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击碰撞下的交流与融合:西北民族地区大众传播现状及对策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西北民族地区新闻传媒业现状

一 西北民族地区新闻传媒业发展历程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西北民族地区新闻媒体发展状况

新中国成立以来,西北民族地区新闻事业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以下简要描述其发展的基本状况。

1949—1978年,西北民族地区报业处在非市场化发展阶段,具体而言,1949—1956年是良性成长时期。1957—1978年,在曲折中跌入谷底。1979—1992年,西北民族地区报业进入市场化尝试阶段,报业规模急剧扩大,报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多种报纸交相辉映,在新闻业务上广泛有效地开展多方面的改革,逐步重视经营管理工作,但报业经济发展较为缓慢。1993年至今,是西北民族地区报业市场化加速发展阶段。1993—1996年为市场化转型时期;1997年至今为加速市场化时期。[2]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是西北民族地区省级电视网络架构的雏形时期,从1969年到1972年,新疆电视台、青海电视台、甘肃电视台相继建立,到70年代中期,西北民族地区已基本建立一个以省级电视台为单位的电视传输网络。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在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的方针下,各省的电视台数量和节目套数陡增。自90年代以来,西北各省级电视台相继上星,新疆在1996年上星,青海于1997年上星,宁夏、甘肃于1998年上星。

1950年乌鲁木齐人民广播电台用维吾尔语和汉语同时播音,1951年宁夏人民广播电台正式播音,1950年青海人民广播电台开始播音,1949年兰州人民广播电台正式播音。十年浩劫期间,西北民族地区广播遭受严重挫折。1976年后,宁夏人民广播电台实行以新闻改革为突破口的节目改革,初步形成了全区范围的广播网;青海人民广播电台的藏语广播重获生机;甘肃人民广播电台开始注重体现民族特点和地方特色。[3]

(二)改革开放以来西北民族地区新闻媒体取得跨越式发展

改革开放后,西北民族地区新闻事业经过三十多年变革取得跨越式发展。目前,报刊、广播电视和新闻网站均已形成以中央媒体为核心的多层次、多语(文)种的新闻传播体系。在电视这一“第一媒体”的带动下,西北民族地区新闻事业表现形式日趋多元化,采编制作技巧日渐成熟。

但是,随着西部和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加大,东西部媒体的发展也拉开了较大的距离。边远民族地区的新闻媒体如何才能根据自身的特点找到参与竞争的核心能力,寻找胜出的突破口,这是亟须思考的问题。

目前,西北民族地区各省会城市报业呈现出二元竞争格局,是一种非均衡发展状态。竞争在三个层面上展开:第一个层面,是以省委机关报为主的子报系统,与以市委机关报为统帅的子报序列相互对抗。第二个层面,是形成了母子夺食的竞争局面,即省委机关报与子报之间的拼抢,和市委机关报与子报之间的争夺。第三个层面,是省委机关报麾下的子报系统之间的厮杀,与市委机关报旗下子报间的竞争,这是西北报业基本的竞争态势。在同一个城市的几家都市类报纸争夺有限的新闻资源,而由于运作模式和运作能力的水平相近,造成同质化现象严重。[4]

在西北各省的民族地级城市中,除了机关报及其子报的晚报(有很多地区没有晚报)之外,就没有报纸存在了,所以基本上不存在报业竞争的问题。这种状况一方面表明除省会城市之外,一般地区级的城市报业经济基本没有形成;另一方面也表明这些地区的信息传播渠道单一,表现出了信息传播的不平衡。

具体来说,2008年,甘肃省共有报纸68种,其中66种出版发行,2种休刊。这68种报纸中,省级党委机关报1种,市(州)级党委机关报14种,工会、民主党派机关报2种。行业、专业类报纸29种,都市类报纸5种,生活服务类报纸2种,文摘类报纸1种,高校校报12种。2008年,全省报纸年发行总量3.97亿份,年总收入3.6亿元(其中,发行收入1.12亿元,广告收入2.36亿元,其他收入0.12亿元),年总印张数127万千印张。2008年全省共有期刊134种,其中社会科学类期刊71种,自然科学类期刊63种,期刊年总发行量35764千册,平均期印数85千册,年总收入25570万元(其中广告收入5012.6万元.发行收入16558.7万元,其他收入3998.7万元),年总印张数118707千印张。《读者》(大字版)、《读者》(海外版)、《寒旱区科学》(英文版);恢复刊号期刊1种:《甘肃医药》。目前甘肃有广播电台33座,其中市州级以上的7座,县(市)级的26座,有电视台的14座。[5]

2008年,甘肃全省广播电视播出机构从业人员共13626人,全年总收入7.7亿元。甘肃广电集团现有6个广播频率,6个电视频道,省级广播电视总台各单位实现经营创收2.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83%。全省有广播电台4座,无线电视台9座,广播电视台73座,调频发射转播台807座,电视发射转播台3118座。14个市、州已联通广播电视微波传输网,广播电视专用微波站104个,线路总长428495公里。建成甘肃省有线广播电视传输干线网4.15万公里。全省广播人口覆盖率达到91.95%,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91.94%,有线电视用户187.88万户。[6]

全省共办广播节目84套,电视节目104套,共播出自制节目时间为广播13.64万小时,电视12.26万小时。农村电影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成效显著,共计放映电影18.7万场,观众1947.5万人次。全省广播影视系统10个单位参加了第四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签约招商项目资金达2亿元。[7]

《青海日报》、《西海都市报》、《西宁晚报》、《西海青年报》、《西海商报》5家报纸的发行、广告、经营规模等综合指标,在青海全省22家报纸中排名前5位,其他各报经营状况一般。除了《西宁日报》、《西海都市报》、《西宁晚报》略有盈利外,其他19家报纸均有亏损。地区党报的亏损部分主要由各地区财政补贴。青海电视台、青海人民广播电台、西宁电视台的广告经营状况良好,各项经营指标居青海省广播电视业前3名,其他广播电台、电视台的经营状况一般。[8]

宁夏回族自治区目前共有报纸15家,期刊34家,广播电台3座,电视台4座,市县级广播电视台17座。全区新闻从业人员4000余人。广告经营额:报社9000余万元,电台1000余万元,电视台1.1亿元,杂志社4万元。[9]

新疆出版的87种报纸中汉文报纸44种、少数民族文字报纸43种。1998年在新疆正式登记注册的154种杂志中汉文杂志72种、少数民族文字杂志82种。图书、报纸、杂志出版的种类和数量成倍增长,报纸由1952年的4种发展至2005年年底的109种,其中少数民族文字报纸有43种。[10]

2009年,新疆有广播电台6座,调频广播频率381个,开办公共广播节目154套,比上年增加33套。有电视台8座,频道361个,开办公共电视节目188套,增加47套。有地市级广播电视台8座、县级广播电视台75座中短波转播发射台47座,调频转播发射台1001座,增加6座。电视转播发射台937座,增加9座;卫星收转站66982座,增加38266座。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94.4%,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94.78%。全年公共广播节目播出时间690612小时。其中制作广播节目252649小时,被中央台采用节目352条。播出广播剧3379部65166集。对外播出广播节目2套,全年在2个国家采用2种语言播出730小时。公共电视节目播出时间853774小时,其中制作节目66321小时。被中央台采用节目586条。[11]

结合调查,西北民族地区新闻媒体还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状况,以下详细论述。

二 西北民族地区新闻媒体呈现多元化拓展新局面

(一)报纸

1.西北民族地区报刊类型多元化拓展

目前,西北民族地区报刊类型呈现多元化拓展趋势。随着信息化步伐的进一步加快,西北民族地区汉文和民族文字版科技报也陆续创立。1988年7月1日,我国第一张少数民族文字的商业报纸《新疆商业报》创刊。1984年,我国第一家少数民族文字晚报《乌鲁木齐晚报》维吾尔文版诞生。在国家民族政策的推动下,西北民族地区报刊日益注重民族文字的多元化。2005年《新疆经济报》维吾尔文版和韩文版远销中亚五国。

2.西北民族地区报业发展不均衡

中国西部地区报业发展不平衡现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省市自治区报业发展数量和千人报纸拥有量差距比较大;省会城市报业高度集中,地级市以下城市报业发展缓慢。

西部各个省区的报纸数量除了宁夏、青海等少数几个省、自治区的报纸数量比较少之外,其余省份的报纸数量差别不大。但是,从报纸的总印数和平均期印数可以发现,省、市、自治区之间差别较大。其中,在平均期印数不足50万的省份中,宁夏、青海都属于西北地区。从千人拥有报纸的数量来看,千人拥有报纸不足60份的省份有青海省;高于70份的省市自治区有新疆,二者相差比较大。[12]从省内来看,地区间报业发展也是不均衡的,城市化程度越低,报纸的拥有量越少。

(二)广播电台、电视台

1.西北民族地区广播由频率单一向语言多元、频道专业化方向转变

许多广播电台从建台之日起,就实行双语广播。以新疆为例,现在全疆总人口在10万以上的少数民族都有了本民族语言的广播电视。新疆16个地州市和绝大部分县市的广播电视台、站,都用汉语和当地主体民族语两种以上语言分频播出或转播节目。除此之外,新疆省级台的5种语言的广播和3种语言的电视节目还实现了卫星转播,覆盖了全国和中亚地区,成为国内开办民族语言种类最多的少数民族地区电台。2001年5种语言广播在电台网站实现“新疆新闻在线”直播。

2.西北民族地区广播电视与国内及其邻国进行媒介话语权建设

2004年新疆台外宣工作取得重大突破,柯尔克孜语《中国之声》和维吾尔语《中国之声》节目分别在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国家电台主频率播出。西部十二省(区)、直辖市联播的《西部大开发》等栏目早已成为国内知名品牌。一些西北电视台正在开启少数民族电视媒体走出国门与邻国媒体合作的海外拓展之路。

3.西北民族地区广播电视集约化经营

2001年新疆电视台通过与区内同级经济电视台和有线电视台重组,率先完成了有线与无线合并,且进行了频道专业化探索。目前,新疆电视台有11个电视频道,服务不同民族语言受众群。省(区)级卫视革新浪潮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卫视以草原文化进行特色定位,打造了《天山艺苑》等品牌栏目,并将特色渗透至母台其余频道。

4.西北民族地区媒体开始走上市场化经营的道路

2003年,青海电视台开始尝试广告代理制,分别将电视广告经营权委托给中央网络影视中心和上海开麦拉传媒;其影视综艺频道凸显高原特色和民族特色,成为外地观众了解三江源民族地区的主要窗口,致力于民族文化特色与市场化经营的深耕。

5.电视媒体多层次多角度跨区域合作成为突破地域壁垒的重要策略选择

2010年,宁夏电视台与上海广播电视台第一财经频道合办节目开播,而湖南广电与青海卫视合作推出的新青海卫视也已亮相,2007年贵州卫视和甘肃卫视宣布合作。强弱合作与弱弱联手多种模式并存,西北民族地区电视台跨区域合作或成一种发展模式。

三 媒体业务发展具体剖析

(一)报道内容

1.您所在媒体设立的理由(可多选):社会对该媒体的需求(78.9%);上级主管部门要求设立(69.2%);原有媒体结构老化,无法适应社会需求(7.7%);有社会援助(6.9%);受到其他地区办该种媒体成功的启示(13.4%)。

2.您所在媒体成立之初的最大困难:经费不足(50.6%);缺乏人力(44.5%);缺乏新闻源(8.9%);硬件设备不足(42.5%)。

3.所在媒体目前的困难(单选):主要是经费不足(50.4%);缺乏人才(50.4%);和缺乏设备(21.1%);其次是缺乏高效有序的内部环境(13.4%);然后依次是受众素质较低(3.7%);员工不安心工作(3.3%);媒体宗旨不够明确(2.4%);受众群体不够明确(2.0%);领导不够重视(4.9%)。

由此可见,与媒体成立之初相比,目前媒体的困难依然是经费不足,然后是缺乏人才和硬件设备不足,这三个主要因素的排列顺序与媒体成立之初完全一致。与媒体成立之初相比,缺乏人才增长了5.5%,缺乏设备减少了21.4%,说明在媒体发展过程中,人才比过去更加缺乏,而设备则得到了不少补充。

4.所在报社自采文章占内容总量的比例:有3成以上的被调查报社自采文章占全部内容的40.9%,有5成以上的被调查报社自采文章占全部内容的28.1%,有8成以上的被调查报社自采文章占全部内容的26.9%。

5.所在广播电台自办节目占所有节目内容的比例:有3成以上的被调查广播电台自办节目占所有节目内容的38.9%;有5成以上的被调查广播电台自办节目占所有节目内容的31.1%;有8成以上的被调查广播电台自办节目占所有节目内容的19.5%。

6.所在电视台自办节目占所有节目内容的比例:有3成以上的被调查电视台自办节目占所有节目内容的44.8%;有5成以上的被调查电视台自办节目占所有节目内容的26.2%;有8成以上的被调查电视台自办节目占所有节目内容的20.5%。

7.所在单位与其他周边地区媒体的竞争形势(单选):认为存在竞争(45.2%);少有竞争(25.9%);竞争激烈(18.8%);没有竞争(10.0%)。

8.认为本地报纸的阅读需求量(单选):将会增加(65.9%);视情况发展定(23.3%);将会减少(5.7%);保持原样(5.1%)。

9.您认为本地广播的收听需求量(单选):将会增加(79.8%);视情况发展定(11.1%);保持原样(7.1%);将会减少(2.0%)。

10.您认为本地电视的播出量(单选):应该增加(80.4%);视情况发展定(11.9%);保持原样(5.9%);应该减少(1.8%)。

11.本地报纸、广播电视媒体的首选报道主题(单选):党政部门(49.6%);农村(33.3%);农业(26.3%);农民(22.8%);牧业(9.6%);贸易(6.1%);牧民(2.6%)。

考虑到媒体的功能,作为媒体的主流版面、主流频率和主流频道,对重大时政报道往往成为一种自觉的行动。因而有近5成的报道内容围绕党政部门也就不足为奇了。而对农村、农业、农民这类的报道使本地的读者感到十分亲切,占到了8成以上。可见贸易往来并不频繁,报道牧业的内容比农业少了16.7%。

(二)栏目设置与运营

1.报纸

(1)创刊时报纸刊期主要包括5类,分别为:周一报(34.5%);周三报(28.4%);日报(19.8%);其他(11.2%);周二报(6.0%)。

(2)目前报纸刊期包括4类,分别为:日报(42.2%);周三报(31.1%);周二报(17.8%);其他(8.9%)。数据显示,周二期和周三期共占到了48.9%,这既满足了农村读者的需要,也使读者能有时间把报纸的内容充分吸收。创刊时超过半数的周一报几乎消失了踪影,而日报比创刊时增加了一倍以上。

(3)报纸目前版面数目:其他(63.4%);八开四版(36.6%)。报纸的开版包括八开四版和四开、对开等两类。其中,八开四版占36.6%;四开、对开等其他类占63.4%。出现这种现象,除主观因素外,还有就是报社为了特殊的读者群日常翻阅方便而选择的开版类型。这与都市类报纸的版数相比极为悬殊。从2000年开始报纸业进入改革高峰期,无论是报纸的版数、期数,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表现在其他各类版面数目占63.4%就足以证明。

(4)目前各版内容定位:经济(61.3%);生活(14%);综合(44.1%);社会(32.6%);文学(14%);民生(9%);新闻(94.4%);农林牧渔(6%);副刊(34.3%);本地新闻;专刊(16%);体育(12%);娱乐(12%);广告(7%)。

(5)其中最富有特色的版面为:三版副刊(49.2%);二版经济生活(16.7%);一版新闻(14.2%);四版社会、综合(10.0%);其他(10.0%)。

(6)该版的最大特色是:富有民族特色(57.3%);其他(42.7%)。

(7)报纸采用何种语言:汉语(60.0%);其他(40.0%)。

(8)您所在的报纸的品牌栏目是:农经报道(49.6%);生活服务类栏目(20.7%);其他(20.7%);法制报道(7.4%);娱乐栏目(1.5%)。

(9)您认为所在媒体在贯彻受众定位与市场导向方面落实在栏目设置上受众定位与市场导向:有待研究(36.2%);更趋合理(27.0%);需考虑民族特色(14.9%);需要细分目标市场(14.2%);要整合地域独有资源(7.8%)。

(10)从业者对本地报纸经营看法:认为应该“多层次办报”的(35.5%);应该“机制创新”(31.2%);应该“跨地域办报”(11.3%);应该“体制突破”(8.5%);应该“区域化竞争”(5.0%);应该“报企联姻”经营(4.3%);应该“党报零售”(4.3%)。

(11)您认为县级报纸应该:办地级市报纸(39.5%);办城市社区报纸(32.5%);改为专业类报纸(28.1%)。

(12)您所在报纸与国内同类媒体及海外华文传媒的交流频率:认为“较少”(42.9%);“很少”(27.8%);“比较多”(26.30%);“很多”(3.0%)。

(13)从业者对本地报纸发展的看法①:应该“争取资金投入”(37.1%);“争取政策支持”(23.1%);“打民族特色牌”(20.3%);“发挥区位优势”(19.6%)。

(14)从业者对本地报纸发展的看法②:应该“提高人员素质”(68.1%);“壮大民族采编队伍”(31.9%)。

(15)从业者对本地报纸发展的看法③:应该“贴近群众”(77.4%);“更加及时”(13.9%);本地化(8.8%)。

(16)从业者对本地报纸发展的看法④:应该“丰富栏目形式”(65.9%);“充实民族特色内容”(34.1%)。

(17)您认为新创办报纸落败原因:“市场定位不准”(38.5%);“缺乏专业人才”(31.1%);资金制约(20.7%);“市场空间狭窄”(9.6%)。

访员在西北民族地区走访了以下报纸,包括甘肃省的《甘南日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犁日报》、《阿勒泰日报》、《喀什日报》;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银川晚报》、《吴中日报》、《青铜峡文苑报》;青海省的《西宁晚报》、《青海日报》、《西海都市报》、《格尔木新闻报》。

从业者对本地报纸发展的看法依次为,认为应该“贴近群众”(77.4%);“提高人员素质”(68.1%);“丰富栏目形式”(65.9%);“争取资金投入”(37.1%);“充实民族特色内容”(34.1%);“争取政策支持”(23.1%);“打民族特色牌”(20.3%);“发挥区位优势”(19.6%);“更加及时”(13.9%);本地化(8.8%)。

2.广播电台

许多广播电台从建台之日起,就实行双语广播。以新疆为例,现在全疆总人口在10万以上的少数民族都有了本民族语言的广播电视。新疆16个地州市和绝大部分县市的广播电视台、站,都用汉语和当地主体民族语两种以上语言分频播出或转播节目。除此之外,新疆省级台的5种语言的广播和3种语言的电视节目还实现了卫星转播,覆盖了全国和中亚地区[13]

(1)所在地广播电视局现在开办的广播节目套数为“2套”(43.0%);“5套”(29.1%);“3套”(27.3%)。

(2)播出语言为:“汉语为主,少数民族语言为辅”(47.5%);“汉语”(36.7%);“少数民族语言为主,汉语为辅”(15.8%)。

(3)全天播出时间为:7小时(22.4%);6小时(6%);5小时(4.2%);4小时(0.6%);2小时(0.6%)。

(4)播出节目内容为,自办节目比例:“以自办节目为辅,转播节目为主”(36.6%);“以转播上级台节目为主”(25.3%);“以转播节目为辅,自办节目为主”(21.0%);“以自办节目为主”(17.2%)。

(5)在自办节目中,汉语节目内容和少数民族语言内容:“针对本地区情况设置”(54.9%);“少数民族语言新闻和汉语新闻要闻部分基本一样”(45.1%)。

(6)播出形式:“录播”(88.6%);“直播”(11.4%)。

(7)所在电台的特色是:“贴近本地群众生活”(62.8%);“地域特色浓郁”(16.9%);“极富民族情调的播音”(11.5%);其他占(8.7%)。

(8)所在电台开始用民族语言播音的时间:1980年为37.7%;其他为27.2%;1990年为20.5%;2000年为6.6%;1986年为2.6%;1992年为2.0%;2004年为2.0%;1956年为0.7%;1985年为0.7%。

(9)所在广播电台已设置的栏目名称有:卫生与健康(55%);国内国际新闻(51.7%);生活服务(44%);农林牧渔(44%);本地新闻(43.7%);法制(41%);教育(38%);音乐(34%);交通广播(25.4%);时尚(22.7%);少儿(19.7%);文学(10%);气象服务(10%);专题(10%);文艺(6%);娱乐(6%);民生(3%);经济(3%);民族(3%);社会(1.7%)。

(10)认为所在电台在贯彻受众本位与市场导向方面落实在栏目设置上:“需要更趋合理”(32.0%);“有待研究”(18.8%);“需要细分目标市场”(21.5%);“需考虑民族特色”(30.9%);“要整合地域独有资源”(26.5%)。

(11)认为所在电台与国内媒体及海外华语广播电台或华文传媒的交流频率:“很少”(49.2%);“较少”(34.8%);“比较多”(14.9%);“很多”(1.1%)。

(12)认为所在电台的品牌栏目:“法治报道”(25.6%);“交通广播”(19.9%);“听众服务”(4.0%);“音乐节目”(26.1%);“经济信息”(27.3%);“其他”(35.8%)。

(13)从业者对本地广播电台经营看法之一:“实行广告代理制”(37.7%);“跨媒体经营”(26.3%);“跨地域经营”(19.2%);“跨行业经营”(16.8%)。

(14)您认为所在广播电台的内部改革应该:“重视开发听众资源”(50%);“频道专业化”(29.4%);“提升广播广告价值”(14.4%);“管理频率化”(6.1%)。

(15)您认为所在广播电台在联合方面应该:“引入战略合作伙伴”(43.4%);“实现互联网在线广播”(31.9%);“其他”(20.3%);“介入付费电视”(4.4%)。

(16)您所在广播电台节目市场进展缓慢的原因:“缺乏节目市场”(6.1%);“节目定价过低”(1.7%);“缺乏交易平台”(2.8%);“缺乏交易市场体系”(9.4%)。

(17)从业者对本地广播电台经营看法之二:认为应该“争取资金投入”(6.1%);“发挥区位优势”(9.5%);“政策支持”(19.1%);“打民族特色牌”(15.3%)。

(18)从业者对本地广播电台经营看法之三:认为应该“提高人员素质”(77.3%);“壮大民族采编队伍”(22.7%)。

(19)从业者对本地广播电台经营看法之四:“贴近群众”(76.7%);“本地化”(13.3%);“更加及时”(10%)。

(20)从业者对本地广播电台经营看法之五:认为应该“丰富节目形式”(74.4%);“充实民族节目特色内容”(25.6%)。

3.电视台

西北民族地区电视由单一形态向语言多元、频道专业化方向转变。最初用维吾尔、汉两种语言播出电视节目的新疆电视台,也已发展到用维吾尔、汉、哈萨克3种以上语言播出。在新疆巴音郭楞、博尔塔拉两个蒙古族自治州和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还分别办有蒙古语和柯尔克孜语电视节目。以下为调查数据:

(1)全部节目每天播出时间为:播出12小时的(44%);播出7小时的(24.7%);播出24小时的(12.7%);播出18小时的(6.6%);其他(39%)。

(2)自办节目与转播节目节目内容比例:“自办节目为辅,转播节目为主”(29.6%);“以自办节目为主”(26.9%);“转播上级台节目为主”(22.7%);“转播节目为辅,自办节目为主”(20.8%)。

(3)用民族语言播出时间:1980年(21.3%);1990年(20.6%);2000年(6.3%);1985年(5.0%);1992年(1.3%);2004(1.3%);1980年(0.6%);1986年(0.6%);其他(43.1%)。

(4)播出形式:录播(91.3%);直播(8.2%)。

(5)贵台的特色是:贴近本地群众生活(52.4%);男女主播着民族服饰出镜,地域特色鲜明(19.7%);其他占(18.3%);提供致富资讯(9.6%)。

(6)所在电视台已开设的栏目有:“本地新闻”(96%);“时尚”(68%);“‘三农’与牧业”(64%);“经济”(62.7%);“国内国际新闻”(49.1%);“娱乐”(47%);“少儿”(33.3%);“生活服务”(30%);“法制”(29%);“教育”(26%);“卫生与健康”(21%);“专题”(16.3%);“气象服务”(12%);“广告”(11.7%);“音乐”(10%);“文学”(3%)。

(7)您认为所有电视台在贯彻受众本位与市场导向方面落实在栏目设置上:需要“更趋合理”(22.7%);需要“细分目标市场”(20.4%);要“考虑民族特色”(20.4%);“有待研究”(19.0%);要“整合地域独有资源”(17.5%)。

(8)所在电视台与国内同类台及海外华文电视台或华文传媒的交流:“很少”(47.5%);“较少”(32.8%)。

(9)认为所在电视台应该开设的新栏目为:“民生新闻”(34.8%);“财经节目”(17.6%);“其他”(13.8%);“谈话类节目”(13.3%);“情感类节目”(12.9%);“少儿节目”(6.7%);“DV节目”(1.0%)。

(10)所在电视台的品牌栏目是:“其他”(36.9%);“农经节目”(36.5%);“生活服务类节目”(10.3%);“娱乐节目”(9.4%);“谈话类节目”(6.9%)。

(11)所在电视台把哪些因素作为核心竞争力:“区域文化”(55.8%);“广告”(21.2%);“其他”(12.5%);“外来电视剧”(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