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主要结论与讨论
2014年以习近平主席为中心的新一代领导集体提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的论断,即中国经济随着经济增速换挡回落,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2014年中国社会发展调查显示,人们的社会生活需求发生着重大转折,人们的心理状态问题成为负向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首要问题。也就是,随着人们物质生活不断丰富和经济社会转型,人们生活的需求结构正发生转型,精神文化和心理健康层次的问题日渐突出,这正指出了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的社会建设的重要领域和方向。
2014年中国城市居民生活满意度为62.83,城市居民对生活现状基本满意。2014年城市居民的总体信心度为82.14,城市居民对未来生活有较大的信心。城市居民对宏观社会层次生活状况满意度为58.69,宏观社会层次生活状况的信心度为82.15,微观个人层次生活状况的信心度为83.03,微观个人层次的满意度为66.94。
表3—7 生活质量的指数分布(百分制)
第一,比较宏微观各项指标,人们的“生活压力”首次上升为最为不满意的领域,这反映了中国城市居民的需求结构正在发生重大转型。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人们对社会精神文化层次的需求格外突出明显。21.5%的受访者表示压力较大,8.4%的受访者表示压力很大。
第二,人们对收入水平的不满意程度有所改善。人们对“收入水平”的不满意度由2013年的第一位下降为第二位,有所改善,但收入增长满意度远远低于经济增长满意度。27.1%的受访者对个人收入状况表示不满意。48.2%的受访者对经济增长状况表示满意,而仅有25.8%的受访者对收入增长状况表示满意。
第三,与2012年和2013年的结果相似,物价水平和食品安全仍是牵动民心的重大社会问题。18%的受访者表示对物价水平非常不满意,35.4%的受访者表示对物价水平“较为不满意”,30.1%的受访者表示“一般”,仅有13.6%的受访者表示“较为满意”,仅有2.9%的受访者表示“满意”。因此,2015年国家仍亟须加强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理顺价格体系和管理体系。
第四,在各项社会经济保障设施中,人们对“住房状况”的满意程度和信心程度均为最低,深化住房市场和制度改革仍然是关系民生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统计结果显示,59.3%的受访者对住房状况表示“不满意”,仅有14.8%的受访者对住房状况表示“满意”,并且人们对“住房状况”的未来前景信心不足。
第五,宏观社会经济保障水平深刻影响微观层次人们的生活状态,人们在日常生活领域首先感受到较大生活压力。统计结果显示,人们在心理层次对“生活压力”的不满意度超过了对个人现实的物质生活的不满意度,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首要问题。29.9%受访者认为生活压力比较大或非常大。在改善物质生活条件的同时,有必要高度关注人们的心理健康,并在可能的范围为人们提供心理调节的知识和实践方法。
第六,中国城市居民城乡一体化水平不断提高,城乡户籍对居民的生活满意度仍存在显著差异,但城乡户籍对居民生活的信心度没有显著影响。在微观个人层次,农业户籍受访者最为不满意的领域是“社会地位”,也就是多年来农业户籍的社会歧视深刻影响农业户籍群体的心理状态。在宏观层次,农业户籍受访者最为不满意的领域是“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
第七,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和社会福利问题日益凸显。本地人和外地人对生活现状的满意度存在显著差异,而对未来生活变化的信心度没有显著差异。在宏观社会质量层次,外地户籍受访者比本地户籍受访者对住房状况和物价水平的不满意度程度更为严重。在微观个人层次,外地户籍受访者比本地户籍受访者在生活压力、个人收入、住房状况等方面的不满意程度格外严重。不同社区类型的受访者对生活现状的满意度和未来生活的信心度存在显著区别。棚户区受访者对生活现状的满意度最低,但在宏观政策支持下,棚户区受访者对未来生活改善的信心度最高。
第八,中青年群体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而调查显示中青年群体对生活不满意程度最严重,对未来生活的信心度明显不足。25—34岁受访者对住房状况的满意度仅为45.03,35—44岁受访者对住房状况的满意度仅为45.19。在各生活领域中,青年群体对“住房状况”的满意度最低,其次为物价水平。35—45岁的中年人群体的“生活压力”问题格外突出,35.6%的受访者感觉生活压力较大。
第九,中等收入群体是形成稳定的社会结构的重要基础,国家应该在政策上尽可能推动中产阶级或中间阶层的发展和成熟,避免他们出现被剥夺或被挤压的倾向。统计显示,中等家庭收入群体的生活满意度高于低收入群体,但低于高收入群体。在各项指标中,中等收入家庭对“住房状况”和“物价水平”最为不满意。中等收入群体对重建社会道德价值体系的要求更高,51.8%的受访者认为当前社会价值道德观模糊。总体上,培育中产阶级群体一方面有助于避免社会出现两极化,另一方面也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
第十,网络已经成为中国城市居民生活的基本内容,网络参与是社会信息传播和人们社会交往的重要方式。93.8%的城市居民家庭拥有1台以上的互联网设备,53.9%的城市居民受访者参与了网络上的信息传播。在各类具有影响力的公众群体中,受访者认为学者或公知对其观念的影响力最大。
第十一,社会参照群体是人们形成自我评价的重要内容,87.9%的受访者表示参照某个社会群体做自我地位评价。统计结果显示,选择以先赋性标准或资源如家庭背景为参照群体的受访者对生活满意度和信心度明显偏低,而选择以自致性标准如个人能力为参照群体的受访者对生活的满意度和信心度更高。
总之,统计结果发现,2014年度人们道德价值观较为模糊,49.4%的受访者认为社会上的道德价值观较为模糊,仅有10.6%的受访者认为社会的道德价值观较为清晰或非常清晰。重塑社会价值和重建道德高地仍是未来数年的重大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是培育每个市民的能力,每个人都应该在自己漫长的人生过程当中努力去发展、发掘创造真善美的能力。
[1]李汉林,2012,《中国社会发展年度报告(2012)》,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