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引言
互联网与基于互联网的电信产业,如谷歌与iPhone、智能手机、电信网络运营商平台等均存在着显著的网络效应与间接交叉网络外部性。交叉外部性取决于平台各边对另一边的信念。在两边信念形成中,通常提供产品或服务的一边给定平台支付,能够计算出其所提供产品的响应能力,由此形成对平台支付的响应性预期,而用户尽管在很多消费场合享受低价与补贴,但用户并不能准确计算出由市场同一边或另一边用户采用的价格产生的影响。因此,用户在制定预期时可能不需要将所有价格考虑进去。而平台作为接入瓶颈的含义是,即使平台的参与者都知道所有的价格,两边或者多边用户仍不能拥有总需求的充分信息,总需求是由平台根据两边或者多边的每个需求对价格变化的响应能力计算得出。平台的设计与拓展,基于平台对两边或者多边用户(群)的需求协调,即两边或者多边用户对对方加入平台的预期的形态决定了平台的规模或竞争市场均衡结果的配置。随着互联网与基于互联网产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用户对平台产品质量的关注也不断提升,决定相关平台运营商的竞争位势的用户边的预期因素的作用日益明显。成功经营的平台往往在于其用户的预期管理能够与它所处的竞争环境保持高度的相关性。最近几年,作为三网融合中的电信运营商的竞争环境发生了明显的改变,而对用户预期的管理还没有跳出运营商定价用户消费的垄断模式,导致平均每个用户的收益水平下降,同时又面对着越来越多的互联网运营商与潜在进入者的竞争威胁。
目前,大多数关于网络效应的平台定价方面的文献(单边或者双边),通常假定多边的用户知道关于价格的所有信息并且有能力推算出他们对平台采用的影响。即对用户预期的类型通常假设为响应性预期。这种方法来自Katz和Shapiro(1985),他们研究的是不兼容技术和直接网络效应(单边)之间的数量竞争。Grilo、Shy和Thisse(2001)研究了在具有网络效应下产品差异时的价格竞争。双边市场竞争的最新文献,比如,Armstrong(2006)、Armstrong和Wright(2007)、Caillaud和Jullien(2003)、Choi(2010)、Hagiu(2009)、Halaburda和Yehezkel(2013)、Rochet和Tirole(2003,2006)、Weyl(2010)等,通常都假设平台各边均为响应性预期。上述文献对平台竞争均衡实现机制研究所采用的方法或者是给定价格下去发现均衡的用户规模;或者是给定用户规模的情形下去发现均衡的价格。事实上,这种转换研究方法由于在给定一个均衡价格水平下,平台的用户规模仍然拥有多个与之对应的均衡点,因而,并不能够真正发现平台竞争的均衡结果。为了解决转换研究方法的局限,Parker和Van Alstyne(2005)直接假定双边的需求由两边价格决定:n1=D1(p1)+α1D2(p2)和n2=D2(p2)+α2D1(p1),这里的0<α1,α2<1。Argenziano(2007)将全局博弈理论应用于双边网络竞争的研究当中。每个用户根据给定平台独立的价值接收到一个嘈杂的信号,她仍假定有能力根据平台价格为其他所有用户计算出最佳采纳策略。Ambrus和Argenziano(2009)认为,多个非对称网络在代理商不同的情况下也可以平衡共存。在他们的模型当中,每个独立代理了解所有平台价格并且可以通过其他代理计算采用结果。这样,所有文献都以响应合理预期为基础。
被动预期这一概念是Katz和Shapiro(1986)在一篇关于单边网络效应的经济学文章中提出的。这也是第一篇把被动的合理预期和响应的合理预期明确区分开的文章。较早些时候,Katz和Shapiro(1985)研究n个具有直接网络效应的厂商之间的古诺竞争,给定每个厂商战略价格,作者分析了古诺均衡中的被动预期:每个厂商参考其他厂商作出自己产出决策,用户期望与厂商固定产出有关。而响应预期下与厂商产出决策关联则是在附录中给出。但是,他们仅对大部分适用于这两种情况的情景做了分析,没有对比两种类型期望下平台厂商的均衡利润和价格,也没有研究一些用户是响应预期另一些是被动预期这种混合情况。Economides(1996)也使用过同样的古诺模型研究网络领军者对新进入追随者的竞争激励。
最近,有五篇文章明确指出,不同的用户期望(被动预期和响应预期)在具有直接网络效应的市场上均衡分配上的影响。Evans和Schmalensee(2010)研究存在不完全网络效应的平台用户参与决策的动态调整。在他们的模型中平台价格固定,主要探讨平台得以存在的最小有效规模,并且重点在对正向程度上的不完全动态调整过程收敛条件(临界性)的确定。Griva和Vettas(2011)研究两个厂商横向纵向差异化时的价格竞争。他们发现,响应性预期下由高品质厂商组成的大市场的竞争往往更强烈。Hurkens和Lopez(2012)研究竞争对合作网络企业的影响。他们表示,用一个更合理的被动预期假定替换响应预期的假定标准会促使厂商有不同的表现。特别的,考虑到消费者响应性预期,平台厂商更倾向于低的终端费用。同理,若消费者被动预期,厂商则倾向于高于成本的终端费用,这点也符合实际中移动运营商与监管机构之间的紧张关系。Koichiro Ito(2014)对电力产业的阶梯定价对居民电力消费的影响进行的研究发现,居民电力消费对阶梯定价反应不明显而与平均价格水平相关。这一研究结论从电力市场一个侧面证实了消费者对价格变化具有被动性预期特征。据我们所知,Gabszewicz和Wauthy(2014)建立了唯一的一个双边市场模型。此外,他们研究了被动预期和响应预期在均衡产出方面的不同。文章中,由于间接网络效应的强度不同,两边用户的预期被区分开来。并分别考察了在不同的市场结构中用户预期形态对均衡结果配置可能产生的影响。他们的研究证明了响应性预期能够促使平台吸引更广泛用户的参与。
本文在单边与多边对用户预期对竞争结果配置可能产生的影响的已有研究基础上,进一步考虑用户预期可能的形态,研究这些形态在不同的市场结构中对均衡结果配置的影响。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受到理性预期的适应性预期理论与学习效应的启发,给出了居于对价格变化敏感与对价格变化不敏感两种绝对形态之中的谨慎预期和混合预期,并分析了这两种预期在垄断情形与竞争情形对均衡结果配置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