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读者隐私权保护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由于传统图书馆受到技术手段的限制,读者隐私权的问题显得不是很突出,而网络的普及和利用则使这种状况得到改变。首先,图书馆通过网络收集个人信息变得快捷化、自动化、详细化,而且信息传播的速度非常迅速;其次,由于图书馆防范意识不强、网络安全技术不完善,第三方对读者隐私权的侵犯也真实存在;另外,图书馆在服务过程中不恰当地利用读者个人信息是可能产生隐私权问题的第三个原因。因此,隐私权是数字图书馆建设中必须处理好的一个重要的法律问题。

一、研究的目的

1.探索出一套适合我国现实的读者隐私保障体系

目前,国外发达国家在隐私立法、行业规范、隐私认证机制等方面都比较成熟,并在网络隐私权的保护上,形成了以美国为代表的行业自律为主导的模式和以欧盟为代表的法律规制为主导的模式。而我国在制度建设方面要么是空白,要么是零散的规定,我们必须在这一背景下,从保护读者个人信息、行为记录和空间隐秘方面入手,以个人信息的收集、存储、传输和利用为重点,探索出一套适合我国现实的全方面、多层次的读者隐私保障体系,解决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提高服务水平与有效保护用户信息的冲突问题。

2.促使我国公民隐私保护研究的深化

我国对公民隐私保护的研究年限尚短,尤其是图书馆读者的隐私研究更是近几年的事,作为公民隐私保护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图书馆读者隐私保护方面的研究将进一步完善我国公民隐私保护的研究成果,推动我国公民隐私保护的研究向各行业、各领域深化。

3.促进图书馆界加强对读者隐私保护问题的关注

目前在我国,读者隐私权的保护问题不仅没有引起政府及有关方面的重视,而且图书馆界对此也缺乏应有的关注。在行业规范、隐私政策及具体实践上采取的措施或者是空白或者还很薄弱,相关科研成果的研究还不够广泛而深入,与读者平等权、自由权的研究相比,还没有形成研究的热潮,在各层次的学术研讨会上难以见到将读者的隐私权作为主题或分主题进行专题讨论。我们试图抛砖引玉,使该问题能引起图书馆界的重视。

4.提高图书馆读者的隐私自我保护能力

读者隐私遭到侵害,仅仅把责任归咎于图书馆或网络服务商是不公平的;实际上,很多情况下,泄露个人信息的是读者自己,因此,读者应通过多种方式加强隐私信息保护的意识和能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进读者心理上重视自身的隐私,增强防范意识,一旦发现隐私有被侵犯的威胁和隐患,就要要求图书馆及时进行纠正;在实践中积极应用隐私保护技术,提高自身的隐私保护技能,保护自身的隐私不受侵犯。

二、研究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的不断深入,专家学者认识到用户个人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并积极呼吁加强该方面的研究与实践。2010年,李国新教授撰文呼吁“把读者个人信息保护提上图书馆管理日程”;2012年,叶继元教授在《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未来五年重点研究领域与选题》一文中提出“加强信息资源消费中隐私权、知识产权等法律问题研究”。笔者亦试图在这方面作一些有益的尝试,为我国的读者隐私保护提供一点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东西。

理论价值:试图解决传统及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提高信息服务水平与有效保护用户隐私信息的冲突和平衡问题,论证用户隐私得以保护的理论基础,阐明用户隐私权的保护原则,探讨侵犯用户隐私的相关主体行为及法律责任,提出保护用户隐私的可行性、意义和模式等重要理论问题,丰富我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内容。

现实意义:通过研究希冀不仅推动用户信息保护体系的建设,维护用户的合法权益,使用户的人格尊严得到尊重,从而营造图书馆与用户平等、信任的和谐关系,促使更多的用户信任图书馆、利用图书馆,更重要的是,本研究可推动图书馆树立保护用户权益的良好社会形象,为图书馆事业的蓬勃发展赢得更稳固的社会基础、更广泛的社会支持以及更广阔的生存空间。


[1] 杜骏飞:《网络时代的隐私保护 中国式体验》(http://www.china.com.cn/economic/txt/2010-11/09/content_21304354.htm)。

[2] 张秀兰:《网络隐私权保护研究》,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版,第4页。

[3] 《侵犯网络隐私权的几种表现形式》(http://www.xlysoo.com/News/20100824/news13102.shtml)。

[4] 秦珂、王蕾:《隐私权保护:数字图书馆建设的重要法律问题》,《图书馆学刊》2002年第6期。

[5] 李国新:《把读者个人信息保护提上图书馆管理日程》,《情报资料工作》2010年第6期。

[6] 董文军:《〈网络世界中的分享、隐私和信任:给OCLC成员的报告〉解读》,《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8年第4期。

[7] 陈嘉慧:《美国州立公共图书馆用户隐私保护政策研究》(http://qkzz.net/magazine/0578-073X/2006/10/384394_2.htm)。

[8] 李国新:《图书馆怎样为读者信息保密》(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04e3970100 f1f2.html)。

[9] 程焕文、张靖编译:《图书馆权利与道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页。

[10] 叶继元:《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未来五年重点研究领域与选题——〈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管理学部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战略规划研究报告〉解读》,《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年第1期。

[11] 陈嘉慧:《国外图书馆服务中用户的隐私保护文献研究》,《图书情报工作》2006年第9期。

[12] 向海华:《数字图书馆中用户隐私保护的新问题——用户的高度信任与图书馆员的准备不足之间的矛盾》,《图书与情报》2005年第1期。

[13] 许维娜:《中美图书馆用户隐私权保护比较研究》,《新世纪图书馆》2009年第2期。

[14] 董文军:《〈网络世界中的分享、隐私和信任:给OCLC成员的报告〉解读》,《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8年第4期。

[15] 廖璠、黄丹珠:《国外图书馆用户隐私保护理论与实践研究进展》,《情报理论与实践》2012年第4期。

[16] Paul Neuhasu,“Privacy & Confidetiality in Digitial Reference”,2003(1),Reference & User Service Quarterly.

[17] Amy VanScoy etc,“Online Privacy vs Enhancing Virtual Reference”,ACRL Eleventh National Conference,2003.

[18] 陈嘉慧:《国外图书馆服务中用户的隐私保护文献研究》,《图书情报工作》2006年第9期。

[19] 同上。

[20] Karen A.Coombs,“Protecting user privacy in the age of digital libraries”,2005(7),Computers in Libraries.

[21] P.Sturges etc,“User privacy in the digital library environment”,2003(24),Library Management.

[22] 廖璠、黄丹珠:《国外图书馆用户隐私保护理论与实践研究进展》,《情报理论与实践》2012年第4期。

[23] 陈嘉慧:《国外图书馆服务中用户的隐私保护文献研究》,《图书情报工作》2006年第9期。

[24] 许维娜:《中美图书馆用户隐私权保护比较研究》,《新世纪图书馆》2009年第2期。

[25] 王大元:《保护用户隐私 做到文明服务》,《晋图学刊》1997年第2期。

[26] 李国新:《一个现代图书馆服务的国际性观念:为利用者保守秘密——以考察分析日本的情况为例》,《大学图书馆学报》2000年第4期。

[27] 张奇:《虚拟参考咨询服务政策研究》,《图书情报工作》2006年第2期。

[28] 刘景宇:《虚拟参考咨询用户隐私问题特点分析与策略研究》,《图书情报知识》2007年第2期。

[29] 臧国全:《虚拟参考咨询中用户个人隐私研究》,《图书情报知识》2005年第3期。

[30] 丁永玲、詹德优:《虚拟参考咨询隐私问题的研究》,《图书馆杂志》2005年第8期。

[31] 刘颖:《个性化定制信息服务研究》,《图书情报工作》2002年第8期。

[32] 周波:《数字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中的用户隐私保护》,《图书馆论坛》2008年第5期。

[33] 戢渼钧:《关于个性化信息服务的隐私保护》,《图书情报工作》2006年第2期。

[34] 杨涛等:《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的用户隐私保护需求实证研究》,《图书情报工作》2010年第5期。

[35] 曹玉平:《论图书馆流通服务中的读者隐私权保护》,《图书馆建设》2006年第6期。

[36] 张雪贞:《图书馆文献借阅中读者隐私权保护》,《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年第2期。

[37] 廖春霞:《论高校图书馆用户借阅资料保密》,《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38] 潘辉:《数字图书馆用户隐私问题研究及其对云计算服务的启示》,《情报理论与实践》2011年第4期。

[39] 易斌、黄华彩:《RFID与读者隐私权保护问题研究》,《图书馆杂志》2011年第11期。

[40] 王文娜:《数字图书馆电子商务信息服务中的用户隐私保护研究》,《数字图书馆技术论坛》2008年第1期。

[41] 李国新:《一个现代图书馆服务的国际性观念:为利用者保守秘密——以考察分析日本的情况为例》,《大学图书馆学报》2000年第4期。

[42] 向海华:《数字图书馆中用户隐私保护的新问题——用户的高度信任与图书馆员的准备不足之间的矛盾》,《图书与情报》2005年第1期。

[43] 卢丹:《大阪市立中央图书馆读者隐私保护探讨》,《图书馆建设》2009年第7期。

[44] 郑永田、莫振轩:《美国读者隐私权运动及其启示》,《图书馆建设》2008年第9期。

[45] 贾松林:《中外图书馆隐私保护制度的比较与思考》,《图书馆论坛》2010年第3期。

[46] 罗曼:《论图书馆用户的隐私保护》,《大学图书馆学报》2005年第1期。

[47] 许维娜:《中美图书馆用户隐私权保护比较研究》,《新世纪图书馆》2009年第2期。

[48] 陈嘉慧:《美国州立公共图书馆网站用户隐私政策探微》,《图书馆学研究》2007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