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法治与伦理的生态化转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章 内容摘要

本书获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生态文明视域下环境法治与价值观的生态化转型研究》(项目编号:JD0938)资助

对环境法治有着重要影响的价值观是生态哲学伦理价值观。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生态哲学、生态伦理的思想自古有之。但作为一门新学科,它们是现代自然环境保护运动的产物。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流派纷呈,其中可分为两大流派,其一是以墨迪、帕斯莫尔等为代表的人类中心主义;其二是以辛格、雷根、施韦泽、莱奥波德、罗尔斯顿等为代表的非人类中心主义。在中国学界,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引进和介绍西方生态哲学伦理学思想,经历了引进和移译、评价和研究、整合和创新等几个阶段,取得了颇为丰硕的研究成果。近年来,国内有不少学者致力于生态文明与环境法治关系的研究,同时,从法哲学的宏观视角对生态问题进行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视。

但是,综合生态文明观、环境法哲学、生态伦理学来系统、深入研究的成果还不多见。综观近年来关于环境法治与伦理价值观方面的研究,大体呈现出如下趋势:其一,自觉以“生态文明”作为研究的整体视域。“生态文明”表征着一种新的社会形态的建构,关于环境法治与伦理价值观方面的研究首先应该对“生态文明”(如其社会形态)作进一步的研究。其二,特别突出法哲学的研究角度。对环境法治的深层次把握需要站在法哲学的高度。其三,重点关注道德—法律生态互动。道德—法律的生态互动实质上是一个生态文明建设的德治与法治的关系问题,对它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将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支撑,而伦理价值观的生态化转型又是其中一个关键性的论题。

在当代,生态哲学伦理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态价值观、生态决策行为,同时也推动、促进环境法治的建设和发展。事实上,生态哲学伦理是环境法治的基础,是环境法治的价值核心。而当今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事业,对于环境法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研究哲学伦理价值观的生态化转型,对于进一步完善环境立法、实现环境法律的生态化、提升人们的生态意识和法律意识、推动和促进人们积极投身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从历史与理论的层面,深刻揭示哲学伦理价值观与环境法治的关系;依据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目标,揭示人类价值观生态化转型的必然性与必要性;提出生态价值观的构建设想,探究生态文化自觉的实现途径,等等。这些方面对于环境法学、生态哲学、价值哲学等理论学科的完善、发展甚至融合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就整体而言,本书的研究思路可以概述为:以生态伦理学为理论框架、以生态文明社会建设为背景和目标的道德—法律的生态互动研究,体现了独特的研究视域和学术关切。具体而言,涉及如下几个方面:

“明晰视域”。本书首先通过对生态文明社会形态的分析,提供一个研究“视域”——环境法治与伦理价值观生态化转型的背景和目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明道德—法律的生态互动对于生态文明社会构建的必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本书第一、二章主要阐述生态文明这一理论视域。

“理顺关系”。本书把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德法关系问题具体化为生态伦理与环境法治之间的关系问题,使之更具有针对性、现实性和学科特性。本课题从理论和历史两个维度对此关系进行深入阐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述环境法治的多元化的伦理支撑。在方法论上通过对历史与逻辑、一般与特殊、中国与西方等方面关系的综合处理,为进一步论述奠定基础。本书第三、四、五章主要阐述生态伦理与环境法治之间的关系问题。

“关注建构”。伦理价值观的生态化转型是本课题关注的焦点。此部分涉及构建怎样的生态价值观以及从工业价值观向生态价值观转型等问题。生态价值观的建构是生态文明社会建设观念层面的一个核心问题,也是对生态伦理与环境法治关系问题的阐述的深化。伦理价值观的生态化转型还涉及其培育路径的研究。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途径是多样的,注重德性教化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在此,生态文化自觉构成德性教化高层次的要求。本书第六、七章主要阐述价值观的建构以及德性教化问题。

概而言之,本书“明晰视域”部分引入论述的背景和目标,“理顺关系”、“关注建构”部分渐次拓展为课题的主要内容和关键环节。经由问题的提出、分析与初步解决,本书中章节之间呈现出比较清晰的逻辑框架,并且体现出了整个研究的基础性、重要性、前沿性和现实性等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