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现象学派的想象观
真正把想象具有的无限可能性发挥到极致,是从近代现象学派(Phenomenology)的想象观开始的,其观点概括来说就是将想象视为一种自由的意向性(intentionality)建构行为,从而使之彻底从概念中挣脱出来[70]。以学派创始人胡塞尔(Edmund Gustav Albrecht Husserl,1859—1938)而言,在想象问题上,他也是康德思想的发扬者。胡塞尔同样将批判的矛头首先指向传统的影像理论,不赞同有一个外在于意识的独立对象,如果是这样,那么影像只是外在对象的代表或替代物。胡塞尔认为意向经验所指向的并非外在的﹑独立的对象,而是人所“意指着”的对象(the object“meant”or“aimed at”)。一个对象之所以出现在人的脑海,不是因为有一个类似于对象的东西出现在意识之中,而是通过人的意向性经验,使对象得以构成。而想象在这一过程中,是使对象得以显示的必需因素[71]。例如,当一辆汽车出现在人的面前,人不可能同时从各个侧面观看这辆车的整体,只能看到某一个侧面,比如挡风玻璃这个侧面,也就是出场的侧面。而这个侧面本身并不能等同于整辆车,即整个对象。人在面对挡风玻璃这个侧面时,其意向所指并不是指向直接在场的这个侧面,而是指向车这个对象整体。所以我们可以由此出场的一个侧面(挡风玻璃的侧面)想象到未出场的其他侧面(车的侧翼﹑尾部﹑车顶及车底甚至车厢内部等),想象使未直接出场的东西显现出来,这样,对一个事物整体的把握也就成了想象的产物。胡塞尔的这些思想使想象更多地从感性直观中解放出来,更多地增加了想象飞离感性在场的思想成分。把人们的目光从以往对在场东西的直观中引向未出场的东西,想象中未出场的东西在胡塞尔哲学中才是本质的[72]。不难看出,这种意义下的想象仍然以知觉或感觉为基础,胡塞尔早年较多谈论的想象就是基于这一层面的,胡塞尔称这种想象为“影像意识”(image-consciousness)。而到了后期,胡塞尔越来越多地强调想象飞离知觉,并且提出另一个想象术语与“影像意识”区别,即“幻想”(phantasy),以描述使不出场的东西直截了当﹑径直出现的经验。这些不出场的东西可以是没有物理基础的,或根本没有可能在知觉中出现的,在现实世界里找不到这种幻想东西的存在,所以它们变幻莫测。胡塞尔由此断言幻想是“相应知觉的变形”,就像一座金山﹑牛头马面的怪物等就是由于幻想而使知觉变形的产物[73]。胡塞尔的想象理论基本上是从认识的角度展开,所以当他谈论历史﹑艺术及诗歌时,虽然也强调幻想的重要性,但明显语焉不详,远不及康德对审美意识中的想象力作用谈得详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