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城市旅游空间结构要素解析
借用纯几何学或拓扑学的研究方法,城市旅游空间结构要素可抽象为具有某种内涵和意义的符号及其他表现形式,如点、线、面和多维向量集合等。
(一)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区位几何要素
1.旅游点状模式与旅游点要素分析
当旅游节点的大小与其存在的空间相比可不予考虑时,即可抽象为旅游点。在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分析中,旅游景区(点)、旅游饭店、旅行社,甚至一座旅游城镇,在旅游地图上可用一个点来描述,虽然实际上它们占据了一定的空间。城市旅游节点要素是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区位几何要素中的最基本形式,是组成“线”和“面”的基础,也是旅游空间结构分析和区域旅游规划工作中的研究重点。
城市旅游节点具有以下特征:(l)有明确的位置特征。“旅游节点”的位置通过各旅游节点之间的方位、距离及其在网络中的相互关系来说明。(2)“旅游节点”本身可以度量长短,也有面积大小和形状的特征。本书研究的一个旅游城市在山东半岛整体旅游图中是一节点,但在一个城市的旅游节点空间分布中,它又是一个面。(3)众多的“旅游节点”集聚形成“旅游空间”,即组成“旅游区域”。(4)“旅游节点”内由更小单元组成,点空间内部又有旅游结构与旅游功能分区等特征。(5)“旅游节点”有用以描述其特征的不同的数量、质量和个性。(6)“旅游节点”与“旅游区”具有相对的意义。小尺度的旅游区域在大尺度上来看是一个“旅游节点”,相对于更小尺度的地域,“旅游节点”又可以看作旅游区域。
旅游节点要素,一般是旅游空间经济活动最密集、最活跃的单位,是旅游经济活动的空间“聚集点”或“制高点”。节点以旅游区(点)、旅游城镇或旅游区域为载体,反映在旅游地图上,则为点状模式。旅游节点以其自身的功能在周围各个方向构成一个旅游空间吸引域,即旅游节点区域。
旅游节点规模有大有小,高层次的旅游节点可能是一个大城市或特大城市。旅游节点的规模和等级不同,则层次级别不同,其主要旅游功能就有差异。在城市旅游空间经济活动中,虽然各级旅游节点在旅游空间结构中所起的作用不一样,但也有一些功能是各级旅游节点所共有的,主要包括:(l)它们是一片或大或小区域的旅游组织与管理中心、旅游信息中心;(2)它们是区域旅游交通中心、旅游客源集散中心、旅游物流中心;(3)它们是区域旅游设施集聚中心、旅游服务中心;(4)它们是区域科学文化教育与其他多种服务行业集中区;(5)它们是区域旅游吸引物聚集体最为集聚的中心。
旅游节点要素在客观上存在着运动变化的特点。其空间表现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l)当旅游节点的成长发育所引致的极化与扩散效应不断增强时,旅游节点的影响半径不断扩大,节点内外的旅游要素流的强度和频率也随之不断加大;(2)当旅游节点处于衰落状态时,其旅游经济势能减少,影响范围收缩,节点内外的旅游要素流的强度和频率也随之减弱;(3)如果旅游节点继续衰落,其旅游要素将被新的旅游节点吸引而外流,并可能出现旅游节点的替代现象,即空间位移。
当旅游节点处于初期成长阶段或较低规模层次时,其成长发育更多地依赖当地的社会经济环境。当节点处于成熟期或达到较高规模层次时,其运行状况主要取决于旅游节点要素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旅游节点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关系有以下五种类型:(l)从属关系,体现为低级旅游节点对高级旅游节点在旅游客源市场、旅游基础设施等方面的隶属关系;(2)互补关系,如某旅游节点是滨水类自然旅游景区,而另一旅游节点是山地类自然旅游景区,两者之间存在着互通有无的可能性;(3)依附关系,如某旅游节点位于某大型风景名胜区附近,该旅游节点的发展依附于该风景名胜区;(4)松散关系,如同处于某一大型湖泊沿岸,但处于沿岸不同城市的旅游功能、地位相差较大的旅游节点之间,根据利益和旅游经济职能的需要呈现或即或离的关系;(5)排斥关系,表现为旅游功能、地位相近的不同旅游节点之间为了争夺相近的细分客源市场及其他旅游要素而发生的某种利益冲突。
在城市旅游发展的不同阶段,旅游节点和吸引物聚集体的空间成长过程大致是:在城市旅游发展的开发与参与阶段,城市旅游吸引物聚集体基本上是天生的自然及历史遗留的吸引物聚集体;在发展与成熟阶段,不断有人工的旅游吸引物聚集体加入;在城市旅游生命周期的停滞阶段,人工的旅游吸引物聚集体开始在数量上超过自然的和历史文化脉络所遗存的吸引物聚集体。旅游节点的服务设施成分的空间成长过程如表2-1所示。
表2-1 旅游节点的服务设施成分的空间成长过程
2.线状模式与线要素分析
当旅游要素分布的横向宽度与纵长相比可以不予考虑时,即可抽象为旅游线路。在区域旅游空间结构中,不同空间区位的旅游吸引物聚集体或旅游设施沿着旅游交通线路,湖泊、大江、大河、海洋等岸线,自然地理特征线(如河流线、海岸线)等形成旅游带。由旅游城镇所组成的线是区域旅游空间结构中一种重要的线,在区域旅游发展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因而往往被称为旅游发展轴线。旅游发展轴线可以根据旅游组成要素的数量、密度、质量及重要性等分成不同的等级。同类但不同等级的线之间往往在功能上是互补的,它们相互连接,相互补充,共同完成旅游经济活动。旅游线路是城市旅游空间结构中线状要素的重要表现形式。旅游线路是指在一定地域空间,旅游部门针对旅游目标市场,凭借旅游资源及旅游服务,遵循一定的原则,专为旅游者进行旅游活动而设计的,并用交通线把若干旅游地合理地贯穿起来的路线。旅游线路是发展和组织现代旅游业的必要条件,是联系旅游者和旅游对象、客源地和目的地的重要环节。一个地区旅游线路的开发水平、完善程度及销售成功与否,最终会影响该地区旅游开发的成败。一个城市旅游区域内的若干旅游景点处在不同的空间位置,对这些景点游览或活动参与的先后顺序安排与连接方式,可以有多种不同的串联方式,由此组合形成不同的旅游线路。
3.面状模式与城市要素分析
区域旅游空间结构中的域面是指由区域内旅游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所表现出来的面状分布状态。如果旅游经济活动在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呈较密集的连续分布,则可看作旅游域面。
城市旅游区是旅游节点与旅游线要素赖以存在的空间基础,具有确定的空间范围。城市旅游区是“旅游节点”的集合体,并相对于旅游节点而存在,是旅游节点影响和辐射所及的地域范围。城市旅游区的发展水平主要受旅游节点与旅游网络要素的发展水平制约,旅游区的旅游功能也受旅游节点的影响,并与之相配合。旅游区是旅游节点形成与发展的基础,是旅游经济活动的场所。旅游区的空间范围及其内部要素的集聚程度等都随着它们与旅游节点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状态而变化。
4.点、线、面三要素——城市旅游空间结构中的不可缺一性
旅游节点、旅游线路、旅游带、旅游区域等城市旅游空间区位要素,不仅具有方位、距离和范围等方面的几何规定性,而且在空间结构中具有不可缺一性。旅游经济活动必须以一定的空间物质要素为载体,即离不开旅游节点、旅游线路、旅游带、旅游区域等城市旅游空间区位要素。旅游点、线、面三大要素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维系着城市旅游空间作为一个整体的存在和发展。正是这三大要素的不可缺一性,使之成为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城市旅游空间经济的发展和空间结构的变化,只能是改变旅游点、线、面区位要素的空间形态,提高它们的作用强度和空间效应,而决不会改变它们的客观存在。
表2-2 城市旅游空间结构要素的组合模式
(二)城市旅游空间组合模式
1.空间结构要素的组合模式
如果对城市旅游点、线、面区位要素进行“矩阵”构造分析,它们可以形成以下旅游空间子系统和组合实体类型:(l)旅游节点和旅游节点要素结合形成旅游节点系统。旅游节点要素的空间运行形式形成集聚发展,空间组合模式表现为条状旅游发展带和块状旅游区、旅游中心地。(2)旅游节点与旅游线结合形成旅游经济枢纽系统,其要素的空间运行形式形成枢纽发展。空间组合模式主要表现为旅游集散地、旅游交通枢纽。(3)旅游节点与旅游面要素结合成旅游节点——城镇区域系统。其空间组合模式主要表现为旅游聚集区、旅游企业集群区、城市商业游憩区。邓冰、俞曦、吴必虎(2004)认为,旅游产业集聚现象有主题公园、旅游度假区、环城游憩带、著名景点周围等类型;旅游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主要有资源禀赋、客源市场、交通区位、政策作用、产业链作用等。尹怡梅(2004)认为,旅游企业集群为聚集在一定地域空间的旅游核心吸引物、旅游企业及旅游相关企业和部门,为了共同的目标,建立起紧密的联系,协同工作,提高其竞争力;旅游企业集群的优势主要表现为促进旅游企业创新、促进旅游企业合作与完善旅游功能、产生商业吸引力、树立区域旅游品牌、加强旅游地环境整治。(4)旅游线与旅游线结合成旅游网络系统,其区位空间要素的空间运行形式呈网络发展。(5)旅游线与旅游面要素结合形成旅游产业区域系统,其区位要素的空间运行形式呈旅游带状发展。(6)旅游面与旅游面结合形成宏观旅游区域系统,其区位要素的空间运行形式呈区域相互作用或协调发展。
2.点线面要素的层次组合——等级—规模结构
如果旅游节点、旅游线、旅游面区位要素在一定的区域空间呈有机结合状态,在功能上就完全融合为旅游空间一体化系统。具体表现为旅游节点相互依存,旅游面协调发展,旅游线(通道)配套运行,各种旅游空间经济实体的联系交错密集,呈网络化系统。这是一种理想化的旅游空间结构要素的组合系统,也是一种旅游空间经济发展进入高度发达阶段的成熟型组合模式。现实的旅游空间结构系统中普遍存在的旅游节点、旅游线、旅游面区位要素构成了等级—规模体系。
等级—规模体系是旅游空间结构的重要内容,是区域旅游空间系统进化的一种普遍的自组织规律。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呈等级—规模结构,是旅游空间等级组合原则、旅游空间等级规模原则的主要体现。研究者认为,可从分散力(扩散力)与统一力(聚集力)两方面阐释等级—规模原则。分散力倾向于形成较小规模的旅游节点,而统一力则倾向于形成较大规模的旅游节点。城市旅游空间中的不同旅游节点的规模—等级排列遵循以下公式:γ=P-qk(γ为城市旅游等级,P为城市旅游规模,q,k为常数)。
等级—规模原则可以用来说明一个区域内旅游节点(或旅游区、旅游中心地)、旅游(游客)集散中心与旅游城市有大有小,而且从大到小的数量明显呈近似数学级数增加的原因。不同规模的旅游节点(或旅游区、旅游中心地)的功能与等级有明显的差别,较高级别的中心集中了较高的功能,它们的区域影响范围是镶嵌重叠的。从理论上讲,只有这种不同等级规模所形成的空间不均衡的城市旅游空间结构,才有可能使旅游城市之间、旅游城市与旅游城镇之间、旅游城市与旅游区之间产生有序的功能作用。
3.旅游点、线、面要素的有效组合——旅游网络系统
(l)旅游网络系统的含义和旅游网络系统发展的意义
旅游网络是旅游节点与旅游线路的结合体,旅游节点是旅游网络的心脏,旅游线路则是构成旅游节点之间、旅游节点和旅游域面、旅游域面之间功能联系的通道。旅游网络是旅游地域经济空间的“脉络”。旅游节点、旅游线路、旅游域面空间结构要素之间客观上存在着几何学和运动学上相互必然的转换关系,即连点成线、交线成网和扩网成面。
旅游网络具有三层含义:其一,旅游网络表示旅游空间经济联系的通道,它在空间上表现为交织成网的旅游交通等基础设施,如高速公路网络、铁路网络等,也表现为交织成网的河道等自然流域网,如长江三角洲区域自然形成的太湖流域水网等(形成了太湖流域旅游网络)。旅游节点之间的联系必须依托旅游交通网络,它们既是旅游空间经济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又是旅游空间结构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因素。其二,旅游网络表示旅游空间经济联系的系统。这种系统的基础构成是旅游节点之间、旅游域面之间以及旅游节点与旅游域面之间各种有序的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交往关系。这种交往关系表现为旅游目的地与旅游客源地之间、旅游区之间、旅游城镇之间、旅游城市之间、旅游城市区域与乡村旅游区域以及旅游企业之间的旅游经济以及互为客源、资金、文化等方面的联系。其三,旅游网络表示旅游空间经济联系的组织。这种组织的基本构成分为两种形式:一是反映多层次、多形式的旅游空间经济网络联系的管理和运作机构;二是为完善旅游空间经济网络联系所形成的旅游要素流转的市场机制。
旅游网络系统是旅游地域空间的重要子系统,它有利于旅游要素流的正常流转,加强旅游经济联系,缩小区域旅游差异。
(2)旅游网络系统的分布形态
在一定区域的旅游空间结构的发展变化中,旅游节点和旅游域面的成长发育水平往往会受到旅游基础设施的组合状况及地域分布形式的影响。旅游网络系统的组合形态和分布格局又受到旅游资源分布状况、旅游基础设施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区域环境的制约。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网络形态大致可以分为放射状、放射环状、扇形、轴带、环状等旅游网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