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文博考古论丛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2010年,是南开大学博物馆学专业恢复创办后正式招收本科生30周年。三十而立,当时曾经准备举行一些小型的纪念活动,考虑出版一部论文集、编辑一本纪念册,如果条件允许,再开一个规模适中的纪念会。但当年4月,我系在河南省申请的“南水北调”考古发掘项目获得批准,淅川县党子口汉墓群的考古发掘工作于7月开始。这是我系第一次独立承担田野考古发掘任务,为了确保工作质量,几乎所有的骨干教师都投入了全部精力;而此刻恰恰是纪念活动筹备工作启动之时,加之其他一些偶然事件,两者发生了时间和人力上的冲突。在确信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后,我们最终选择了重实轻名,全力以赴进行淅川考古发掘,为专业未来的发展夯实基础,以实际工作的成果纪念专业恢复30周年。

这个论文集是当时预备纪念活动的唯一保留项目。感谢历史学院党政领导和学术委员会决定以“985经费”资助本书出版,感谢前任院长陈志强教授为本书联系出版社等辛勤劳动。论文集收集的人员范围,是自1979年以来曾经在本系(专业)任职的教师。文章的排序原则:首先,已归于道山的3位先生排在最前面,以表达对仙逝者的追怀;其次,为已经退休或年过花甲的教师,按年龄序列先后,把老师们的文章放在前面,以表达后学的尊崇和感恩;在岗及已调离但仍在岗的教师,按照学术界习惯,以文章内容的年代序列先后。由于种种原因(包括部分教师交稿甚晚和出版经费未定),这部论文集的编辑工作曾经几度中断。时过境迁,现在再冠以“30周年纪念”字样似乎不甚合适,但作为一个阶段性的纪念,不妨立此存照。因为联络不上或其他特殊原因,一些曾任教师的大作未能收入,这是一件憾事;作为补充,将2010年以来新聘任教师的论文一并收入。另外,本系教师程平山博士原先提供了一篇关于晋至隋代《竹书纪年》考校的论文,校样时应作者要求撤销。

最初征集论文时,为了保证时间,也考虑到退休教师不堪其劳、在岗教师发表论文还要为杂志等级而谋等因素,决定欢迎接收未刊稿,也可以使用公开发表过的文稿,可以是代表作,也可以是因旧作意有所慊而修改订补者。由于发表时间不一、文章体例不一,还有一些手写稿的文字辨识及资料核对都很麻烦,编辑工作的难度很大。本系刘尊志教授具体负责收集并编辑这些论文,在他的带领下,硕士研究生刘昕、刘舒睿对所有文章的电子化及资料核对工作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李宝军、赵冉、蒋侍辰、路畅、宋美娟、宋永平、于宏淼等硕士研究生也为论文集的编校和图版处理做过不少工作。本书所收论文内容涉及文物与考古学研究、博物馆学以及历史学等诸多方面,共计19篇。

南开大学曾经有过很好的发展文博考古学科的机会,但最终失之交臂。著名考古学家李济之先生回国之初、徐苹芳先生大学毕业伊始,都曾经在南开短暂工作。20世纪50年代,郑振铎先生、沈从文先生曾向时任南开大学历史系主任、著名学者郑天挺教授提议创办博物馆学专业。郑先生高瞻远瞩,在对有关资料进行研判的基础上,意识到中国的博物馆事业会有一个很大的发展机缘,遂决意在南开创办博物馆学专业,并由时任系秘书的魏宏运教授书面上报学校批准(魏宏运:《新中国第一个博物馆专业的创立》,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6月4日)。后又经郑天挺教授与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王冶秋先生协调,1959年在南开大学历史学系下设置博物馆专业(当时的名称是“博物馆专门化”),开始招收学员,后由于国家经济困难等原因而停办。虽经此蹉跌,南开前哲并没有忘记使命,“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百废待兴的1979年秋,在时任南开大学副校长郑天挺教授、历史系主任魏宏运教授的积极组织推动下,正式恢复组建“博物馆学专业”,隶属历史系;由著名历史学家、文物博物馆学家王玉哲教授任专业主任。1980年夏季正式开始面向全国招收本科生;此后,1984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99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南开大学博物馆学专业是1952年大陆高等院校院系调整以后全国同类专业中创办最早的,2001年改名“文物与博物馆学系”,隶属南开大学历史学院;2011年,为反映学科的实际发展状况,并为适应一级学科调整的需要,改名为“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系”。

博物馆学专业恢复建立之初的师资队伍,由原南开大学历史系的部分教师以及一些文博单位的业务骨干组成,王玉哲、傅同钦、张锡瑛、梁吉生等教师筚路蓝缕,艰辛创业,奠定了专业的课程体系和基本研究体系,并开始注意选拔和培养青年教师;朱凤瀚教授、傅玫教授相继主持本专业,使之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徐苹芳先生、历史研究所李学勤先生,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李伯谦先生,中国国家博物馆傅振伦先生、史树青先生、俞伟超先生,故宫博物院李辉柄先生等著名学者先后受聘为本系兼职教授,为我系博士、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做出了重大贡献。南开考古博物馆学科师生永远铭记这些前辈们的功德。

30余年来,我系为全国文物工作系统培养了上千名包括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进修生在内的各层次专业技术人员,其中许多人已经成为文物考古研究或文博行政管理工作中的骨干,为我国文博考古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30余年来,本系教师结合教学实践,在文博考古科研领域中做出了很多成绩,先后主持或参与了多项国家、部委和省级科研项目,其中对于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研究、考古学及古代文物研究、理论博物馆学研究等方面,在全国具有比较大的影响。经过30余年的不断探索和修订,建立了科学完整的本科、研究生教学课程体系,为兄弟院校文博专业的课程设置提供了借鉴。

回首过去,本系曾经有过辉煌,也走过一些弯路,甚至曾经错过了一些关键性的发展机会。但无论如何,最低谷已经甩在了后面。从善如登,不管前途怎样艰难困苦,我们都将继续努力,精诚团结、奋然前行。

刘毅

2012年10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