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的生态资源面临的巨大挑战
中国虽然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但是整体的生态脆弱性较为明显,基本形势不容乐观。数十年的高速经济增长给中国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历史上中国粮食短缺,努力改造自然,“以粮为纲”的理念强化了人为破坏自然环境的行动。
1998年长江发生特大洪灾,全国上下深切地认识到了大规模地开展生态建设的紧迫性。中国政府提出了“污染控制同生态建设并举” 的方针,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比如全面停止长江、黄河上中游的天然林砍伐,把生态恢复与建设列为西部大开发的首要措施,并且制定了“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等政策。这标志着中国生态保护事业发生了一个历史性的转折。
尽管像沙尘暴、黄河断流、沙漠化等一系列旧的生态问题得到解决,但是仍有许多新的生态问题在涌现,比如生态多样性问题。总体上看生态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为严峻的挑战之一,成为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耕地草原河湖资源长期过度开发与利用,导致资源承载力降低、可持续发展能力减弱,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石漠化等一系列严重问题,局部地区耕地基础地力下降明显,土壤污染加剧,耕地土壤点位超标率近20%。比如在水土流失方面,全国水土流失面积295万平方公里,年均土壤侵蚀量45亿吨,导致江河湖库淤积、崩岗和耕地损毁,每年淤积水库库容16.24亿立方米、损毁耕地6万多公顷。在沙漠化方面,全国沙化土地面积173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三北”地区;石漠化土地面积12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贵州、广西和云南。在草场超载和退化方面,目前全国可利用天然草原90%存在不同程度退化,中度以上明显退化的接近50%。2015年全国重点天然草原平均牲畜超载率为13.5%。
除了上述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生产和生活的生态退化问题以外,近年来随着人们环境和生态意识的提高,生物多样性遭受的挑战也日益引起重视。当前中国森林资源人均水平低,质量不高。中国人均森林面积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23%,乔木林每公顷蓄积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78%。其次,海洋污染、富营养化严重,近岸局部海域污染严重。红树林和珊瑚礁面积较上世纪50年代均减少70%以上。赤潮年均灾害面积超1.4万平方公里,绿潮(浒苔)最大影响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自然岸线保有率仅37.6%,侵蚀海岸线占20%。受上述因素综合影响,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威胁。野生动植物种类受威胁比例达15%—20%,有233种脊椎动物处于濒危状态,104种野生植物物种极危或濒危。生物物种遗传资源丧失和流失严重;488种外来入侵物种对自然生态系统构成严重威胁。典型生态系统和关键物种栖息地尚未得到全面保护。
为了保护生态空间,中国政府和人民开始积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生态恢复,启动生态重建之路。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2015年4月25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要实现“森林覆盖率达到23%以上,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到56%,湿地面积不低于8亿亩,50%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35%,生物多样性丧失速度得到基本控制,全国生态系统稳定性明显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