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基础设施规模对中国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

一 研究方法

本书主要采用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围绕基础设施对中国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展开。本书充分利用了国际贸易学和经济计量学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第一,统计描述法。本书采用统计分析法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并研究了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使研究的问题更直观、清晰。

第二,商品分类法。本书的贸易数据源于联合国的Comtrade数据库和世界贸易组织(WTO)数据库,并按照世界贸易组织的BEC分类方法把贸易商品分为中间产品,以及按WTO的分类规则分为服务贸易商品。根据《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和《中国统计年鉴》把出口商品分为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

第三,比较分析方法。在研究基础设施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效应过程中,分别比较了中间产品和服务贸易以及其研发对中国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

第四,计量分析方法。本书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统计分析、回归分析、协整分析和面板数据模型等计量方法,在实证检验过程中,采用了固定效应、随机效应,以及对行业和时间上的双固定效应模型,此外,考虑到基础设施变量的内生性后,在实证过程中为了克服变量的内生性,采用了工具变量两阶段最小二乘法解决了模型的内生性问题。

二 论文结构

本书共分为七章,按照研究思路和各章节的安排,研究结构安排如下:第一章为导论,介绍本书问题的提出、论文结构、研究方法;第二章为文献综述,主要介绍了基础设施的界定与度量,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生产率和技术创新的相关文献,以及技术创新能力综述。第三章至第六章为本书的主体部分,第七章为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

第三章采用1986—2008年的数据研究了交通、能源和信息基础设施对中国技术创新能力的协整关系和脉冲响应函数,结论表明了这三类基础设施与技术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协整关系,交通、能源显著地促进了中国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信息基础设施则恰好相反。技术创新能力对交通、能源基础设施一个标准差的冲击具有正效应,而对信息基础设施具有负效应。

第四章研究在进口贸易视角下,基础设施对中国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效应。在本章我们构建了理论模型,从进口中间产品的角度研究了基础设施水平的改善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得出的主要结论是,进口贸易多的地区集中在基础设施水平高的地区,因而更能促进该地区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其次,从进口贸易结构角度进一步分析了基础设施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在基础设施较为发达的地区,中间产品和服务贸易的国际研发比其贸易额更能促进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再次,检验了基础设施对中国各地区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基础设施建设对中国技术创新效率有着显著的负影响或不显著。

图1—3 基础设施对中国技术创新能力的逻辑结构图

第五章,在出口贸易的视角下,从出口贸易结构、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层面考察了基础设施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其结论为:基础设施水平高的地区,出口贸易额越多越能促进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基础设施水平高的地区且出口技术复杂度高更能促进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从而地区基础设施水平的提高有助于促进出口技术复杂度高的地区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

第六章首先根据分行业分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数据,从融资成本的角度探讨了基础设施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其结论为:融资依赖程度高的行业在基础设施水平高的地区,越能促进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其次从信息成本的角度,即行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角度研究了基础设施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基础设施发达的地区,越是出口技术复杂度高的行业越能提高技术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