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声弦歌:柴科夫斯基钢琴套曲《四季》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 本著的研究范式

本著的研究,以文献研究为基础,分为上中下三编。上编:为了研究的顺利进行,先将文中涉及的相关音乐材料发展手法及曲式分析有关概念进行阐释。中编:在掌握较为充分的音乐文献基础之上,力求准确把握柴科夫斯基的创作历程和创作思想,对《四季》逐一进行本体研究,独立成文。下编: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归纳总结出柴科夫斯基《四季》创作的艺术特色。

在本体研究时,从对每一首作品的创作背景入手,剖析作品的思想内涵;然后具体分析作曲家是用哪些音乐材料发展手法来实现他的创作意图的。分析时,笔者将重点关注每一首作品题诗所赋予的音乐内涵,以及作品整体的结构特征、和声特征、调性布局特征等。而在比较研究时,则注重系统归纳、总结作曲家创作《四季》时的整体创作思想、曲式结构及曲式结构各组成部分的创作特点、音乐的陈述方式、旋律创作特征、钢琴织体形态、调性思维、和声风格、复调技法等等特征。


[1]参见蔡良玉《西方音乐文化》,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年版,第423—426页。

[2]也即莫斯科音乐学院时期。

[3]与这种观点相反,“它于1868年2月的首演令观众感到欣喜。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给予了高度赞赏。当时在梅克夫人处任家庭琴师的德彪西听过这次演出,感到异常兴奋。列夫·托尔斯泰说,在柴科夫斯基的作品中,他最喜欢这部交响曲”。参见毛宇宽《俄罗斯音乐之魂——柴科夫斯基》,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第218页。

[4]参见叶松荣《欧洲音乐文化史论稿——中国人视野中的欧洲音乐》,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75页。

[5]参见张红霞《柴科夫斯基评传》,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4页。

[6]参见叶松荣《欧洲音乐文化史论稿——中国人视野中的欧洲音乐》,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75页。

[7]柴科夫斯基在交响乐创作中不仅经常把圆舞曲作为交响乐的音乐主题,而且经常把交响乐的某一乐章写成圆舞曲(如他的第三交响曲和第五交响曲),这些圆舞曲抒情而又富有诗意,体现了作曲家心目中向往的和谐、温馨的生活小天地。这其实也是作曲家内心情感的一种真实写照——对夫妻和谐的家庭生活的向往与求之不得的无奈。

[8]参见蔡良玉《西方音乐文化》,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年版,第426页。

[9]参见毛宇宽《俄罗斯音乐之魂——柴科夫斯基》,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第22—24页。

[10]参见[美]约瑟夫·马克利斯《西方音乐欣赏》,刘可希译,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年版,第91—92页。

[11]参见冯志平《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年版,第163页。

[12]参见宋莉莉《斯克里亚宾晚期音乐观念与创作的研究》,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年版,第177页。

[13]严格意义上讲,还不能算是套曲形式。套曲原义是指成套演出的乐曲,套曲的内部在主题或题材上有一定关联,有时甚至是紧密相关的,如舒曼的《狂欢节》套曲,不仅有题材内容上的关联,在音乐上也有贯穿的主导动机;而柴科夫斯基的《四季》由十二首独立成章的性格小品组成。

[14]参见张洪岛《欧洲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第357页。

[15]参见焦静《柴可夫斯基交响曲及其风格特征(上)》,《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16]参见叶松荣《欧洲音乐文化史论稿——中国人视野中的欧洲音乐》,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75页。

[17]参见蔡良玉、梁茂春《世界艺术史音乐卷》,东方出版社2003年版,第222页。

[18]参见蔡良玉《西方音乐文化》,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年版,第429页。

[19]参见张霞《柴科夫斯基的钢琴作品〈六月——船歌〉的演奏与分析》,《乐器》2005年第6期。

[20]参见[苏]勒·波里亚科娃《柴科夫斯基的〈四季〉》,陈绵译,音乐出版社1957年版,第3页。

[21][俄]基里尔·彼得洛维奇·康德拉申:《俄罗斯梦幻:如何解读柴科夫斯基的交响曲》,陈复君译,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年版。

[22]彭志敏:《柴科夫斯基交响曲》,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23]毛宇宽:《俄罗斯音乐之魂——柴科夫斯基》,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

[24]参见[苏]勒·波里亚科娃《柴科夫斯基的〈四季〉》,陈绵译,音乐出版社1957年版,第3页。

[25][苏]勒·波里亚科娃:《柴科夫斯基的〈四季〉》,陈绵译,音乐出版社1957年版,这也是笔者在有限条件下所查证到的唯一一本有关《四季》专论的译文文献。

[26]参见蔡良玉《西方音乐文化》,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年版,第424页。

[27]参见叶松荣《西方音乐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41页。

[28]参见黄晓晴《四季如歌——柴科夫斯基钢琴套曲〈四季〉的音乐特征分析》,《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29]参见王艳芳《柴科夫斯基钢琴套曲〈四季〉中的大自然形象》,《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30]参见吴英莲《柴科夫斯基与他的钢琴小品〈四季〉》,《辽宁工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31]参见高雅莉《关于柴可夫斯基钢琴套曲〈四季〉音乐性的研究》,《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11期。

[32]赵屏国:《钢琴套曲〈四季〉的演奏与教学》,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年版。

[33]参见赵屏国《钢琴套曲〈四季〉的演奏与教学》,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年版,“编者的话”。

[34]同上。

[35]同上。

[36]参见张爱民《柴可夫斯基钢琴小品〈四季〉之教学分析》,《民族音乐》2007年第1期。

[37]参见彭云姝《柴科夫斯基〈四季〉钢琴演奏研究》,《理论界》2013年第4期。

[38]参见张一茵《浅谈柴科夫斯基的钢琴小品〈十月——秋之歌〉的分析与演奏》,《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39]参见《音乐生活》2012年“品鉴四季”专栏。李虻教授的撰写体例给本著的撰写以极大启示。

[40]参见任红军《从〈六月——船歌〉看柴科夫斯基钢琴套曲的艺术特点》,《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41]参见任红军《柴科夫斯基钢琴套曲〈四季〉之〈十一月——在马车上〉艺术特色分析》,《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

[42]参见任红军《柴科夫斯基〈四月——松雪草〉的艺术特色》,《民族音乐》2010年第3期。

[43]参见任红军《柴科夫斯基钢琴套曲〈四季〉之〈十二月——圣诞节〉音乐分析》,《大舞台》2010年第6期。

[44]参见任红军《柴可夫斯基钢琴套曲〈四季〉之〈一月——炉边〉艺术特色分析》,《民族音乐》2011年第5期。

[45]参见曹艺峰《解析柴可夫斯基〈六月——船歌〉》,《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

[46]参见尹萍《柴可夫斯基〈四季〉主题段的分析》,《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1期。

[48]参见郭亚梅《功能性与色彩性并重——柴可夫斯基〈八月——收获〉的和声分析》,《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第3期。

[49]参见尤云飞《浅析柴可夫斯基钢琴套曲〈四季〉的舞蹈性节奏》,《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50]参见吴宁《柴科夫斯基钢琴套曲〈四季〉研究》,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硕士论文。

[51]参见满园园《从钢琴套曲〈四季〉看柴科夫斯基的创作风格》,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52]参见谢晓轶《试论柴科夫斯基钢琴组曲〈四季〉的审美特征》,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53]参见李艺《柴科夫斯基作品〈四季〉的和声分析》,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54]参见尹颂华《钢琴套曲〈四季〉的艺术特征及其演奏与教学》,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55]参见周玲捷《柴科夫斯基〈四季〉创作特征及演奏分析》,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56]参见王文婷《柴科夫斯基钢琴套曲〈四季〉演奏研究》,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