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增长中的城市化和创新地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五 报酬递增研究的四条路径

以上文献回顾可以总结如下:递增报酬思想与经济进步和增长思想紧密相关。从斯密(1776)明确提出分工促进财富增长以及分工程度受市场范围限制的原理之后,马歇尔(1890)进一步用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来解释递增收益现象。马歇尔之后大部分经济学家思想局限在报酬递减和不变的一般均衡框架内,忽视或回避了对报酬递增的研究。阿伦·杨格(1928)是个例外,他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不断战胜走向均衡的力量的反作用力即递增报酬的力量在现代经济生活中极为普遍,“分工一般地取决于分工”是递增报酬实现的机制。由于在规模报酬不变假设下的索洛(1956)新古典增长模型不能解释国与国之间存在的增长率的系统差异,也不能解释保持增长率长期维持的技术进步的机制,20世纪七八十年代之后,递增报酬思想在主流经济学中重新得到重视,并相继在产业组织理论、新贸易理论、新增长理论和新经济地理理论中得到广泛的发展。

经济增长体现为报酬递增,报酬递增是一种规模经济现象,无论是内部规模经济,还是外部规模经济,都会产生递增的报酬。“递增”是一种“正反馈”,随着投入的增加,产出越来越多;产出越多,带来的投入也越来越多。

报酬递增不一定必然带来垄断。由企业内部的规模经营所产生的报酬递增可能导致垄断,但由外部经济产生的报酬递增却并不一定与垄断相联系。仔细考察,报酬递增倾向和报酬递减倾向其实存在于一切产业经济活动之中,只不过在不同的产业中和产业的不同阶段报酬递增和递减的程度不同。从最早期的农业产业到近代的制造业,再到今天的现代制造业和知识产业,报酬递增现象越来越明显,递减倾向下降,但绝不会没有了。所以,古典经济学家和新古典经济学们虽然注意到了报酬递增现象,但因体现在土地和资本要素上面的报酬递减倾向大大超过了递增倾向,他们对报酬递增问题的研究失去了实践的基础,也就无法展开和深入。而随着人类智力要素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知识生产的报酬递增倾向超过了土地和资本的报酬递减倾向。所以,今天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展开了对报酬递增问题的探索。

当今对报酬递增的研究沿着四条路线进行(见图1-1)。

第一条是沿着马歇尔的外部经济的处理方式,引入知识外溢和人力资本的外溢,将报酬递增与完全竞争均衡相结合,它假设知识和人力资本的外溢对于企业而言是外部的,企业本身仍处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这条路线以罗默和卢卡斯的早期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为代表。

第二条是从市场结构角度通过引入不完全竞争来分析报酬递增,这是一种基于内部规模经济的处理方式,以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来权衡多样化与规模化的利益,第二代新增长理论家们和新经济地理学家都属于此种思路。

img

图1-1 递增报酬思想发展路线

第三条路线是通过将个人的专业化水平和分工的网络范围内生化,在不假定存在外部经济的情况下,构造一个以专业化为基础的报酬递增与竞争均衡相容的分析框架,以杨小凯的新兴古典理论为代表。前三条都是在均衡框架内来处理报酬递增。

第四条路线是在非均衡框架内从路径依赖的角度引入历史、制度、不确定性来分析报酬递增,以阿伦·杨格的杨格定理和阿瑟的正反馈为代表。


[1]其实,正如马歇尔所说,从柏拉图时代起就对分工的作用有过论述。柏拉图的《国家篇》中就有分工促进效率的论述:“当一个人在适当的时机从事与他品性相适应的工作,而不去从事其他职业,那么他生产的东西就会更多、更好,也更容易。”(柏拉图:《国家篇》参见,《柏拉图全集》第二卷,王晓朝译,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曼德维尔在《蜜蜂的寓言》第四部分(对话)中,也有一段对分工的讨论:“倘若一个人专门制作弓箭,另一个人专门提供食物,第三个人专门建造草舍,第四个人专做衣服,第五个人则专事制作器皿。那么,不仅他们会变得彼此有用,而且,在同样长的年代里,他们从事的那些行业和手艺本身的改进,也会比没有专人从事它们所取得的更大。……你这番话完全对,其正确性在钟表制造业里体现得再明显不过了,这个行业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完善程度,而钟表的全部制作若一直都由一个人来完成,钟表工艺就不会发展得如此完善。你已经使我相信:钟表的丰富产量、准确性及美观,主要都应归功于钟表工艺的众多劳动分工。”(曼德维尔:《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恶德、公众的利益》,肖聿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2][英]亚当·斯密:《国富论》上卷,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5页。

[3]同上书,第8页。

[4]同上书,第16页。

[5][英]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上卷,朱志泰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279页。

[6]同上书,第328页。

[7][英]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上卷,朱志泰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326页。

[8]同上书,第327页。

[9]Clapham,J.H.,On Empty Economic Boxes,Economic Journal,1922 (32),p.305.

[10][英]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下卷,陈良璧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448页。

[11]Allyn A.Young,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Progress,The Economic Journal,Volume 38 (1928),pp.527-542.

[12]Allyn A.Young,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Progress,The Economic Journal,Volume 38 (1928),pp.527-542.

[13]T.P.怀特在1936年3月的《航空科学》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在航空工业中提出了学习曲线(learning curve)概念。怀特描述了获得基于飞机组装这种重复生产的工时成本估算的基本理论。从此,学习曲线在各类工作中得到应用,从简单任务到复杂的航天飞机制造。学习曲线理论很简单,它认为重复同一个操作会导致使用更少的时间或更小的努力。在怀特的学习曲线中,隐含的假设是完成一个单元的生产所需的直接劳动工时数,会在每次生产数量加倍时,按一个固定的百分比下降。如果在数量加倍时改进的比率是20%,那么,“学习百分比”会是80% (100-20 =80)。虽然学习曲线强调时间,它也能很容易地扩展为成本,这就是经验曲线。经验曲线效应的内容比只研究劳动时间的学习曲线效应更广泛。它是说一项任务越是经常执行,做它的代价越小。任务可以是任何的产品或服务。数量每翻一番,其代价值(包括行政管理、营销、分配、制造)下降一个常量百分比。这个更广泛的效应是20世纪60年代末由布鲁斯·亨得森在波士顿咨询集团公司(BCG)首次提出的。BCG在70年代的研究观察了不同行业的经验曲线效应发现这个值在10%—25%之间。

[14][美]舒尔茨:《报酬递增的源泉》,姚志勇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8页。

[15]舒尔茨举例说,猪的生产已被分成(1)培育种猪;(2)繁殖小猪并断奶;(3)把猪养肥;(4)使之成为适合市场的食用猪。

[16]马歇尔并没有忽视专业化分工对生产力提高的作用。他曾在“工业组织”的标题下用了大量篇幅论述分工的意义。但由于当时没有处理分工的数学工具,马歇尔只是用微积分(边际分析)处理了在既定个人专业化水平和既定社会分工水平下的资源最优配置问题。数学化的资源配置问题便于交流、沟通和知识积累,因而成了经济学的主流框架,而未被数学模型化的古典经济学的主流思想——分工和专业化思想在新古典经济学中却难见踪影。

[17]在新古典经济学里,纯消费者与厂商的生产决策是分离的、对消费者而言,厂商的存在是外生给定的,纯消费者必须向厂商购买所有消费品;市场的存在和市场的大小也是外生的,纯消费者不能自给自足,不能选择专业化水平。对生产者而言,消费者的存在也是外生的,市场的存在和市场的大小也是外生的。消费者和生产者通过斯密的“看不见的手”或者瓦尔拉斯的“拍卖人”在市场上接触。

[18]这一点与萨伊的“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是类似的。

[19]劳动分工大小(生产力)取决于市场规模(购买力),而市场规模(购买力)又取决于劳动分工大小(生产力)。

[20]杨小凯假定,一个人可以从事两种生产活动生产两种X和Y,用此人投入i种产品生产活动的劳动份额Li称为他生产i的专业化水平,则这个人的生产函数可以假定为:Xp=X +Xs=LaX,Yp=Y + Ys=LaY,Xp、Yp分别是他生产的两种产品的数量,X、Y是他自用的数量,Xs、Ys是他向别人售卖的数量,a>1称为专业化经济程度参数。对此人而言,LX+LY=1。

[21]分别对前一脚注中的生产函数求Li的一阶和二阶导数,有:imgimg。产出水平对劳动投入份额的二阶导数大于零意味着边际劳动生产率img随着LX(个人投入到X产品的专业化水平)的增加而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