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都可以缺,人才不能缺
华为从创立那一天起,任正非就一直求贤若渴,特别重视技术人才,任人唯贤,不求全责备。华为早期的成功,就在于“不懂技术”的任正非用对了技术人才。
任正非说:“什么都可以缺,人才不能缺;什么都可以少,人才不能少;什么都可以不争,人才不能不争。”可见他对人才的高度重视。
创立初期的华为对于技术人才的招聘可谓不惜一切代价,对国内重点理工大学的应届毕业生甚至采取了“掠夺式”的策略。
1998 年,华为招聘的应届毕业生超过 3000 人,其中硕士研究生占 1/3。对华中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等重点院校的通信工程与计算机等专业的研究生,华为采取了“一网打尽”的招聘策略。
据说,当时的教育部部长在听说了许多关于华为的传闻之后,让秘书将华为录用的毕业生名单全部打印出来,结果发现:全国排名前 20 的重点高校的计算机与通信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有将近30%去了华为。
华为从 2002 年开始提升人均劳动生产率,明显减小了对理工科应届毕业生的招聘力度,2002年只招了600多名应届毕业生。
随着大规模国际化扩张,华为意识到自己缺少商务拓展、财务、人力资源等领域的高端专业人才,开始大规模地启动针对性更强的社会招聘。许多电信行业的资深人士都是在 2002 年前后加入华为的,也都成为华为的技术或业务骨干,受到了重用。
任正非说:“我从小到大就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如果不是这个世界宽容地对待我,我也没有今天。要看人的优点,不要老看缺点,不要求全责备,这个世界上没有完人。当然,在道德品质上必须一票否决。”因此,华为用人所长,不求全责备,不拘一格降人才,努力创造条件,使优秀干部和专家快速成长,破格提拔优秀干部。
任正非不懂技术,也没有特殊的客户关系,但善于用人。30 多年来,华为培养选拔了两万多名干部。
其中有一位就是郑宝用。1987 年,郑宝用从华中科技大学激光专业毕业后,考上了清华大学的博士。1989 年,架不住老朋友郭平的再三劝说,博士学位还没拿到的他就奔赴深圳,加入华为这家成立还不到两年的小公司。当时的华为很缺研发骨干,任正非也不懂技术,因此如获至宝,当即任命郑宝用为总工程师。
郑宝用带着几个人苦干一场,开发出了华为第一台模拟空分式用户交换机--HJD48。1992 年 HJD48 投放市场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让华为成功地完成了从代理商向自主研发制造商的第一次转型。华为实行工号制度之后,任正非的工号是1号,郑宝用的工号是2号,此时的郑宝用统管研发,是名副其实的“二号首长”。
有一次,任正非在华为董事会上指着郑宝用说:“郑宝用,您一个能顶一万个。”然后指着另一位公司高管说:“你,一万个只能顶一个。”可见当时任正非对郑宝用的器重和依赖。
2017 年 9 月 6 日,任正非还专门在内部信上点名致歉前员工孔令贤,邀请其重返华为,并且称是公司错了,不是孔令贤的问题。
任正非在内部公开信中十分动情地写道:“孔令贤,你回来吧,我们期待你,是公司错了,不是你的问题,回来吧,我们的英雄!”
2014 年孔令贤被破格提拔 3 级后,有了令人窒息的压力,他无奈地离开了华为。
任正非说:“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没有人才的支持,无论怎样宏伟的蓝图、怎样引人注目的企业战略,都无法得以真正实施,无法取得最终的成果。华为没有可以依存的自然资源,一切工业产品都是人创造的,唯有在人的头脑中‘挖掘’出‘大油田’‘大森林’‘大煤矿’……资源是会枯竭的,唯有文化才会生生不息。”一个企业的强大,不在于收入高,也不在于是不是世界 500强,而在于它能不能凝聚全球最顶尖的人才。
截至2017年年底,华为的员工总数达到18万人,每年要进1万人左右,5000人来自大学,大学毕业生必须来自“211”“985”学校,这是华为招人的原则。同时,在社会上也会招一些人,社会招聘的原则是“本三硕二”,本科生要毕业三年,硕士生要毕业两年,看能力,不看学校,并从中挑选一些优秀人才。
当然,不能光靠外面招聘。华为负责招聘的部门不叫招聘部,叫招聘与调配部。每年华为的空缺岗位,20%左右从外面招聘,其余是从自己的员工中进行调配,比如,做手机的和做设备的互相调配,在公司内部调配管理人员等。
企业文化保证了组织中的形形色色的个体能够按照同一种语言、同一种动作来完成组织赋予的工作,同时,也确保大家在遇到矛盾和冲突时,能在同一个方向上思考问题。这几个“同一”就像是在战场上打仗,不许后退,要在同一个维度上思考问题,这就是任正非所说的,“18万人,对准一个山头,对准城墙的一个角去进攻,怎么会攻不下来呢?在作战时,如果每个人都在想着个人利益,害怕自己先死了,这仗就无法打了。”
华为的独特的人才管理理念一直被企业界奉为经典,任正非关于人才的讲话也被外界反复传播、研读。企业文化与核心价值观是华为成功的关键,而华为的人才观也贯穿其中。
华为在市场方面的成功,不只源自技术的投入。要知道,技术是由人创造的,技术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从过去30多年的发展过程看,华为的人才管理无疑是成功的。目前,华为的员工中有 99%是知识型员工,且有非常多的外籍员工。
华为早在2009年就组织全球无线领域的多位“大咖”投入5G标准和技术研发中。华为已为5G投入几千名研发人员,分布在全球多个研究机构,并投入上千亿元研发资金。通过一系列的努力,华为得以在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发布5G端到端全系列产品解决方案。
时任华为副董事长兼首席财务官的孟晚舟于 2016 年在清华大学演讲时阐述了华为的三大人才观。
第一,打开组织边界:“炸开”人才金字塔尖。传统战争是机械化集团军作战,现代化战争却是“班长的战争”,华为的组织架构就是适应现代化作战方式的转型,让“听得见炮声的人呼唤炮火”。
随着华为组织结构变革的深入,“班长”将有更高的作战能动性和更广的作战半径,以及更高效的炮火支援。
第二,跨越专业边界:人才循环流动。未来世界的创新点将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边缘科学上,因此,华为也在培养跨界的人才。华为的人才培养机制是“打破专业界限”“打破岗位界限”,通过人才的有序流动,跨岗轮换,培养面向未来的“之”字形人才。
第三,突破发展边界:以责任结果为导向。不“拼爹”,不“拼妈”,一切看贡献和能力。干部选拔没有年龄、资历标准,只以责任、结果、贡献为考核标准。
所以,华为的人才观和人才战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视。“胜则举杯相庆,败则拼死相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宰相必取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众多华为践行的人才管理金句,被各界学习与采用。
展望未来,5G、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迅速走向规模化商用,行业数字化转型正进入深水区,以“万物感知、万物互联、万物智能”为特征的智能社会已经到来。华为还确立了公司的新愿景:把数字世界带给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组织,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这既是激发华为人不懈奋斗的远大愿景,也是华为人所肩负的神圣使命。
得人才者得天下。正是华为对人力资本优先、大力投入的机制,造就了其增长的“反周期”特征,销售收入20多年来一直保持稳步上涨。2018年,华为全球销售收入达到6000亿元。从0到7000亿元,支撑华为成功登顶的就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