出发,通过揭示存在于现实的人自身之内的矛盾,从而发现了现实的人的内在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这一矛盾也是其学说展开的内在动力,而现实的人的内在矛盾的解决——人的解放也就成了马克思学说体系的逻辑主线,全部的马克思学说体系就是围绕人的解放这一主线的逻辑展开,现实的人通过由低级到高级的人类历史的实践活动,最终完成人与人的真实的本质的统一,实现人的本质的复归。整个马克思学说体系就是从现实的人出发,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最终达到全面发展的人,马克思学说体系就表现为一个正、反、合的逻辑结构。马克思学说体系以人的解放为主线通过否定之否定逻辑构筑成完整的大环,这个大环包含着若干低一层次的小环。围绕人的本质,马克思开启了他的哲学视界,在现实的人的本质的构筑过程中,马克思发现了唯物史观,以唯物史观为基本原则,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否定人的本质作了彻底的批判,这部分内容展开为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马克思还以唯物史观为基本原则揭示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发展道路,对未来社会加以构想,从而构筑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其二,马克思是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的,马克思正是从现实的矛盾出发揭示现实发展的趋势及其条件,正是在对旧哲学、政治经济学的批判中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即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马克思是在批判中建构其学说体系的,批判是马克思学说体系产生的根本路径。马克思学说是一个严密的逻辑体系,对人本质的揭示及人的解放道路的探索是马克思学说的主题。马克思对人本质的构筑经历了一个从抽象的人出发,经过对人本质的异化的揭示最后到达现实的人的层层深入的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表现为一个正、反、合的辩证过程。现实人的本质的内在矛盾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也是马克思学说展开的内在动力。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马克思学说展开的逻辑结论就是对导致人本质异化的社会关系的克服和全面发展的人的实现。
其三,现实的人是马克思学说体系的逻辑起点,全面发展的人是马克思学说体系的逻辑终点,而革命的实践则是贯通马克思学体系说体系的逻辑起点、逻辑终点的逻辑中介。马克思学说体系的逻辑起点、逻辑终点和逻辑中介的准确定位是构筑科学的马克思学说体系的前提,也是确保马克思主义发展一脉相承的基本准则。
其四,要真正理解什么是马克思学说体系,什么是马克思学说体系的根本属性,不仅需要弄清马克思学说体系的基本原理和具体结论,还必须搞清楚马克思学说体系赖以产生的最根本的思维方式,即弄清马克思学说体系的生成方式是什么。在马克思学说体系这一鸿篇巨制之下起支配作用的是他的思维方式。对马克思学说体系思维方式的寻找其实就是在找寻马克思学说的“理论框架”,这个“理论框架”当属马克思学说的“元哲学”。一门哲学的元哲学应当规定着这门哲学的对象、属性和功能,辩证法是马克思学说体系的元哲学,辩证法是马克思学说体系产生的根本方式,是构筑马克思学说整个体系的内在原则,是决定马克思学说永恒在场的根据。《哲学的贫困》揭示了马克思全部学说产生的秘密——辩证法,马克思全部学说就是以辩证法的形式逐层次展开的学说体系,这一按照历史顺序依次展开的立体形态就是马克思学说体系的历时态结构。共时性研究和历时性研究是马克思学说研究的两个基本维度,共时性研究以系统性和整体性为手段,得出的结论是二维的平面化的马克思学说原理体系;而历时性研究则专注马克思学说体系在不同时期的结构形态以及它们之间的逻辑演进关系,构筑的是马克思学说的立体结构。马克思学说就是通过辩证法建构起来的历时态结构,这一结构按照历史顺序依次展开为五个层次,其主题统一,逻辑递进,思想前后承接。每一个层次分别从各自最初的抽象上升而成具体的形态,五个层次共同构成马克思学说的立体结构。
其五,正确建构马克思学说体系,必须进行共时性研究,共时性结构所勾勒出的是马克思学说体系的宏伟框架。共时性研究是相对于历时性研究而言的,二者分别从静态与动态、横向与纵向两个维度考察社会结构及其形态以及文化理论结构与形态。共时性研究侧重于研究对象系统以及系统中要素间相互关系为基础,重在把握对象的结构,而历时性研究则侧重于对象运动的过程,以过程中的矛盾运动发展的规律为基础,把握过程的形态。共时性研究与历时性研究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对马克思学说的层次性结构的正确划分是马克思学说体系共时性研究的重要内容,是重建马克思学说整体性的前提。对马克思学说体系层次性的解读存在不同范式,结构性解读和功能性解读是已有的基本解读方式,而按照马克思的文本逻辑对其学说的层次性结构进行解读则是马克思学说层次性研究有效的范式转换。马克思文本中有关于其学说层次性理解的逻辑,这是对马克思学说层次性划分的最终根据。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学说体系被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人,第二层次是唯物史观,第三层次是其科学体系。以辩证法为生成方式构筑的马克思学说体系的宏观结构是共时性研究的又一重要内容,马克思学说体系就是一个建立在辩证法基础上,由正题、反题、合题构成的逻辑圆圈,整个马克思学说体系的正题:马克思的哲学;反题: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合题: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学说体系还包含若干低层次的圆圈,是一层圆圈套另一层圆圈,一层层圆圈环环相扣,共同组成马克思学说体系。
其六,马克思学说是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包括哲学、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文化学等众多学科领域,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纷繁复杂的理论体系,但从价值论的角度来看,整个马克思学说体系存在一条基本的思想路线和一条非常清晰的逻辑主线。要全面深刻地把握马克思学说体系,必须认真剖析这条逻辑主线,只有如此,才能科学、严谨地理解马克思学说体系。从马克思学说体系本身的逻辑结构来看,从马克思学说体系的内容结构来看,都存在这样一条主线,这条逻辑主线,就是人的解放。
其七,现实的人是马克思学说体系的逻辑起点,对现实的人的正确认识是科学理解马克思学说体系的基本前提。马克思从对人本质的异化形式的批判中发掘人本质的真实内涵,继揭露“法”、“国家”、“宗教”、“抽象的人”是人本质异化的分形式之后,马克思把“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归结为人本质异化的总形式。生成性、否定性、统一性是马克思人本质理论的基本属性,唯物史观的科学性并未终结马克思学说的价值批判功能,马克思学说是真理观和价值观的统一,异化仍然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理论“构件”。前提批判和价值立场应是当下哲学、社会科学建构的出发点。
其八,要深入理解马克思学说体系还必须廓清马克思学说体系的本体论,作为社会理论体系存在的整个马克思学说体系存在统一的本体论,“主体”本体是整个马克思学说体系的本体论。在马克思的理论体系中,“主体”就是“实体”,“实体”上升为“本体”;这与传统哲学“主体”、“实体”以及“本体”之间的转换关系正好相反,在传统哲学那里,“本体”被转换为“实体”,在黑格尔那里,“实体就是主体”。
其九,在解剖马克思学说体系的结构基础上,必须回答马克思学说体系的当代性问题,对马克思学说体系结构的揭示是回答马克思学说体系当代性的前提,马克思学说体系当代性的建构是马克思学说体系结构性研究的价值所在。马克思学说体系从诞生那天起就面对着挑战,这些挑战是多方面的,有来自马克思学说体系自身的问题,也有来自共产主义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所带来的对马克思学说体系科学性的质疑,还有来自当代西方哲学文化思潮对马克思学说体系的诘难。总之,时至今日,马克思学说体系的当代性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究竟是要“告别马克思”,还是要“回到马克思”?是“历史的终结”,抑或“马克思是我们的同代人”?如何捍卫马克思学说体系的科学性和当代性,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工作者们所肩负的历史使命。
其十,必须坚定马克思学说体系科学性信仰。马克思学说体系永远是批判现实世界锐利的思想武器——这绝不是独断,这是从马克思学说体系自身的本质属性中生发出的结论。马克思学说体系的主题、马克思学说体系的基本精神、马克思学说体系的生成法则是马克思学说体系在场性的根本保证。马克思学说体系在场性的三大法宝是人的解放理论、批判精神和辩证法。
以上认识,也许并非完全正确或十全十美,也可能不为所有的人所认同、所接受。但确实是清涛几年来对马克思学说体系诚实探讨的结果。这些认识对于我们进一步完整、准确、全面和系统地研究、理解和把握马克思学说体系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还是有参考价值的。当然,对这些认识的科学性、真理性及其价值和意义到底如何评价,只有研读本书之后才能正确地作出。在这里,我和作者一样,真诚地欢迎读者朋友提出宝贵的批评意见。我相信,作者会在大家的批评中,进一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并取得新的更好更多的研究成果。
从一定意义上说,作为导师,没有比看到自己指导的学生出版学术著作更高兴的事情了。为在自己多次审阅、指导过的论文基础上出版的著作写几句话,谈谈体会,也是十分自然和责无旁贷的。所以,当清涛博士要我为本书作序时,我欣然应允,就写了以上的话,不一定对,仅供读者参考。
是为序。
周向军
2013年12月26日于泉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