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对党员加强学习的理论
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自古重视学习的传统。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更是重视学习,通过学习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通过学习加深对中国国情的认识,提高把握、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能力,提高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能力。每一个重大的历史转折关头,党中央都号召全党重视学习、重新学习。
一 毛泽东关于对党员加强学习教育的党建思想
毛泽东党建思想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建党学说同中国建党实践的过程结合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了中国政治舞台,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已经作为一个阶级来行动。它迫切需要本阶级政治代表的出现,需要代表本阶级利益的政党来领导其进行斗争。中国共产党正是在适应这一客观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通过理论学习和革命实践相结合,不断加强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和无产阶级思想觉悟的教育,尤其是通过整风运动,使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全党确立。
(一)密切联系群众,向群众学习
在毛泽东的精心培育和积极倡导下,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即“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毛泽东指出:三大作风是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其中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就是其中重要的内容。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取得成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密切联系群众,并努力向群众学习。毛泽东同志说:“共产党员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应以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而应以个人利益服从于民族的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自私自利,消极怠工,贪污腐化,风头主义等等,是最可鄙的;而大公无私,积极努力,克己奉公,埋头苦干的精神,才是可尊敬的。”[11]党要与人民群众同命运共呼吸,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紧紧植根于群众之中,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这是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的保证,毛泽东同志多次指出,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中国的事情要靠共产党办,靠人民办”。[12]离开了人民群众就寸步难行。只有全党牢记党的根本宗旨,并矢志不渝地付诸于行动之中,我们党的事业才有可靠的保证。再比如,中国共产党的“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达,敌退我追”游击战术十六字诀以及利用有利地形打击敌人,就来源于井冈山上原来的绿林好汉们的对敌作战策略“不怕不会打仗,只怕不会转圈”。
(二)提出“思想上建党”的思想
毛泽东扩展了传统哲学的实践主体性思想,强调重视阶级实践、群体实践,将学习从个人事务上升为党的建设的一部分。坚持学习的阶级性,从思想上建党是毛泽东领导、组织学习活动的一贯主题。从思想上建党是中国共产党开展学习活动的主要目的,这一原则的确立为党员个人学习和集体学习奠定了阶级基调,即学习要以培养有坚定党性的共产党员为直接目标、以学习无产阶级科学理论和党的政策方针为主要内容、以保持党的无产阶级性质和服务无产阶级事业为根本宗旨。在思想上建党,就是要将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首要地位,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教育和武装全党同志,党员不但要在组织上入党,更要在思想上入党,以无产阶级思想改造和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保持党的无产阶级先进性。
面对建设新中国的全新任务,他告诫全党“情况是在不断地变化,要使自己的思想适应新的情况就得学习。即使是对马克思主义已经了解得比较多的人,无产阶级立场比较坚定的人,也还是要再学习,要接受新事物,要研究新问题”。“必须学会自己不懂的东西。我们必须向一切内行的人们(不管什么人)学经济工作。拜他们做老师,恭恭敬敬地学,老老实实地学。”[13]
(三)反对教条主义,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毛泽东认为首先,正确认识科学理论、正确认识客观实际,是做好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和前提。其次,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是双向的,既包含着从理论到实践、创造性地运用理论的过程,也包含着从实践到理论、创造性地发展理论的过程。再次,要使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经验同时得到发展,二者不可偏废。最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而是一个循环往复永无止境的过程。在延安期间,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党的学风,是整风运动的最主要内容,而反对教条主义又是反对主观主义的中心任务。针对王明教条主义对中国革命造成的危害,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列举出党内不研究历史、不研究现状、不注重马克思主义的运用的种种错误现象和作风,进一步指出:“……这种反科学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主观主义的作风,是共产党的大敌,是工人阶级的大敌,是人民的大敌,是民族的大敌,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14]在其革命生涯中,他一贯重视调查研究,强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在延安时期,他撰写了《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关于农村调查》、《改造我们的学习》等文章,使我党调查研究理论更加系统完备。
(四)初步建立了学习管理体制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学习和教育工作,毛泽东不但在理论上对学习作了深刻剖析,在实践上更是身体力行。从1921年创办工人学校到1935年成立中央党校,党的教育机构几经波折,终于得以稳定下来、进入发展的黄金期。1939年中共中央特设干部教育部,毛泽东作出重要指示:“全国各级党部,边区各级政府,各个民众团体,各类学校,都须设立这样的机关,建立这样'的制度,来领导并进行学习。在军队里也是一样,要设立教育部,建立起学习制度。”[15]1940年2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办理党校的指示》,规定各级党的领导机关可依自己的环境和能力办理三种党校培训班,党校内部采取党政合一的制度,等等。1939年,中央出版发行部成立,发行《共产党人》、《中国工人》等报纸杂志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党的方针政策,仅马列原著就出版了32种。另外,还先后成立了抗日战争研究会、历史研究会、延安时事问题研究会,等等,从事党的理论研究工作。一个以各级党校为教育主体、以出版社和理论研究会为辅助机构、由党直接领导的教育管理体系初步建立起来了。在多年的实践摸索中,毛泽东领导建立了党的学习领导和教育机构,形成了科学的管理体系,为学习的制度化作出了重大贡献。
二 刘少奇关于加强党员学习,提高党员修养的理论
在刘少奇看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必须通过学习,提高理论修养,克服弱点、矛盾才能坚持其无产阶级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成员之一,刘少奇始终强调要将党建设成为一个无产阶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因此,在论述通过学习建设党的过程中,他始终将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作为学习内容的核心。学习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本质属性的要求。刘少奇论述学习对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性首先就是从党自身存在的问题出发,进而论述了学习对于保持党的无产阶级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的意义。
(一)提出了共产党员修养理论
中国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决定了中国共产党是在“农民和小资产阶级的汪洋大海中”成长起来的,有基于此,毛泽东提出了“从思想上建党”的理论原则。刘少奇坚持了毛泽东关于着重从思想上建党的原则,并就如何加强党的思想建设进行了深入探讨。针对党员世界观改造问题,他在注重外因作用的同时,更强调了党员内因的作用,并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角度出发,借鉴了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修养的形式,赋予了无产阶级政党党性的全新内容,提出了共产党员修养的理论。在这一理论中,刘少奇对共产党员修养的必要性、目标内容、方法途径作了系统详尽的阐述,形成了富有独创性的、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党性修养理论,为共产党员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改造指明了一条重要途径。关于共产党员修养的理论是刘少奇对毛泽东建党思想的一个重要理论贡献,它与毛泽东关于加强党员教育的思想互为补充,为党的思想建设理论充添了新的内容。
(二)教育与管理好党的干部
新中国成立后,党的执政地位和党的任务的变化,使党的干部队伍建设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党的干部队伍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素质上都不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特别是干部队伍的管理方式更加函待改进。“从原则上说,担负最重要职务的干部,应集中由中央管理,地方组织加以协助。担负次要职务的干部,由各个中央局、分局和省委、区党委分别管理,下级组织加以协助。担任初级职务的干部(乡村和基层组织的干部),则由县委和市委管理。总之,从最初级到最高级的每一个干部,都要有一定的机关来管理。我们党除管理我们党的干部外,对于非党的任免调配及其他问题,也必须发表肯定的意见,因此,对于非党干部也需要间接地或直接地予以管理。”[16]根据刘少奇这一思想,党的干部管理工作开始试行分部分级管理办法,结束了战争年代建立起来的一揽子的干部管理模式,基本上保证了党的干部队伍建设的需要。
(三)主张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
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刘少奇明确强调:要“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神和实质”。[17]1950年,他再次强调:“我们学习马列主义,要学习它的立场、观点、方法,不要把马列主义变成教条。”[18]1956年,在党的八大上,他又强调指出:要“认真地加强干部的首先是高级干部的系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使他们善于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必须加强在广大的新党员中理论和实际统一的教育,使他们逐步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19]要学习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刘少奇不仅强调了学马列要学其立场、观点、方法,还提出了学习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在刘少奇看来,马克思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从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出发,要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实现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必须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通过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中国化,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而学习的重点就是这种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他强调指出:“我们要根据新的经验,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有哪些个别结论,在哪些个别方面,需要加以充实、丰富和发展。”[20]
三 周恩来关于党组织和党员加强思想教育的理论
周恩来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不仅自觉地进行党性修养,而且十分重视党的建设,特别在执政党的建设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理论探索,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坚决肃清党内非无产阶级意识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但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有许多小资产阶级分子加入党内。后来,随着党的工作重心转入农村,农民出身的党员日益增多。这样,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特别是小资产阶级思想必然大量地反映到党内来。因此,坚持无产阶级思想,反对小资产阶级思想及其无政府主义等其他错误思潮,是党的思想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特点。周恩来是党内较早认识和正确解决这一问题的领导人之一。1928年,他就指出:“党的政治路线上许多不正确思想的来源,固然是客观环境的反映,然而党的组织还没有布尔什维克化,党内还存在许多非无产阶级的意识,也是一个主要的原因。”[21]同时,“中国无产阶级的人数不多,工业发展的程度不高,社会主义传统不深。在共产党内,党员的出身和成分不同,也容易产生不同的思想”。[22]他要求“全党的同志,应坚决地起来奋斗,肃清一切小资产阶级的意识”。[23]如何肃清小资产阶级意识呢?周恩来明确指出:“发展党内政治的讨论,提高政治的水平线。同时加紧党内的政治教育,提高党的理论水平。这是从积极方面消灭小资产阶级意识的正确的出路。”[24]
(二)一贯坚持密切联系群众的向群众学习的方针
党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作风,是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在党的活动中的体现。周恩来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个明确使用“群众路线”概念的领导人。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周恩来始终强调革命和建设“力量的源泉是人民”。[25]他指出,智慧是从群众中来的,“你要了解真实情况,就要与老百姓平等相待”。[26]他要求人们“要坚守毛泽东同志的三条原则: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中起来,坚持下去;坚持真理,修正错误”。[27]他还把“永远不与群众隔离,向群众学习,并帮助他们”[28]作为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和提高自己党性修养的一个重要内容。新中国成立后,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如何继续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周恩来对此也有很多精辟的论述。他指出:“我们的党已是胜利的党、执政的党。”[29]“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民的。”[30]“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是我们的经常性和根本性的任务。”[31]“我们党是立党为公,不是立党为私。”[32]当然,由于执政党地位和环境的变化,使执政党面临的最大危险,就是脱离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