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我国区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践模式探析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既是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更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实践。随着我国区域公共文化实践的逐步开展,各地依据自身发展实际,逐渐探索出一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可资借鉴的模式。
一 软件平台推动型
1.福田模式
通过打造公共文化建设的软件平台,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优良的环境支持,让公共文化资源在平台上实现优化整合与良性互动,促进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整体提升。
深圳市福田区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通过建立“文化政策指引、文化信息交流、文化设施分布、文化队伍建设、文化产品展示、文化遗产保护、文化服务评估、文化理论研究”八个平台,形成“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产品丰富、运营高效、服务优质”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推进和落实辖区公共文化建设的发展战略[38]。
2.青岛模式
近年来,青岛市以实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为契机,大力打造信息共享平台,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积极探索出新形势下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有效形式,进一步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一是重视基础平台建设。2002年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启动以来,青岛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利用城市已有的网络资源优势,实现共享工程与公益文化单位(场所)、有线数字电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网、青岛政务网等设施载体分别对接,形成“五连线”格局。构建起了覆盖全社会的文化信息服务网络,使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信息资源最大限度地服务于普通百姓。[39]
二是重视人才培训,提高基层管理与服务水平。“共享工程”技术含量高,实施工作需要一批掌握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技术的业务骨干和资源采集、整理、加工、开发方面的信息管理人才。为了顺利开展实施工作,青岛组织多批次市区两级文化馆的业务人员、各基层中心、基层服务点的工作人员集中进行业务培训,同时邀请专家对全市从事市、区、街道(镇)、社区(村)四级“共享工程”管理的业务人员进行培训。这确保了工作人员利用“共享工程”的设施中心和资源设备,开展培训、讲座等活动,使居民群众在自己家门口就能听到名人名家的讲座,就能有选择地欣赏优秀地方戏。
二 文化设施助推型
文化设施既是文化建设的标志,又是文化工作的基础,通过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助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成为当前我国区域公共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模式。
1.江苏模式
江苏省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在近年来取得了较大的成就。江苏省积极建设和完善公共基础设施,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载体。党的十七大以后,江苏省加大投入,全面规划并抓紧建设国家、省、市、县、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及行政村六级公共文化设施。一批重要的文化设施相继建成,成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重要载体,较好地发挥了文化设施助推公共文化服务的功能;同时,出台一系列措施提高公共文化设施的运行管理效率,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价值。
2.崂山模式
青岛市崂山区以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目标,大力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经济发展和区域竞争力的提升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全区的“文化设施配送工程”是最突出的亮点,为实现群众公共文化权利的均等化,崂山区积极打造“十分钟文化圈”,采取政府统一招标采购的方式,将公共文化设备、设施辐射到区、街、居三级网络,以满足广大基层群众对公共文化的需求。
同时,为解决群众读书难,崂山区又积极打造“书香满社区”品牌,先后在各社区建立了多个图书室,并依托新式物流,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建立起了运转有效的区级“图书配送体系”。[40]
三 资源整合型
文化资源是文化生产力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条件。在各地的实践中,通过整合文化资源,实现资源有效互通与合理流动达到优化配置,实现资源增值,促进公共文化建设的目的。
广东省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通过建立覆盖全省的流动图书馆、流动博物馆、流动演出网等,使文化资源充分利用,大大提升了区域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主要做法有[41]:
一是创建广东流动图书馆。由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牵头,逐年吸纳全省欠发达地区(主要是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的县级图书馆加盟,建立“广东流动图书馆”分馆,省馆为各分馆提供书籍,并在各分馆之间定期有序“流动”,最终流回省馆,循环往返,实现图书资源效益最大化。真正解决基层群众读书难的问题。
二是创建广东流动博物馆。由广东省博物馆牵头,逐年吸纳全省各级博物馆加盟,建立“流动博物馆”分馆,以资源参与、责任共担、相互协助、协商调配为原则,策划组织一系列反映广东地方特色,并有较高水平的展览流动展出,同时引进国内外高水平展览以丰富城乡群众的文化生活,形成中心辐射,分级多点的流动博物馆网,每年推出数百场次以上的展览,解决基层群众看展览难的问题。
四 文化服务创新型
因地制宜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原则,近年来,各地根据自身不同的自然地理、人文风土、社会经济环境纷纷进行了独具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尝试,整个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1.杭州模式
杭州市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践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打造“15分钟文化圈”理念,将公共文化活动的生产与配送相结合,积极建设完善基层文化设施,以保障基层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2.嘉兴模式
嘉兴将机制建设、设施建设、阵地建设与人才队伍建设的创新相结合,开创了以政府为主导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系统性模式。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工作中兼顾“硬件”与“软件”,极大地促进了公共文化事业的良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