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击碰撞下的交流与融合:西北民族地区大众传播现状及对策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西北民族地区媒体从业人员的生存状态

一 总体情况和具体分析

下面我们以问卷数据为依据,从以上提及的8个方面,对目前西北四省民族地区媒体从业者的相关情况做一个整体描述,对其中有价值的问题做进一步的变量分析。在本次的样本选择上,为了使样本的民族特点更为鲜明,特意选择偏远少数民族地区,以少数民族聚居较为集中的保留原生态面貌较好的地区为主。如所选新疆民族地区多与周边国家接壤,并适当选择少量具有典型意义的少数民族地州中的省会城市,使研究具有比较意义。

(一)媒体从业者专业化程度

1.概况

调查问卷除涉及一般性个人资料外,主要包括新闻从业者新闻专业主义理念方面的问题,其中与专业化程度相关的内容主要包括11个变量:所在报业媒体中业务负责人的专长、所在广播电台中业务负责人的专长、电视台专职人员中业务负责人的专长、解决媒体专业人员短缺的方法、未来培训媒体人员首选计划、所在媒体新充实人员的来源、新录用人员来源的地域范围、所在的媒体人员对创新研究的态度、所在媒体改版创新情况、所在媒体中专业人员的流失情况、对所在媒体中专业人员的评价。

接受调查的西北民族地区新闻从业者年龄结构的比例约为:30岁以下:30—50岁:50岁以上——5:4.5:1;职称结构的比例约为:高级:中级:初级——10:29:45;学历结构的比例约为:硕士、博士:本科、专科:专科以下——4:71:9;专业背景的结构比例约为:新闻:人文:社会:理工:其他——21:27:10:7:19。此外,报业、广播从业者和电视从业者的人数比例则约为1:3.8。

截至2003年,全国有少数民族新闻工作者8.9万人。有42个少数民族有了自己的女记者。发行少数民族报纸88种,印数13130万,杂志205种,印数781万,在自治地方民族语言广播机构有122个,用15种语言播发。民族机构有111个,用11种语言播发。有电台73个,发射台523个,电视台94个,发射台830个。[2]

截至2005年底,青海省新闻从业人员约5000人,其中,报纸从业人员约3000人,广播电视从业人员约2000人,新闻从业人员中,编采人员约占55%,经营人员约占35%,行政人员约占10%。[3]

据2005年8月统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有新闻从业人员13292人(不含新疆建设兵团),其中报纸6389人,广播2611人,电视3592人。其中,临时和长期聘用人员共计4922人(其中自治区新闻单位聘用3931人,地州市新闻单位聘用991人)。[4]

2.调研情况

(1)有49.6%的报业被调查者认为所在媒体中业务负责人的专长是“报纸报道策划”,有31.7%的人认为其专长在“其他”方面,并有18.7%的人表示负责人专长在“经营与活动策划”上。由这组数据推断出两点:一是西北民族地区报界业务负责人,比较擅长采写编评等报纸报道内容组织和策划,但在经营媒体、策划各种媒体活动方面非常薄弱。二是有超过30%的西北民族地区报业负责人其专业特长不在报纸报道策划和组织与经营活动策划实施上,大量精力耗费在与专业结合不太密切的日常事务性工作中。采编人员认为,新闻单位领导的业务水平对报道水平提高起到关键作用。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新闻媒介的内部机制与管理、媒介内部领导者与媒介的上级领导者的素质,正在受到媒介从业者深切的关注。

(2)认为所在广播电台中业务负责人的专长为“广播新闻采写与编辑”的人占67.9%,有19.5%的人认为其业务负责人专长在于“广播节目策划与编导”,认为负责人擅长“广播节目主持与播音”的占10.7%,擅长“交通广播”的占6%,而擅长“整体包装与经营”的仅占1.3%。媒体业务负责人的业务专长应该有利于其为单位重大决策提供咨询,意见和建议,有利于形成利用新闻资源、开拓市场和有效管理等多方面构成的综合竞争优势。

这组数据说明:其一,西北民族地区广播电台业务负责人的专长主要在于新闻采编方面,对传统新闻业务知识和技能较为娴熟,而对于栏目定位、节目策划、创新等方面则少有研究。其二,对节目主持与播音这样关键性的媒介产品要素,负责人确是精通者甚少。对近年来在省会城市和发达地区地县级市中大行其道的交通广播,其内行少于广播节目主持与播音专业。其三,擅长“整体包装与运营”的电台负责人,更如凤毛麟角。

(3)所在媒体中专业人员的流失情况:稍有人员流失(61.5%);没有人员流失(21.6%);其他(9.2%);流失严重占(7.8%)。以上数据表明,与其他发达城市相比,目前西北民族地区的媒体专业人员的流失情况并不严重,人员组织呈现出相对稳定性。但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正是因为西北民族地区缺乏一定数量人才的合理流动,使得其新鲜血液不易得到补充,导致其开放程度难以扩大,员工极易产生故步自封、自我满足的心态。

(4)对所在媒体中专业人员的评价方面,排在第一位的是“基本能胜任媒体工作”(53.0%);第二位是“能胜任媒体工作”(22.6%);排在第三位的是“业务水平较高”(11.5%);第四位是“理论水平欠缺”(8.8%);“业务水平很高”则被认为占最小份额(4.1%)。以上数据表明:西北民族地区的新闻从业者整体专业水平不是很高,有53%的人基本能胜任媒体工作,对日常工作应付自如,但缺乏新思路,这部分人所占的比例很大。与之相比,22.6%的“能胜任媒体工作”的人群很容易产生自满情绪。“基本能胜任媒体工作”加上“能胜任媒体工作”的比例占到了人员总数的75.6%,如此庞大的队伍,势必在人数上使“业务水平较高”的和“业务水平很高”的人群更加孤立。

(5)电视台专职人员中负责人的业务专长:根据电视台业务分类,对电视台负责人的调查结果显示:懂“电视节目策划与编导”业务的负责人占到总数的49.2%,“电视摄像”占业务负责人的27.1%,“电视节目采访制作与播音”占业务负责人的21.0%,而擅长“节目包装与营销”在业务负责人中只占2.8%。西北民族地区电视台业务负责人多是具有单一业务专长者,抑或兼收并蓄者,对“节目的包装与营销”这一媒体走向市场的关键环节,则显得十分陌生。而发达地区媒体的业务负责人,业已由仅有单一业务专长的人才变为需要既懂媒体又懂经营的复合型人才。

(6)解决媒体专业人员缺乏的方法:“送骨干人员外出培训”(49.8%);“招聘新闻学类专业毕业生”(38.7%);“聘请社会各界的兼职人员”(5.1%);“与兄弟媒体进行人员交流”(3.2%);其他(3.2%)。

(7)未来培训媒体人员首选计划:“送至新闻类高校培训”(83.3%);“参加国内外研讨会”(10.2%);“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4.7%);“派往国外接受培训”(1.9%)。

(8)认为所在媒体新充实人员来自:“新闻院系本科生”(42.6%);“新闻院系专科生”(26.9%);“其他专业毕业生”(13.9%);“中文专业毕业生”(13.4%);“影视艺术类专业毕业生”(2.8%);“新闻专业硕士生”(5%)。

(9)认为单位新录用人员来自:“本地范围”(41.7%);“本省范围”(40.8%);“全国范围”(14.3%);“附近省市”(3.1%)。

(10)认为媒体人员对创新研究的态度:“比较热情”(51.4%);“热情很高”(27.3%);“热情不足”(20.5%);“热情低落”(0.9%)。

(二)媒体从业者工作满意度的自我评价

研究西北民族地区媒体工作者对职业的自我评价和受众评价,可以帮助媒体管理者有针对性地规划激励机制,提高工作效率。综合国内外关于工作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我们确立了六个具体变量以测定新闻从业者对工作满意度的自我评价:报酬收入和福利待遇、知识结构、专业前途、创新机会、学习机会、其他(工作弹性、升职机会、工作成就感、社会影响、自主程度、领导能力、同事关系),最后是综合评价的满意度指数。

分析结果如下:

所在媒体专职人员对职业满意度评价:在我们的调查样本中,新闻从业者对工作的综合满意度是“比较满意”。具体到工作领域的各个方面,满意度较低的评价依次是“单位待遇过低”(30.1%);“其他”(27.9%);“对自己的知识结构不太满意”(22.4%);“对专业前途不太乐观”(19.65%)。

在分析西北民族地区媒体从业人员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时,我们发现,新闻从业人员对“同事关系”、“领导能力(负责人的业务专长)”、“工作弹性”、“社会影响”、“创新机会(对创新研究的态度)”、“工作成就感”、“工作自主程度”、“学习机会(未来培训媒体人员首选计划)”等“内在因素”的满意程度要高于对“报酬收入”、“福利待遇(单位待遇过低)”、“升职机会”等“外在因素”的满意程度。

这一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玛汉·坦姆仆对知识型员工激励的开创性研究,他提出了针对知识型员工的四项激励因素:个体成长(约34%)、工作自主(约31%)、业务成就(约18%)、金钱财富(约17%)。他认为,金钱财富对知识型员工的重要性虽然不容忽视,但如果能满足员工的个体成长、工作自主和业务成就需要,则激励将更为有效。[5]

(三)受众对民族新闻工作者的看法

西北民族受众对本民族播音员、主持人、记者“喜欢”的超过47.3%,有超过50%的人认为“一般”,这说明民族新闻工作者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调查数据显示:对本民族媒体人员的评价,认为专业水平“一般”的超过了50%,专业水平“较高”的为33.3%,专业水平“不高”的占8.4%,专业水平“很高”的只有5%。对本民族媒体人员,有38.8%的受众给出了“信赖”的肯定答案,认为“有时信赖”的超过了60%。

从数据中可以看出,民族地区的受众对本民族新闻工作者的能力和形象还是认同的,一些从业者在受众中也享有一定威望。同时,受众对新闻工作者也有着更高的期待。要激发这些地区的受众发展经济的动力,改变保守封闭的传统文化心态,重塑开拓进取的民族文化精神,有赖于大量高素质的民族新闻工作者的涌现。

曾几何时,“报纸上电视里是这么说的”具有无比的信任度,不知何时变成“报纸电视也不一定对”或类似的话,如今我们甚至听到诸如“现在的报纸电视都是骗人的”之类的话。网络新闻的低采信度更使受众将信将疑,这一切都使得受众对传媒的信任度大大降低。而当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时,我们会发现,相对于这些现象而言,它所反映的深层次问题更令人担忧。

(四)对制约媒体发展因素的看法

1.认为经费投入:“尚可维持”的(43.6%);“比较充足”的(34.4%);“严重不足”的(22.0%)。

2.认为经营状况:“基本持平”的(79.1%);“负债经营”的(20.4%)。

3.认为所在媒体条件:比较落后的(44.0%);一般的(41.5%);严重落后的(10.7%);较好的(3.8%)。

4.认为所在媒体设备:可满足工作需要的(44.8%);过于简陋的(25.9%);过于陈旧的(19.7%);无法满足工作需要的(9.6%)。

5.认为所在媒体人员数量:基本合适的(46.4%);严重不足的(20.5%);稍显不足的(19.7%);超员的(13.4%)。

6.认为所在媒体员工素质:“中等较多”的(53.8%);“普遍偏低”的(24.4%);“普遍较高”的(21.8%)。

7.认为所在媒体专业人员:比例偏少(56.3%);一般(35.4%);偏多(8.3%)。

从对西北民族地区从业者的调研来看,七种因素制约着媒体发展,其影响作用依次为:专业人员比例偏少(56.3%);员工素质普遍偏低(24.4%);经费投入严重不足(22%);媒体人员数量严重不足(20.5%);负债经营的(20.4%);媒体条件严重落后(10.7%);设备无法满足工作(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