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小微企业转型升级与景气动态的调研报告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八章 德国制造业发展的经验与借鉴的调研报告

制造业尤其是装备制造业是浙江省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浙江省的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发展模式等与德国极为相似。学习借鉴德国制造业发展的成功经验,探索适合浙江产业结构和特点的制造业发展道路,对于实现浙江省制造业的成功转型升级,整体提升浙江工业的能力和水平,将浙江省打造成为中国制造业强省、世界重要制造业基地,实现高端产业引领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第一节 德国制造业简要发展历程

从西方历史发展角度看,德国属追赶型工业化国家,国家政权强有力地干预经济,主导现代化进程。在西方各国中,德国制造业的发展可谓后来居上,经历了“落后—赶超—再落后—再赶超”的发展历程。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德国以铁路建设为龙头,带动煤炭、钢铁、机械等重工业的高速发展,快速实现了工业化。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德国自然科学的发展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推动生产力的巨大发展,西门子、戴姆勒、奔驰等企业由此成为德国制造业的象征。1895年,德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制造中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德国制造业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945—1966年的恢复发展和重新崛起时期,1966—1990年德国统一前的提升发展和转型升级时期及1990年至今的制造业信息化和新一轮发展时期。20世纪90年代初,德国信息技术落后于美国和日本,1991年开始实施快速赶超战略,制定一系列相关政策,国家通过推动制造业部门部署全球领先的现代制造业发展战略,实施多技术融合发展,综合运用信息管理技术,提高“德国制造”产品的科技含量,降低管理成本。进入21世纪以来,德国的制造业技术水平重新领先世界。

第二节 德国发展先进制造业的经验启示

一 把发展先进制造业作为发展国家和地方经济的核心战略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德国实施“社会市场经济”体制,发挥“有为政府”的作用,开展科学超前规划与政策支持,重点发展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德国联邦政府站在全球科技发展和产业链高端的角度,选择具有未来潜力的产业、科技和产品,制定赶超战略,通过自主创新,逐步超越竞争者。在制造业的不同发展阶段,根据全球科技和经济发展趋势,适时制定出台不同的发展策略,如1999年出台的德国21世纪的信息社会行动计划、2010年出台的德国2020高技术战略等,既体现了国家的发展意志,又为制造业的良好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此外,政府特别重视为制造业发展提供公平、开放和竞争的市场环境。

二 把积极抢占价值链高端作为制造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重要导向

一是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在机械制造的31个部门中,模具制造、数控机床、机械搬运、电力传输设备和印刷技术等17个领域都保持世界领先水平。行业始终坚持创新导向,每年用于R&D的费用占销售收入的5%以上,保证了产品质量性能高、解决问题的专有技术。

二是密切关注全球产业科技发展、把握全球需求动态,适时制定新的发展战略以维持全球高端价值链。针对高端制造业服务化的发展趋势,实施高端制造业相关的知识密集型服务战略。比如终身保修、系统整合和更新服务等策略。德国大型成套设备制造业已经由以制造为中心转向以定向设计制造和全方位营销服务为中心。随着装备工业服务化趋势的发展,许多企业的销售额中全球服务的比重在不断提高,服务对行业毛利润率、营业利润率的提高的作用不断增强。

三是着力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领域,占据全球价值链高端。德国制造业企业在发展构成中,重点关注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基础材料等工业基础,保持制造业的工业整体质量,获取全球核心竞争力。

三 培育行业内“精、专、特、新”“隐形冠军”,提升制造业全球竞争力

德国制造业的支柱是具有创新活力的中小企业,特别是一大批极具全球竞争力的细分行业内“隐形冠军”。这些企业在几十年到上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专注于生产单一的专业化产品,不断提高技术质量,灵活应对市场需求变化,并向全球范围内扩展市场。无论是机械制造、汽车零部件、精细化工、电子电气等制造行业的中小企业,以及新兴的风机制造、生物工程、环境工程等领域,均在本行业内处于全球细分市场的领导地位。以机械制造为例,在印刷机械、卷烟机机械、机场行李托运车、家具五金、自动车顶天窗以及滤水器、气压弹簧、螺丝和螺母等连接件等领域,均是该领域内的“全球冠军”。根据一项研究统计,德国机械制造领域的“隐形冠军”高达1200个以上。

四 依托于国内需求基础之上,促进向全球出口

德国政府始终重视在培育国内需求基础上,实施对外出口战略。以汽车产业为例,拥有8200万人口的德国汽车存有总量高达约5000万辆;德国高端机床首先在本国使用,在不降低本国竞争力的前提下才对外出口。在其他细分的制造业领域,德国制造也多数首先满足国内需求,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质量并出口到全球各地;德国内需占GDP的比重达到56%。德国始终重视通过降低税率,增加个人与企业收入,来提振国内消费需求。在此基础上,德国积极推行开放型经济,将高质量产品向全球出口。尽管德国GDP总量长期以来位居全球第3—5位,但其一直保持全球“出口冠军”的荣誉。出口历来占德国GDP的25%以上,出口拉动了德国经济增长,为德国赚来了巨额外汇。特别是近年来抓住新兴经济体工业快速发展的时机,德国在精密机床、深加工产品和配套技术服务等方面对“金砖国家”的出口比重持续上升。

五 有效的人才队伍培养模式和充足的R&D资金投入,促进制造业可持续发展

德国制造业保持长盛不衰的全球竞争力,除了得益于德国文化中认真、执着和勤奋的精神之外,也源于德国有效的产业技术人才队伍培养模式、充足的产业R&D资金投入。

德国产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和培训体系为其制造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方面,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德国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工业技术教育体系,提供了从小学到职业学校、从工艺学院到工程技术大学的人才培养体系,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大量实用性和高技能人才。另一方面,德国高度重视职业培训,制定了《职工技术培训法》,规定企业有义务为青年技术工人提供技术培训岗位,实施“双轨制”或“双元制”技术培训制度,强制要求从事某种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需要同时学习理论知识和以学徒身份参加实践;由联邦政府出资在各州设立跨行业培训中心。

长期以来,德国高度重视“创新立国”,发展制造业也以科技和工艺为本,德国在制造业领域的R&D投入高居全球前列。2001年以来的十多年中,德国用于R&D的费用占销售额比例达到5.6%。这些研发费用推动德国制造业不断地融合产业发展的最新技术,促使德国企业引领全球市场需求的发展模式,按照用户的订单研发、生产专有性的技术密集型产品,并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售后服务。持续的R&D投入还得益于德国的宏观金融治理体系。德国通过制定相关法律,鼓励德国复兴信贷银行和德国平衡银行两大政策性银行向中小企业放贷,政府设立专项资金资助中小企业参加全球展览会,并针对中小企业实施减免税政策以确保企业有充足的自有资金用于研发。

六 多层次的行业中介服务体系和全球视野的运行规则,有效地保障了制造业的全球领先地位

一方面,德国的商会和行业协会在推动制造业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另一方面,中介服务体系遵循全球视野的运行规则。在制造业的标准化战略中,德国有严格的质量认证和监督体系。德国标准化协会(DIN)每年发布上千个行业标准,其中,约90%被欧洲及世界各国采用。这些标准从根本上保证了产品质量,也确保了“德国制造”的优势。在推行“国际化”战略中,充分发挥商会和行业协会的重要作用。

七 良好的社会保障体系,形成推动创新的收入分配政策和不断完善的公共治理机制,促进德国形成了独特的敬业求精的社会价值和创新文化导向

早在“铁血宰相”俾斯麦时期,德国就建立了良好的社会保障体系,长期以来,不断完善科研、教育和社会发展的公共治理机制,稳健的金融治理体系、稳定的社会体系和立法体系,形成推动创新的收入分配的政策体系,激发全社会从事创新活动。这些社会公共机制的建立,不仅为德国社会独特的敬业精神、精益求精提供了良好的保障基础,而且也鼓励企业、政府和全社会上下重视并形成了以创新为导向的社会文化。

第三节 基于德国和全球制造业比较视角下的浙江制造业现状

一 浙江制造业的发展简史和现状

浙江制造业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起步阶段(1960—1990年)、快速发展阶段(1990—2005年)和整合发展阶段(2005年至今)。目前,浙江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到2010年年底,浙江省形成了具有显著区域特征的56个县域“板块经济”,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居全国第一;在中国制造业500强中,浙江省有67家,居全国第一位;在532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浙江有56种产量全国第一位。浙江在装备制造业七大类中有四大类总产值占全国的比重超过10%,泵、阀、风机、轴承、环保设备、仪器仪表制造的产量比重居全国第一位。

二 全球视角下浙江制造业与德国的比较分析

浙江制造业GDP占比和德国相当,发展战略均立足发展实体经济。但是,浙江制造业大而不强,2011年,行业人均劳动生产率仅相当于德国的1/20。归纳而言,浙江制造业具有如下特征:

(一)从产业结构看,浙江制造业具有“轻、小、散”特征

第一,相对于德国重工业优势明显,而浙江省以轻、小工业体系为主体,制造业结构仍然以偏轻工业为主,表现为装备制造在制造业中的比重不到30%,德国为46.4%。

第二,浙江制造业企业以小微企业为主,全球影响力较小;德国各制造业细分领域的企业拥有数以千计的“全球隐形冠军”。

第三,相对于德国制造业集群而言,浙江制造业“板块经济”之间协作较散,产学研协同创新效应、地理空间集聚效应不够明显。

(二)从全球价值链看,浙江省制造业具有劳动密集型、同质性、粗放型经营等特征,处于全球“微笑曲线”中的低端

相对于普遍采取“专、精、特、新”战略的德国制造业企业而言,浙江制造业,一是中小企业产业层次较低,多从事劳动力密集产业,缺乏将多种新兴技术融合和整合创新的发展战略,如现代装备制造业、新兴的生物、纳米新材料等制造技术发展相对滞后;二是同质性竞争严重,普遍采取低成本和模仿创新战略;三是粗放型经营,缺少全球行业内知名品牌。从全球制造业价值链角度看,浙江制造业处于“微笑曲线”中的下游,产业附加值较低。尤其缺乏具有全球市场定价权的优势中小企业。

(三)从区域创新系统角度看,产业创新系统建设取得一定效果,但创新要素集聚不明显,创新驱动效应有待提高

首先,创新主体的研发投入有待提高,企业素质总体不高,缺乏核心竞争力。技术积累较少,相比较于德国制造业一百多年的技术积累,浙江制造业的技术积累仅三十年左右;R&D投入低,2011年,浙江R&D经费相当于GDP的比例为1.92%,远远低于德国的3.0%。浙江省制造业目前仍主要以模仿为主,技术研发力量较薄弱,创新体系有待加强与完善。

其次,高端生产要素聚集程度不明显,浙江高端制造业人才积累缺乏,高端技术人才和技工队伍尤其缺乏;相对于“房地产”、“金融”等高利润行业,投资于高端制造业的资本相对有限。相比之下,德国具有雄厚的制造技术人才优势,可以说是一个“工程师的国度”,德国稳健的金融体系为制造业创新和发展提供良好的资金支持。

再次,浙江促进高端制造业发展的商会、行业协会和其他中介机构贡献有限,有待进一步理顺相关关系,充分发挥不同层次中介体系的功能。

第四节 对策与建议

一 瞄准全球产业科技发展高端前沿和社会重大需求,前瞻性地制定浙江省高端制造业中长期发展战略和实施路径

在全球制造业演化发展过程中,先后经历了制造和电气化融合的“机电一体化”和“自动化”、制造技术和信息技术融合的“信息化”、制造业“服务化”和“绿色化”等发展趋势。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各国纷纷出台了振兴实体经济的举措,并超前制定了面向未来产业制高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各种政策和扶持措施。同时,当前和未来全球社会需求显现出一些新的特征,如人口老龄化、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性问题等对未来全球制造业发展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浙江省制造业发展在近十年来取得了长足发展,在新时期,应该立足于全球产业科技发展高端前沿和全球重大需求,建议尽快制定出台《面向2020年的浙江省高端制造业中期发展规划》和《面向2030年的浙江省高端制造业长期发展规划》,前瞻性地制定浙江省高端制造业中长期发展战略和实施路径,为浙江省制造业长期可持续发展和抢占全球制高点提供战略指导。

二 发挥“有为政府”在“协同创新”中的引导作用,实施重点攻关战略,着力突破浙江省高端制造产业的关键领域

积极发挥政府在推动产业发展中的关键引导作用,有所作为、有所不为。一方面,由省委省政府出台浙江省先进制造业发展战略,确定高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浙江省经济发展中的战略性地位和作用,建立促进制造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健全完善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另一方面,积极发挥政府在“协同创新”战略中的引领作用,依托国家和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和国际交流合作,重点针对高端制造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关键部件、基础材料和系统集成能力等进行攻关突破,解决阻碍浙江省高端制造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切实构建以企业为主导的产业技术研发体系,解决官产学研等创新主体的协同创新,提高浙江省高端制造业的原始创新能力。

三 根据产业现有基础,分门别类地出台细分领域产业扶持发展政策,培育少数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大企业和一批潜在的“隐形冠军”

在进一步摸底调查浙江省现有制造业体系基础上,确定不同产业在全球和全国的地位,分析其与全球领先水平的差距及其原因。在此基础上,根据细分产业发展基础,有针对性地出台细分行业领域的扶持政策。

针对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结合国家十大产业振兴计划,重点在支撑产业发展关键领域的精密机床、深加工产品和配套技术支持服务领域进行突破。通过组织上下游企业和科研院所联合攻关、“走出去”海外并购发达国家的相关企业等方式,提高产业的全球竞争力。重点促进浙江省具有相对优势的空分设备、工业汽轮机、余热锅炉、除尘脱硫等成套设备的设计、制造及集成能力。积极发展新型纺织机械、轻工塑料机械、汽车关键零部件、船舶制造、数控机床、仪器仪表、电气机械等产品,积极发展量大面广和市场急需的专用生产设备。鼓励通过市场并购等方式,在相对成熟的传统制造业领域培育几个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制造企业。

对接国家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战略,结合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积极拓展技术新兴的、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产业领域,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重点发展高效节能、新能源关键设备、环保设备、核电、轨道交通等领域的设备及关键部件,努力培育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新优势。推动浙江省形成新的“板块经济”,培育一大批具有“专、精、特、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潜在“隐形冠军”。

四 鼓励支持企业“走出去”获取全球市场和先进技术,结合“引进来”政策,推进浙江省制造业在国际化过程中培育全球竞争优势

一是鼓励和支持浙江省制造业企业充分探索全球合作新模式,融入全球制造业产业链,并通过海外并购、全球联合研发等模式,支持企业培育全球创新能力和国际化品牌,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

二是深入分析制造业“走出去”市场和信息服务,支撑浙江省制造业产品在海外拓展市场。

三是实施“引进来”战略,鼓励全球著名制造企业和科研机构在浙江省设立研发机构,开展重大技术联合研发和创新。

五 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推行综合扶持政策,发挥中介机构的重要作用

制定和完善浙江省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法律法规体系,制定相关的扶持政策,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调整重大技术装备的进口关税结构来促进国外先进技术的转让和重大装备的国产化进程,制定鼓励企业优先订购和使用国产重大技术装备的政策,省财政在年度投资安排中设立高端装备制造业专项资金,对重大技术装备研发、技术改造项目和重点企业给予扶持。积极推动银企合作,促进金融机构对装备制造业企业的信贷支持。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筹集资金。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规范行业协会、商会和相关中介机构的发展模式,由政府和企业联合出资引导中介机构,探讨中介结构服务高端制造业国际化发展的新模式,发挥其在行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六 推动人才培育和培训模式创新,为浙江省制造业可持续发展提供高端生产要素基础

推动浙江省高端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要素投入环境建设。一是推动浙江省高端制造业人才培育模式,依托“协同创新”指导思想和国家“2011计划”推动人才培育模式,重视创新和实践型人才培育;由政府在各地市建立培训中心,发放免费培训券,鼓励企业新员工接受专业培训以提高专业技能。二是通过税费减免、引导基金等政策,引导社会资本投向高端制造业;并向不合理高利润的非实体经济征收较高税收,引导资本回归实体经济。三是加强营造鼓励创新创业、敬业敬岗、精益求精的社会文化,形成推动创新的收入分配政策体系,激发全社会从事创新活动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