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击碰撞下的交流与融合:西北民族地区大众传播现状及对策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西北民族地区媒体从业人员异质性特征

一 媒介从业者异质性特征

(一)一方面人才流失严重;另一方面,相对稳定的人员结构导致开放程度和危机意识较低

近年来,西北民族地区媒体人才绝对数虽有增加,但相对比例却在降低。现阶段人才流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高级、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流失;二是掌握高新技术的专业人员流失较多。而另一方面,媒体专业人员相对稳定的工作环境、专业结构以及少有竞争压力和职业动力,导致开放程度和危机意识较低,也成为媒体管理系统发挥效率的障碍,使其在经历市场化转变的过程中难以适应。

(二)受民族语言限制,民族广电人才缺乏,高新人才更新速度缓慢

从受众对大众传媒民族语言和民族内容的接触上看,在甘肃、宁夏、青海三省区拥有民族语言的受众听广播和看电视都以汉语为主、民族语言为辅。但新疆少数民族受众听广播和看电视却以民族语言为主,汉语为辅;而边疆跨国民族收听的民族语广播有些来自异国;在阅读报纸时,年龄偏高者使用民族语的比例较大,汉语其次。这说明,选择少数民族语言广电节目的受众相当广泛,这与民族地区广电人才缺乏形成强烈反差。

(三)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人才队伍建设滞后

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严重影响媒介产品质量的提高。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媒体的从业者很难从外地输入,几乎全部来自本乡本土,很难组建由各种成分组成的精英团队,长期以来,一直在低水平上徘徊。由于竞争的遥远,团队水平持续走低的情况一直未能得到有效改善,反而造成因循守旧和自我满足的心态。

(四)专业人员培训严重不足

在如何解决媒体骨干专业人员缺乏的调查中,认为应该送从业人员外出培训的占到了49.8%。西北民族地区一些地县广电局业务人员在近五年内几乎没有参加过任何长、中、短期高级研修班和学术技术交流活动,以及特殊培养和工作进修。新疆全区2007年赴内地进修专业者仅为两人,2008年和2009年则分别为1人。

(五)媒介骨干从业人员出现“高原稳定点”现象

高原稳定点是指在职业发展过程中进一步晋升的可能性很小的一个时点。西北民族地区媒体人员队伍虽数量庞大,素质却参差不齐,且广播电视高科技人才缺失。由于在薪金给予、物质激励、提供个人发展机会等方面处于劣势,多年来甘肃电视台有相当数量颇有潜力的人才纷纷流失,尤以主持人为甚。因此,媒体如何营造职位晋升空间、不断激活人才成为又一重要课题。

(六)专业人才偏少

一是缺少复合型人才,懂经济、管理、法律的人才偏少;二是受众对民族新闻工作者有着更高的期待;三是媒体从业者职业满意度有所提高。媒体从业者对工作状态基本满意,对“报酬收入”等“外在因素”的满意程度要高于对“创新机会”等“内在因素”的满意程度。

二 西北民族地区与东部地区媒介从业者比较研究

地理环境对媒介从业人员和受众生态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地理环境影响媒介的形态与传播媒介的时空偏向,制约媒介经济效益和发展水平,而且还制约着媒介人才的质量与特色。因此,对西北民族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媒介生态的差异进行研究,便于更好地把握西北民族地区在全国所处的位置。

(一)东西部媒介从业者的职业流动性差异较大

从受访样本看,西北民族地区只在一家媒体长期从业者的比例明显高于东部地区,而在3家以上媒体工作过的从业者比例东部地区明显高于西北民族地区,这说明东部地区媒体从业者的职业稳定性较低,这显然是由于东部地区媒体竞争性与市场程度高于西北民族地区所致。

(二)东西部地区媒体从业者对工作满意度的感受不同

西部媒体从业者认为“对自己知识结构不太满意”和“单位待遇过低”的人员比例高于东部,而对“内部人际关系压力”、“外部人脉资源压力”的感受上,东部地区所占人员比例高于西部。

从调查结果上看,西部地区媒体从业者除了在职业竞争程度、广告公关等外部经济压力等少数生态因子上优于东部地区外,其余一些影响媒介从业者从业生态的影响指标均劣于东部地区。总体而言,西部地区媒体从业者从业生态的“荒漠化”程度高于东部地区,亟须改良其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