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州上空的凤凰:杜甫陇右诗叙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汗血马:《秦州杂诗二十首》之三、之五解读

终于到秦州了。秦州的第一夜也平静地过去了。那么第二天一觉睡醒,杜甫会去做什么呢?尽管《秦州杂诗二十首》之二写了他登上隗嚣宫的事,但是按一般的推理,在秦州的第二天,杜甫还是应该先去秦州的街道上转一转,就近熟悉熟悉这个神秘的边城。

(一)情景再现:“降虏兼千帐,居人有万家”的秦州城

秋日的阳光洒遍秦州城的大街小巷,杜甫也走出了寓所的大门。他的身后,杜占手里拎着一条口袋——他们要顺路买些米。宗文和宗武,少不了跟在他的后面东张西望。在这个陌生神奇的西部小城,那些奇异的男女老少一定会让杜甫和他的孩子们大开眼界,也大觉惊讶。

他们很快来到了当时归降于唐的氐族、羌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区,这里帐篷林立,膻气浮荡,怪眉怪眼的人们或在杀牛宰羊,或在燃薪煮饭,或在坐饮笑谈。

有人正在杀牛。那大汉把刀子咬在口里,双手抓住了牛角,可怜的牛好像预感到了不祥,尽力挣扎,可是晚了,人们早已给他加上了绳圈,它的挣扎只能让自己轰然倒下。几个汉子麻利地缚住了牛腿,咬刀的汉子将牛头拧住,腾出手,握住刀,瞅准了牛昂奋的脖子猛地一刺……

有人在比武。有两个回纥族的少年,正在摔跤。两人都是身强力壮,斗志勇毅,赤膊上劲健的肌肉闪动着少数民族特有的悍勇之光。一旁有七八个好事的围观者正在为他们呐喊助威:“使劲!使劲!”

而不远处正有一个羌族骑手在表演他的马术:他时而催马疾驰,时而突然地勒马,让马腾空而长嘶。他在快速的奔驰中飞身离鞍从地上拾起一把刀,然后策马挥刀,刷,只见白光一闪,一根木桩就被劈成了两半。

这时另有一个人站出来说:大家看一看我的箭法。他弯弓搭箭,向天上略一搜寻,说了声好,胳膊一动,嗖,一箭便射落了一只天上的飞鸟。众人喝彩不已,杜甫也立在一边连声赞道:“好箭法好箭法,李广莫及也!李广莫及也!”

杜甫只顾看,竟不知孩子们跑到哪儿去了!

孩子们正在看一个胡人少年跳舞!

“胡舞白题斜”,一个眉心里涂了白点的健美少年,正在表演充满着异族情调的西域舞。人们的喝彩声不绝于耳。小伙子舞得潇洒利落,杜甫也看得如痴如醉。他不禁想起了当年在长安舞剑的那个公孙大娘来。他几乎分不清眼前的舞者是公孙大娘还是胡人小伙了。在他的幻觉里,他觉得几乎就是公孙大娘和胡人小伙两人正在他的眼前对舞。

(二)羌笛声里的汗血马

看公孙大娘舞剑器时,杜甫虽是个小孩子,但是那优美的舞姿给他留下的印象却无比深刻。公元767年11月15日,杜甫在夔州,当他看到公孙大娘的弟子李十二娘表演的剑器舞时,他终于在《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中写下了这样的诗句,以表达自己美妙的生平感受: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img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

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绛唇珠袖两寂寞,晚有弟子传芬芳。

临颖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扬扬。

……

而现在,就在舞蹈的胡人少年旁边,另有一个胡人老者却在呜呜地吹奏着羌笛。

杜甫对羌笛略知一二,此笛本出自西域龟兹,流传到汉地后,其曲转奇转峭,远行思乡之人,闻之无不泪落。羌笛声声,如风长飙,又如一个人于飙风里自如来往。其寒也,如枯桑如老柏,复又乱啾啾如九雏鸣凤;其突发也,如虎啸龙吟;其低沉时,如黄云萧条;当其变调为喜悦,突如一夜春风来,如上林繁花,照耀得人们眼目一新!在长安时,杜甫曾多次聆听过西来的胡客吹奏羌笛,每听一次,都要叹息再三欷歔不已。而公元759年秋天,在秦州这个边关小城,漂泊至此的杜甫对羌笛的感受也就更为深刻。在《秦州杂诗二十首》之八中杜甫写道:“东征健儿尽,羌笛暮吹哀”,在《遣兴五首》之一里他写道:“北里富薰天,高楼夜吹笛”,在《秋笛》中他写道:“清商欲尽奏,奏苦血霑衣。他日伤心极,征人白骨归。相逢恐恨过,故作发声微。不见秋云动,悲风稍稍飞。”可以这样认为:这样苍凉的笛声,是杜甫在秦州的一百天里萦回不去的一种悲怨又深沉的背景声!

《秦州杂诗二十首》之三这首诗,显然是杜甫立足于秦州城内而观察、感受并写作的,其中的几个动词,如“领”、“出”、“有”、“来”,即可透露出诗人的观察点与观察角度。一千多年后,我们顺着杜甫的目光,仍然能够看到一些西部边城的奇异风物——

州图领同谷,驿道出流沙。

降虏兼千帐,居人有万家。

马骄朱汗落,胡舞白题斜。

年少临洮子,西来亦自夸。

如果“朱汗”不是基于“马骄”甚至基于“白题”的一种言语的夸张,那么杜甫当时一定看到了中原地区很少能够看到的西域汗血马。“马骄朱汗落”这五个字,就一定是写实而非想象。

我们也可以如此想象当时的情景:忽然,一队彪悍的胡人马队驰入帐篷林,一部分继续驰远,一部分停下来。骑手滚鞍落马。经过了长途奔驰的马仍在喘息,喷出的白气像马脸旁的一片白云。马的四蹄仍在不停地刨动。这是八尺腰身、红鬃黑鬈的西部宝马,现在,它们的前肩部正流淌着红色的汗珠。

杜甫被这罕见的红色汗珠惊呆了:“汗血马!这不是汗血马么?这可是产于西域大宛国的一种神马啊!”

正在卸鞍的大胡子骑手听到杜甫的赞叹,扭过头来说:“老先生眼力不凡,识得千里马呀!”杜甫忙说:“不敢不敢。我以前只是听说,刚才我是猜的。壮士,它真是那叫汗血马的神马吗?”

“正是!这就是汗血马!这马呀,它过一些日子就得去一次河西。不去一回河西它就不能安宁!这不,我们刚从我们的河西老家回来。”

杜甫闻言,若有所思地“噢”了一声。

杜甫爱怜地抚摸着这匹英雄的骏马不忍离去。

这种神奇的汗血胡马给诗人留下的印象之强烈,从《秦州杂诗二十首》之五也可以看得出来:

西使宜天马,由来万匹强。

浮云连阵没,秋草遍山长。

闻说真龙种,仍残老骕骦。

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茫。

钟树梁说:“钱谦益注杜引证《水经注》《寰宇记》等地理书,落实了在秦州之属地某某郡县产马、养马,早是事实,则杜甫之所感慨愈为有征,愈有针对性,决非泛泛怀古,汗漫无所归。《杜诗檠诂》伸明钱旨,复加考证,贯通无碍,乃得‘即此二句,乃就秦州所牧之马而言,非指西域之来马言也。’的可靠论证。”[15]自古以来,陇右秦州一带就是养马牧马的好地方。这里曾是周王朝的牧场,曾是秦王朝的马邑。到了唐朝,想必这里仍然是马群阵阵。秋草丛中,群马嘶鸣,其中龙种,迥立苍茫……杜甫为我们描述的,应该是一幅唐朝年间的秦州牧马图。而其“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茫”句,写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之精神,沉痛复又昂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