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击碰撞下的交流与融合:西北民族地区大众传播现状及对策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西北民族地区新闻传媒业存在的问题

西北民族地区人口分布极为稀疏,人均资源量偏少,基础条件十分薄弱。自然环境与交通状况使得媒体经营成本较高。西北地区与东部的经济实力之间的差距仍然在不断加大,相对落后的受众媒介和文化素养也是制约西部媒体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再加上媒体结构不合理,内部管理机制僵化、单一的经营方式,导致与媒体市场的极不适应。因此,民族地区媒体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很多的问题。

2009年1月,课题组指派籍贯在西北民族地区的学生寒假再次对目标地区的新闻媒体和受众进行情况调查。2010年8月,笔者再次组织调研组对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部分地区和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民族聚居区新闻媒介、从业人员和受众现状展开调查,临夏州和迭部县的调查与2007年和2009年的西北民族地区的调查相互印证,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 媒介生态失衡,大众传媒品种单一,媒介角色各异

调查显示,西北民族地区媒介结构分布极不平衡。在媒体发展中,民族地区新闻媒体面临着城乡、县(市)之间发展不平衡,媒介结构不尽合理,加快发展的基础仍不牢固。信息、交通还很滞后,少数民族农牧业人口居住比较分散,整体媒介素养还比较低。在此现状下发展媒体,比起发达地区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艰辛。

如当前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媒介生态系统存在着失衡现象:从媒介群落的结构上来看,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在农村的分布格局严重失调,呈现出“电视一枝独秀”的畸形发展格局;从媒介群落的功能来看,西北民族农村地区受众在接触媒介时更多的是以娱乐消遣为主,对于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传播功能和文化传承功能却关注不多。

本调研所考察三大主要传媒报纸、广播和电视在各民族地区的发展极不平衡。偏远落后的西北民族地区物质匮乏,娱乐方式单调,受众文化素质低下,获取信息的渠道单一,民族心态相对封闭保守,落后的交通状况与自然环境成为信息流通的障碍。然而,在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之后,电视一跃成为人们最为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信息源和娱乐工具。

二 媒体资金匮乏,经营管理体制陈旧,自我生存能力差

西北民族地区媒体普遍存在着媒体资金匮乏、经营管理体制陈旧、自我生存能力差的问题。譬如,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属于典型的偏僻民族地区。地理条件严峻,农牧民居住分散,经济欠发达,市场发育先天不足,阅读率和收视(听)率有限,广告收入难以维持报业和广播电视业的发展,在与全国媒体的竞争中缺乏优势。因为媒体的事业型单位的性质,更多强调社会效益而缺乏经济活力。由于传统媒体的相对垄断性,使之长期处于一种被保护的状态,其固有机制极其不利于参与媒介市场竞争,因此只有建立健全既符合市场规律又适应本地情况的管理体制,逐步摆脱长期依靠政府保护的状态,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才能图谋生存和发展。

三 电视娱乐功能过度张扬导致其他传播功能被削弱

电视以惊人的速度扩张,甚至独霸天下,而报纸和广播则处于严重萎缩状况。广播的传播效应日渐消散,报纸则成为稀缺物品,电脑网络遥不可及,经济贫困使得订阅报纸难上加难,交通困难使得报纸的时效难以实现。电视娱乐功能过度张扬导致其他传播功能被淹没,媒介功能过分单一,无法得到全部发挥。电视剧是这些地区受众的挚爱,消遣娱乐是其最大的动机。大众化、通俗化、模式化的娱乐快餐正填补着受众饥肠辘辘的精神空白。

调查发现,超过90%被调查受众无法接收有线电视,中央台的一些频道和其他省的卫视节目也无法收看;许多县电视台每天超过60%的时间都在播放广告,甚至对农服务的节目中也充斥着许多农业产品广告。大众传媒分布的不平衡使得传播在地区和民族上也形成了鲜明的不平衡性,这对于民族文化信息借助大众传播极其不利。

目前,中国农村电视节目主要集中在养殖、维修、物流信息等方面,节目内容较为固定,正面宣传式、灌输说教式的节目类型比较多,节目形式一般为“主持人+录像”的模式,形式十分呆板[14]

国家的“西新工程”[15]、“村村通[16]”、农村电影“2131工程[17]”等针对民族地区的重点传播工程的实施使民族地区广电业和电影传播有了长足发展,但电视的普及也带来一些负面效应。在西北民族地区,部分受众的电视剧与娱乐节目的收视时间超长,大有“电视成瘾”的趋势,如何才能摆脱电视负面效应的控制,而不至于陷入尼尔·波兹曼所言的“娱乐致死”,是西北民族地区电视传播中亟须正视的课题。

四 城市娱乐文化的极度张扬使民族文化传播处于弱势地位

调查显示,电视媒体独霸天下,受众在对电视节目的接受中,电视剧独占鳌头。《乔家大院》、《武林外传》、《老娘泪》、《昭君出塞》、《施琅大将军》、《神探狄仁杰》、《麻辣婆媳》等以消遣娱乐为目的的剧目排位靠前。

五 信息输入质量不高致使大众媒介的传播功能无法正常发挥

调查发现,大众传媒分布的不平衡使得地区传播在地区和民族上也形成了鲜明的不平衡性,这对于民族文化信息借助大众传媒传播极其不利。以新疆为例,一些民族语言的广播电视和民族文字的报纸地方性不强,综合新闻较多,当地少数民族内容较少。真正能和受众需求接近的题材、实用且能直接创造价值的科学技术知识和市场信息则很少,大众媒介的传播功能未能正常发挥。

六 媒体栏目建设明显滞后,财经栏目失语,栏目分层不够、深度缺位

首先是原创栏目较少,克隆栏目较多。如新疆电视台维吾尔语综合频道推出的自创农业科技特色栏目《沃土》,内容更新迟滞,大多是央视七套农业节目的翻版。西北民族地区多处在经济落后地带,广电业多有介绍民族风情栏目面世,少有精品经济类栏目出现;在民族地区很难做到分众设立栏目以满足不同受众需求;对民族区域出现的社会热点难点疑点和盲点的深层挖掘更是十分缺乏。

七 大众传媒内容与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现实生活关联度极低

这是由于对农传播的“传者中心”格局导致的。在西北民族农村地区中,可供收看的农业频道和栏目数量甚少,国内目前的5个农业电视频道,包括中央电视台七套的农业频道,省级电视台如吉林电视台乡村频道、山东电视台农村科普频道、河北电视台农民频道,以及城市级电视台中的临沂电视台农村科普频道,仅占国内频道数的千分之三。

八 广电设备老化,经费严重不足

如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广播调频和有线电视台现有的大部分设备系多年前购置,摄像录音设备数量极少,由于长期超负荷使用导致老化,急需更换。全县除旺藏乡于2008年新建20套有线电视节目外,其余各乡、镇、村广播电视转播站室设备均因陈旧导致现已停播。迭部县目前有22套电视节目,在甘南藏族自治州境内收转节目套数位居末尾,主要原因是缺少有线电视前端扩容改造资金。而有线电视维护、线路改造等都急需加大资金投入。

九 资金和设备匮乏未得到有效改善

很多西北民族地区建设及运转维护资金严重不足,过度负债经营。业务经费紧张,从业人员待遇较差,培训费严重不足。一些地州县广播电视采编播设备陈旧老化,演播室设备无法满足基本需要,严重制约着节目质量的提高和受众信号接收质量的改进。而村村通工程维修经费严重短缺,使部分卫星接收设备目前处于失修停滞状态。

十 媒体经营理念陈旧,管理体制机制老化,自我生存与竞争意识差

现代化的进程基于观念的现代化,而观念现代化的实现依赖信息和传播,但在西北民族地区,人们对信息传播的地位和作用普遍认识不足,从而限制了其产业化进程。而由于对媒介产业化的不了解,导致其媒介管理和媒介活动仍然处于粗放型模式中,媒介内容的单一循环,无法与狂飙突进的时代发展合拍,也是其观念迟滞所造成的。

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西北民族地区是欠发达地区,其信息差距表现在信息生产、信息传递和信息利用三个方面的能力和水平上,信息革命和网络革命对这些地区的受众冲击力微小,他们成为社会转型期中新的信息边缘人群,信息贫困导致困守孤城,与外部信息形成隔层,其闭锁形态形成小富即安的自满心态。在访谈中,宁夏回族自治区一位媒体老总就认为他们的媒体经费是由政府包下来的,没有必要进入市场,而竞争和他们的关系也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