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长恨歌》及李杨题材唐诗研究现状
学界关于李杨故事唐诗的研究在对象上比较集中,在内容上比较丰富,呈现出由点到面的趋势,从对白居易《长恨歌》的重点研究扩展到了同类题材的普遍研究。整体研究情况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类是对白居易《长恨歌》的研究。这类研究主要是从《长恨歌》的文本出发,围绕主题走向、艺术魅力、人物形象、作者生平而展开,是李杨题材诗歌研究的重头戏,其主题研究更是重中之重。张中宇的《白居易〈长恨歌〉研究》[5]对《长恨歌》主题研究进行了分类和概述,并进行了一定的辨析,通过对“一篇长恨有风情”的考辨和《长恨歌》内容分析,得出《长恨歌》“动之以情”的婉讽主题。此外,还有周相录的《〈长恨歌〉研究》[6]、周天的《〈长恨歌〉笺说稿》[7],等等。李二鸣的硕士论文《长歌当哭长恨歌——〈长恨歌〉文本的相关阐释》从美学的视角,结合本事和作者研究,运用美学理论对《长恨歌》进行了解读。杨静的硕士论文《〈长恨歌〉与李杨题材古今戏曲的研究——以主题演变为中心》,站在戏曲创作的角度,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分别就《梧桐雨》《惊鸿记》《长生殿》《杨贵妃》等作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笔者(付兴林)的硕士论文《〈长恨歌〉主题界定及其魅力探源》对“讽谕说”提出了质疑,进行了辩驳,从《长恨歌》的创作缘起、白居易的创作心境、《长恨歌》归入感伤诗的意义,以及《长恨歌》三部曲结构——赏美、思美、寻美入手,论证了《长恨歌》“长爱”的主题,并在此基础上对《长恨歌》的艺术魅力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究、归纳。杨文的《白居易〈长恨歌〉的小说化研究》[8]认为,长篇歌行体叙事诗受到唐传奇小说的影响,以白居易的《长恨歌》为例,具体讨论叙事诗歌里所体现出的小说化倾向。徐海荣的《白居易〈长恨歌〉创作中的盩厔因素》[9]指出,《长恨歌》和白居易被贬盩厔县尉、民间悲悯情怀以及文人交游群体的影响有关。诸如此类的论文还有很多,其他涉及贵妃杨玉环形象的论文更是不计其数。
另一类是唐代的李杨故事诗歌研究。这类研究立足于唐代李杨故事诗歌的整体面貌,分析诗歌的流变和杨贵妃的形象,通过研究反映了唐诗对李杨故事的整体解读。靳极苍的《长恨歌及同题材诗详解》[10]列举了唐诗中有关贵妃题材的诗作,并对文本进行了赏析,美中不足的是没有进行深入的归纳、研究和分析。叶丹菲的硕士论文《唐诗贵妃题材研究》提炼了诗作历史演变的特点,以要素的形式说明唐诗的变化规律,重点对杨玉环的形象进行了归纳、整理,并阐明了原因,还从社会文化角度解读了杨玉环的文学价值。但此论文在内容分析上略显不足,原因探寻上有些许单薄。罗英华的博士论文《唐宋时期杨贵妃题材文学研究》先考辨了杨贵妃的生平,后阐释了贵妃题材文学的兴起和嬗变,重点分析了白居易的《长恨歌》,最后提到了杨贵妃文学母题研究。整篇论文对李杨故事唐诗的起源、经典和发展倾向进行了梳理,但由于涵盖面较广,展开不足。在期刊论文中,较有代表性的有吴晶的《论唐诗对李杨爱情及杨贵妃形象的评价》[11]、钟东的《唐代文学中的杨玉环形象》[12],等等。
还有一类是把文化、社会、历史等方面与李杨故事唐诗结合起来的研究。这类研究的切入点不同,研究方法很多,扩展了研究视野。钱叶春的硕士论文《李杨之恋的文化阐释》即从爱情、宗教、时代、美学等方面阐释了李杨故事的文学影响。期刊论文有孟繁森的《李白对唐玄宗宠幸杨贵妃的讽谏》[13],任访秋的《论杜甫与白居易对李隆基、杨贵妃爱情认识的异同》[14],吴河清的《唐人马嵬诗与唐代社会群体意识》[15],等等。
综上所述,学界侧重于单篇的李杨题材诗歌研究,对于整体的李杨题材唐诗研究关注较少。在层次和深度上都显不足,需要进一步拓展研究范围、深化研究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