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报刊与小说传播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引言

虽然晚清小说概念的提出在20世纪30年代,但实际上对晚清小说的研究已逾百年,从晚清直至今天,学者们孜孜不倦地在晚清小说丰富的矿藏中开掘,以期揭示这个产生于特殊时代的独特文学样式的本质和规律,并陆续有了实质的收获。纵观前人关于晚清小说的著述,我们可以发现,书目整理、文本阐释、文化研究等领域成果颇丰,然对小说的传播及其因传播发生的变化研究不多。晚清恰好是我国报刊业的发生发展时期,晚清小说的载体当时发生了较大规模转移,小说因报刊的传播发生的变化是复杂且细碎的,影响却极为深远。当前,基于传播学的研究仍是一个有价值的视角,尚有余地。

自《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的“小说家”类(虽然还不能称为真正的小说)至今,经历代学者的不懈努力,涉及小说文献目录和研究资料的汇编类著作已十分丰富,特别是进入20世纪,随着小说创作、翻译的持续繁荣,文言和通俗小说的目录整理日臻完善,从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1933)、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1990)、宁稼雨《中国文言小说总目提要》(1996)、樽本照雄《(新编)清末民初小说目录》(2002),到石昌渝《中国古代小说总目》(2004),对晚清小说的统计从几十种、上千种到近两万种,信息逐渐全面。阿英、胡适、鲁迅以及当代众多学者的研究,取得了非常珍贵的成果。尤其是几位学者对近代报刊小说资料的全面整理,为我们揭开了淹没在近代报刊海洋的相当数量小说的真面目,奠定了此后进行专题研究的文献基础。

涉及本书选题的论著主要有阿英的《晚清文学报刊述略》(1958)、胡继武的《晚清时期的文艺报刊》(1983)、于淑敏的《论中国近代出版文化对近代小说的影响》(1990)、程华平的《近代小说观念的转化与报刊业的作用》(1998)、陈大康的《中国近代小说编年》(2002)、王燕的《晚清小说期刊史论》(2002)、郭浩帆的《中国近代四大小说杂志研究》(2003)、潘建国的《中国古代小说书目研究》(2005)等。阿英考察了1872年至1911年的24种文学报刊的办刊情况(列出了《小说时报》和《小说世界》等5种待访期刊),是我国早期文学报刊研究非常珍贵的成果。胡继武在阿英统计的基础上作了补充,并根据后来发现纠正了阿英统计上的一些漏误。于淑敏和程华平的研究涉及小说与出版业之间的关系,和本书选题是非常相近的,但是关乎小说传播的环节和现象的研究,仍有余地可寻。陈大康的《中国近代小说编年》和潘建国的《中国古代小说书目研究》从目录学的角度梳理古代小说书目源流并探询古代小说的观念和文体变迁,是近年十分重要的成果,他们视野全面,未重点关注报刊小说。前辈学者的撰述博大精深,已建立了我国古代小说研究的基本体系,势必传之久远。本书不揣浅陋,挖掘了一些晚清新兴公共媒体——报刊与小说传播的具体问题,诸如晚清小说与晚清报刊到底是怎样的关系,小说在报刊上的传播是怎样操作的,报刊传播小说的量与质如何,小说因传播发生了哪些变化等。这些问题其实相当复杂,可能一时难以说透,还有待于我们及后人作进一步深入研究。本书的主要观点和重点放在以下几个问题上:一、晚清报刊、晚清期刊、晚清文艺期刊、晚清小说专刊登载小说的数量统计及相互关系;二、晚清报刊登载与晚清小说繁荣的关系;三、晚清报刊登载对小说创作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四、晚清报刊在传播方面有什么样的方法和特点;五、晚清小说存在的缺陷和传播方式有什么关联;六、晚清小说在报刊传播中的一些特殊现象等。因晚清报刊浩如烟海,以个人之力无法进行全方位研究,故宁愿将口子开得小一些,主要研究晚清小说在期刊特别是以四大小说期刊为代表的文艺期刊传播的情况,或许可以管窥那个时代新媒体给中国传统文学带来的巨大变革,以及在其后较长历史时期内发生的延伸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