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东北亚封贡体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乌桓与两汉王朝的封贡关系

乌桓人是东北地区的土著民族,“乌桓”之名始见于西汉,[1]亦作“乌丸”。[2]《汉书·匈奴传上》中记有“燕北有东胡、山戎”。服虔为其注为:“乌桓之先也,后为鲜卑。”[3]另据《后汉书·乌桓鲜卑传》载:“乌桓者,本东胡也。汉初,匈奴冒顿灭其国,余类保乌桓山,因以为号焉。”传统观点认为先秦时的东胡人是乌桓人的先世,世代居住在赤山地区。当代学者还是存在着关于乌桓居住地的诸多质疑,但对东胡为乌桓之先世还是基本认同的。

一 乌桓与两汉王朝的朝贡关系

1—3世纪乌桓人的分布状况,“乌桓自为冒顿所破,……及武帝遣骠骑将军霍去病击破匈奴左地,因徙乌桓于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塞外,为汉侦察匈奴动静”。[4]从王沈《魏书》的记载来看,西汉武帝时期将乌桓徙居于“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塞外”,辅之,“建武二十五年,乌丸大人郝旦等九千余人帅众诣阙,封其渠帅为侯王者八十余人,使居塞内,布列辽东属国、辽西、右北平、渔阳、广阳、上谷、代郡、雁门、太原、朔方诸郡界,招来种人,给其衣食,置校尉以领护之,遂为汉侦备,击匈奴、鲜卑”。[5]正如马长寿先生认为的,“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乌桓降汉南下,重居于上谷、渔阳、右北平、辽东、辽西五郡塞外地。至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49),乌桓从塞外转入塞内,除了上述五郡之外,在广阳、代郡、雁门、太原、朔方五郡之内也都居住有乌桓。当时乌桓的集中地区在辽东、辽西、右北平、上谷四郡,共一万六七千帐落群”。[6]

乌桓人向中原王朝进行朝贡,可上溯至西汉元狩四年(前119)乌桓降汉后,即“乌桓自为冒顿所破,众遂孤弱,常臣伏匈奴,……及武帝遣骠骑将军霍去病击破匈奴左地,因徙乌桓于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塞外,为汉侦察匈奴动静。其大人岁一朝见,于是始置护乌桓校尉,秩二千石,拥节监领之,使不得与匈奴交通”。但是,西汉时期仅见有“其大人岁一朝见”,当可证乌桓朝贡之始,且西汉王朝“始置护乌桓校尉,秩二千石,拥节监领之,使不得与匈奴交通”,对乌桓进行管理。同卷又载“及王莽篡位,欲击匈奴,兴十二部军,使东域将严尤领乌桓、丁令兵屯代郡,皆质其妻子于郡县。乌桓不便水土,惧久屯不休,数求谒去。莽不肯遣,遂自亡叛,还为抄盗,而诸郡尽杀其质,由是结怨于莽。匈奴因诱其豪帅以为吏,余者皆羁縻属之”,[7]至王莽朝时,乌桓再度臣属于匈奴。

东汉时期,乌桓仍时常寇边。至建武二十二年(46),“匈奴国乱,乌桓乘弱击破之,匈奴转北徙数千里,漠南地空,帝乃以币帛赂乌桓。”在光武帝“以币帛赂乌桓”及辽东太守祭肜对边疆的有效治理下,促成了建武二十五年(49),“辽西乌桓大人郝旦等九百二十二人率众向化,诣阙朝贡,献奴婢牛马及弓虎豹貂皮”。[8]从此开始了乌桓人对东汉一百五十余年的朝贡活动。

直到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十一月,乌桓向东汉王朝的朝贡活动,有明确纪年的共12次,其中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春正月,“乌桓大人来朝”与“是岁,乌桓大人率众内属,诣阙朝贡”[9]。这里记载的为两次,一次仅乌桓大人独自到东汉朝贡;另一次乃是“率众内属”,此即建武二十五年(49)“辽西乌桓大人郝旦等九百二十二人率众向化,诣阙朝贡,献奴婢牛马及弓虎豹貂皮”[10]与“乌丸大人郝旦等九千余人帅众诣阙,封其渠帅为侯王者八十余人,使居塞内,布列辽东属国、辽西、右北平、渔阳、广阳、上谷、代郡、雁门、太原、朔方诸郡界,招来种人,给其衣食,置校尉以领护之,遂为汉侦备,击匈奴、鲜卑”[11]。在这次到东汉诣阙朝贡的当是以辽西乌桓为主。《后汉书·祭肜传》载:“自是匈奴衰弱,边无寇警,鲜卑、乌桓并入朝贡”[12]与“光武受命,复怀纳之,缘边坏郡得以还复。乌桓、鲜卑咸胁归义,威镇西夷,其效如此”[13]。二条中均无“鲜卑、乌桓并入朝贡”及“乌桓、鲜卑咸胁归义”的确切时间。但从“时南单于称臣,乌桓、鲜卑并来入朝,帝令憙典边事,思为久长规。憙上复缘边诸郡,幽、并二州由是而定”[14]来看,则此“乌桓、鲜卑并来入朝”的建武二十七年(51)当是乌桓与鲜卑并入朝贡的时间。《后汉书·乌桓鲜卑传》记载的“及明、章、和三世,皆保塞无事。安帝永初三年夏,渔阳乌桓与右北平胡千余寇代郡、上谷。秋,雁门乌桓率众王无何允与鲜卑大人丘伦等,及南匈奴骨都侯,合七千骑寇五原,与太守战于九原高渠谷,汉兵大败,杀郡长吏。乃遣车骑将军何熙、度辽将军梁慬等击,大破之。无何乞降,鲜卑走还塞外。是后乌桓稍复亲附,拜其大人戎朱廆为亲汉都尉”[15]中未明确记有乌桓朝贡之事,从“是后乌桓稍复亲附,拜其大人戎朱廆为亲汉都尉”的记事来看,此亲附虽与朝贡有所区别,但东汉安帝“拜其大人戎朱廆为亲汉都尉”,推测乌桓大人接受“亲汉都尉”后,似应有所回应,当与朝贡活动有关。

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十一月后,乌桓停止向东汉朝贡,《魏略》记载,曹魏明帝景初元年(237)“秋,遣幽州剌史毌丘俭率众军讨辽东。右北平乌丸单于寇娄敦、辽西乌丸都督率众王护留叶,昔随袁尚奔辽西,闻俭军至,率众五千余人降。寇娄敦遣弟阿罗奖等诣阙朝贡,封其渠帅三十余为王,赐舆马缯采各有差”。[16]到曹魏明帝时期又见有乌桓遣使朝贡。

东汉境内乌桓人分布广泛,与东汉建立朝贡关系的是哪部分乌桓人,仍需具体分析。自建武二十五年(49)春正月起,乌桓大人始与东汉建立朝贡关系,但未见有此乌桓大人出自何部。从王沈《魏书》的记载来看,“建武二十五年,乌丸大人郝旦等九千余人帅众诣阙,封其渠帅为侯王者八十余人,使居塞内,布列辽东属国、辽西、右北平、渔阳、广阳、上谷、代郡、雁门、太原、朔方诸郡界,招来种人,给其衣食,置校尉以领护之,遂为汉侦备,击匈奴、鲜卑”[17]。而《后汉书·乌桓鲜卑传》中则载为,“二十五年,辽西乌桓大人郝旦等九百二十二人率众向化,诣阙朝贡,献奴婢牛马及弓虎豹貂皮。是时四夷朝贺,络驿而至,天子乃命大会劳飨,赐以珍宝。乌桓或愿留宿卫,于是封其渠帅为侯王君长者八十一人,皆居塞内,布于缘边诸郡,令招来种人,给其衣食,遂为汉侦候,助击匈奴、鲜卑”。尽管在前往东汉朝贡的人数及受封人数等具体数字有所差别,但均记有帅众诣阙朝贡者为乌桓大人郝旦,而此乌桓大人当为辽西乌桓首领。据此认为,与东汉最早建立朝贡关系的当是辽西乌桓。

乌桓与东汉的朝贡关系,可分为前、中、后三期,前期从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49)到明帝永平十六年(73),朝贡活动以辽西、辽东乌桓为主;中期从安帝永初三年(109)至桓帝延熹九年(166),朝贡活动以乞降为主;后期从灵帝中平五年(188)至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朝贡活动以三郡乌桓为主。

对东汉进行朝贡的乌桓人,前期主要来自辽西乌桓。东汉前期对边疆地区的控制不很严密,《后汉书·乌桓鲜卑传》中所保留下来的彼时司徒掾班彪上言的内容,“乌桓天性轻黠,好为寇贼,若久放纵而无总领者,必复侵掠居人,但委主降掾史,恐非所能制。臣愚以为宜复置乌桓校尉,诚有益于附集,省国家之边虑”,便明示了这一点。光武帝采取了班彪的建议,恢复西汉时期曾经设置的“乌桓校尉”,将其设于“上谷宁城”,并“开营府,并领鲜卑,赏赐质子,岁时互市焉”。

前期乌桓人朝贡有明确记载的共6次,但从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49)到明帝永平十六年(73)乌桓人向东汉的朝贡活动当不仅仅限于这6次。其中内附一次;助祭一次。乌桓部落中见到有明确部落名称的有一次,即建武二十五年“辽西乌桓大人郝旦等九百二十二人率众向化,诣阙朝贡,献奴婢牛马及弓虎豹貂皮”[18]与“乌丸大人郝旦等九千余人帅众诣阙”[19]。如前所述,此次朝贡当是以辽西乌桓为主。

从乌桓对东汉朝贡的时间看,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春正月,“乌桓大人来朝”,是首次仅乌桓大人到东汉朝见,同年便发生辽西乌桓大人郝旦等率众诣阙朝贡之事,似可认为建武二十五年春正月前来朝贡的即为此辽西乌桓大人郝旦。在先行取得与东汉的联系后,才比较容易了解双方的政治、经济状况。遗憾的是王沈所撰《魏书》已佚,其中所保存下来的“乌丸大人郝旦等九千余人帅众诣阙,封其渠帅为侯王者八十余人”与《后汉书·乌桓鲜卑传》中“辽西乌桓大人郝旦等九百二十二人率众向化,诣阙朝贡,献奴婢牛马及弓虎豹貂皮”[20]分歧甚大,前来朝贡的一行人员到底是“九千余人”还是“九百二十二人”不得而知。但乌桓人初次大规模向化,《后汉书》中的“九百二十二人”较王沈说更可信。但王沈的《魏书》中所记载的在此次朝贡之后,光武帝对乌桓人的招徕,“使居塞内,布列辽东属国、辽西、右北平、渔阳、广阳、上谷、代郡、雁门、太原、朔方诸郡界,招来种人,给其衣食,置校尉以领护之,遂为汉侦备,击匈奴、鲜卑”还是与史实相符的。至此,乌桓人由前文所述之西汉武帝时期的“因徙乌桓于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塞外”而成“布列辽东属国、辽西、右北平、渔阳、广阳、上谷、代郡、雁门、太原、朔方诸郡界”,分布范围更广。有学者认为这一范围,“大约就是从今日东北的大凌河下游,经河北省的北部、内蒙古的南部、山西的北部和中部,最西到达内蒙的鄂尔多斯草原”[21],都有乌桓人聚居而生。

乌桓与鲜卑均是骁勇善战的边疆民族,加之乌桓人与鲜卑人的居地靠近匈奴,极易受匈奴的拉拢与控制,因此,东汉对匈奴的治边施策直接关系到乌桓与鲜卑二族的稳定与否。光武帝采纳了耿国的建议,“遂立比为南单于。由是乌桓、鲜卑保塞自守,北虏远遁,中国少事”,方有建武二十七年(51),乌桓与鲜卑并入朝贡[22],也是乌桓第三次向东汉朝贡。

建武二十七年,耿国“代冯勤为大司马。又上言宜置度辽将军,左右校尉,屯五原以防逃亡。永平元年,卒官。显宗追思国言,后遂置度辽将军。”[23]永平元年耿国卒于大司马任上,此后,明帝依其议设置了“度辽将军”,“屯五原以防逃亡”。

永平元年(58),辽东太守祭肜使鲜卑大人偏何击破赤山乌桓后,出现了“肜之威声,畅于北方,西自武威,东尽玄菟及乐浪,胡夷皆来内附”的局面,则此番“内附”的“胡夷”中当包括赤山乌桓在内。永平二年(59)春正月辛未,“宗祀光武皇帝于明堂,帝及公卿、列侯始服冠冕、衣裳、玉佩、履以行事。……乌桓、貊咸来助祭,单于侍子、骨都侯亦皆陪位”。[24]乌桓与貊一同至东汉助祭光武帝。此后虽不见乌桓朝贡东汉王朝的确切时间,但从“乌桓、鲜卑追思肜无已,每朝贺京师,常过冢拜谒,仰天号泣乃去。辽东吏人为立祠,四时奉祭焉”[25]来看,至永平十六年(73)时,乌桓人“每朝贺京师,常过冢拜谒”,似可见辽东太守祭肜死后,乌桓仍有朝贺京师之举,且其行经路线中当过祭肜冢。

明帝永平十六年(73)以后,乌桓人对东汉的朝贡活动停止了三十余年,《后汉书·乌桓鲜卑传》中将这一时期认定为“及明、章、和三世,皆保塞无事”。[26]从见于记载的《后汉书·和帝纪》来看,“南单于安国从弟子逢侯率叛胡亡出塞。九月癸丑,以光禄勋邓鸿行车骑将军事,与越骑校尉冯柱、行度辽将军朱徽、使匈奴中郎将杜崇讨之。冬十一月,护乌桓校尉任尚率乌桓、鲜卑,大破逢侯。冯柱遣兵追击,复之。”[27]除永元六年(94)乌桓与鲜卑军队在护乌桓校尉任尚的率领下击破了南单于安国从弟子逢侯的叛军外,《后汉书》明帝、章帝、和帝纪中均不见有乌桓人寇边之举。

这一“保塞无事”的边疆局势维系到安帝永初三年(109)六月,“乌桓寇代郡、上谷、涿郡”[28]与九月“雁门乌桓及鲜卑叛,败五原郡兵于高渠谷”。[29]此处出现了雁门乌桓的足迹。“安帝永初三年夏,渔阳乌桓与右北平胡千余寇代郡、上谷。秋,雁门乌桓率众王无何允与鲜卑大人丘伦等,及南匈奴骨都侯,合七千骑寇五原,与太守战于九原高渠谷,汉兵大败,杀郡长吏。”[30]将以上二则史料对读可知,寇代郡、上谷之乌桓乃是渔阳乌桓,而寇五原郡乃是雁门乌桓。在车骑将军何熙与度辽将军梁慬等联合出兵下,才将其击破,“无何乞降,鲜卑走还塞外。是后乌桓稍复亲附,拜其大人戎朱廆为亲汉都尉。”[31]乌桓的“亲附”与东汉拜乌桓大人“戎朱廆为亲汉都尉”之事,再度开启了乌桓对东汉的朝贡活动。此中期是指安帝永初三年(109)至桓帝延熹九年(166),这一阶段的朝贡活动以乞降为主。

中期的朝贡活动共3次,一次为公元109年的雁门乌桓乞降,“是后乌桓稍复亲附,拜其大人戎朱廆为亲汉都尉”。其后,有乌桓随乌桓校尉耿晔征讨鲜卑,促使鲜卑数万人“诣辽东降”。[32]冲帝与桓帝期间,乌桓与南匈奴一并寇边,建康元年(144)“夏四月,使匈奴中郎将马寔击南匈奴左部,破之,于是胡羌、乌桓悉诣寔降。”[33]延熹九年(166)“冬十二月,洛城傍竹柏枯伤。光禄勋汝南宣酆为司空。南匈奴、乌桓率众诣张奂降”。[34]建康元年(144)与延熹九年(166)乌桓人的乞降,成为中期乌桓人向东汉朝贡的主要内容,尽管乞降与朝贡不能等同视之,但从此二次中“诣寔降”与“诣张奂降”来看,姑且将乌桓人向东汉边吏的拜谒乞降视为朝贡活动的一种形式。

后期从灵帝中平五年(188)至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此阶段有明确时间记载的朝贡活动有三次,朝贡活动以三郡乌桓为主。金毓黻先生认为,“灵帝时遂有三郡乌桓元帅之号”[35],此三郡乌桓之“三郡”到底指哪三郡,马长寿先生认为:“诸乌桓之中,人口比较集中而帐落有数目可稽的,为下述之四郡乌桓:1.上谷乌桓九千多落;2.辽西乌桓五千多落;3.辽东乌桓一千多落;4.右北平乌桓八百多落。此所谓‘落’,不是邑落,乃指由若干个帐户所组成的帐落群而言。依前文推算每落约有二十余口,则此一万六千落之乌桓人口当为三十多万。上述四郡乌桓再加上渔阳乌桓便是所谓‘幽州乌桓’。”[36]随后又将其所界定的“幽州乌桓”中的辽东、辽西、右北平三郡的乌桓专称为“三郡乌桓”。[37]从《后汉书·乌桓鲜卑传》中所载“灵帝(168—189)初,乌桓大人上谷有难楼者,众九千余落,辽西有丘力居者,众五千余落,皆自称王;又辽东苏仆延,众千余落,自称峭王;右北平乌延,众八百余落,自称汗鲁王,并勇健而多计策。中平四年,前中山太守张纯叛,入丘力居众中,自号弥天安定王,遂为诸郡乌桓元帅,寇掠青、徐、幽、冀四州”[38]来看,灵帝中平四年(187),张纯叛东汉入辽西乌桓丘力居中后,自号为“弥天安定王”,随后第一次完成了对三郡乌桓的统一。《后汉书·刘虞传》中“虞初举孝廉,稍迁幽州刺史,民夷感其德化,自鲜卑、乌桓、夫余、秽貊之辈,皆随时朝贡,无敢扰边者,百姓歌悦之。公事去官。中平初,黄巾作乱,攻破冀州诸郡,拜虞甘陵相,绥抚荒余,以蔬俭率下。迁宗正”[39],虽然没有“鲜卑、乌桓、夫余、秽貊之辈,皆随时朝贡”的确切时间,但从中平五年(188),“以刘虞为幽州牧,虞购募斩纯首,北州乃定”的记载中可以得知,公元188年刘虞为幽州牧后,对乌桓采取了怀柔政策,使三郡乌桓得以朝贡东汉。

东汉献帝初平年间,辽西乌桓大人丘力居死后,丘力居之子楼班年少,其从子蹋顿代楼班立为该部大人,总摄三郡乌桓,实现了东汉末期三郡乌桓的第二次统一。至“建安初,冀州牧袁绍与前将军公孙瓒相持不决,蹋顿遣使诣绍求和亲,遂遣兵助击瓒,破之”[40]。蹋顿率三郡乌桓归附袁绍,“绍矫制赐蹋顿、难楼、苏仆延、乌延等,皆以单于印绶。后难楼、苏仆延率其部众奉楼班为单于,蹋顿为王,然蹋顿犹秉计策。广阳人阎柔,少没乌桓、鲜卑中,为其种人所归信,柔乃因鲜卑众,杀乌桓校尉邢举而代之。袁绍因宠慰柔,以安北边。及绍子尚败,奔蹋顿。时幽、冀吏人奔乌桓者十万余户,尚欲凭其兵力,复图中国”[41],三郡乌桓与袁氏势力勾结,阻碍了曹操向东北的发展。

此时“乌桓、鲜卑并各遣属通好”,因东汉末期群雄割据,而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田畴后来又助曹操远征附袁氏之三郡乌桓,故将此初平四年(193)乌桓与田畴通好[42],也算做乌桓人对东汉的一次朝贡活动。

建安五年(200),官渡之战后,袁绍大败,“阎柔率鲜卑、乌桓归附,操即以柔为校尉,建安十二年,曹操自征乌桓,大破蹋顿于柳城,斩之,首虏二十余万人。袁尚与楼班、乌延等皆走辽东,辽东太守公孙康并斩送之。其余众万余落,悉徙居中国云”[43]。建安十二年(207),曹操大破三郡乌桓,《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条载,十一月,“曹操至易水,乌桓单于代郡普富卢、上郡那楼皆来贺。”[44]代郡乌桓单于普富卢与上郡乌桓单于那楼均来朝贺。此后,乌桓臣属于曹魏。

二 乌桓对东汉王朝朝贡的目的与特点

乌桓与东汉建立朝贡关系后,对朝贡一方的乌桓人来讲,一是追求经济利益,一是为了寻求政治利益。1至3世纪时期,乌桓人骁勇善战,一直是东汉边疆危急的隐患。“光武初,乌桓与匈奴连兵为寇,代郡以东尤被其害。居止近塞,朝发穹庐,暮至城郭,五郡民庶,家受其辜,至于郡县损坏,百姓流亡。其在上谷塞外白山者,最为强富。建武二十一年,遣伏波将军马援将三千骑出五阮关掩击之。关在代郡。乌桓逆知,悉相率逃走,追斩百级而还。乌桓复尾击援后,援遂晨夜奔归,比入塞,马死者千余匹。二十二年,匈奴国乱,乌桓乘弱击破之,匈奴转北徙数千里,漠南地空,帝乃以币帛赂乌桓。”[45]乌桓与匈奴的联盟是松散的,匈奴强大时,乌桓便依附于他,并与匈奴连兵寇掠代郡及周边诸郡,匈奴发生内乱时,乌桓又趁机攻打匈奴。也正是基于匈奴、乌桓、鲜卑三方势力的互相牵制,在乌桓击破匈奴后,光武帝于建武二十二年(46)“乃以币帛赂乌桓”,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乌桓走上了归附东汉的道路。

史书对乌桓向东汉所进贡物与东汉对乌桓的赏赐记载的都比较少,仅“岁时互市”一语可见乌桓确曾与东汉进行贸易交往。乌桓人向东汉朝贡特征最明显的当属建武二十五年(49),“辽西乌桓大人郝旦等九百二十二人率众向化,诣阙朝贡,献奴婢牛马及弓虎豹貂皮。是时四夷朝贺,络驿而至,天子乃命大会劳飨,赐以珍宝”。[46]辽西乌桓此次朝贡的贡品为“奴婢、牛、马及弓、虎、豹、貂皮”,奴隶连同乌桓土物特产一并献于光武帝,获得了丰厚的赏赐,“乌桓或愿留宿卫,于是封其渠帅为侯王君长者八十一人”。[47]

王沈《魏书》曰:“至永平中(58—75),渔阳乌丸大人钦志贲帅种人叛,鲜卑还为寇害,辽东太守祭肜募杀志贲,遂破其众。”[48]与《后汉书·祭肜传》云:“初,赤山乌桓数犯上谷,为边害,诏书设购赏,功责州郡,不能禁。肜乃率励偏何,遣往讨之。永平元年,偏何击破赤山,斩其魁帅,持首诣肜,塞外震慑。”[49]指的当是同一件事,渔阳乌丸即赤山乌桓。为平定赤山乌桓犯边,明帝曾下诏书“设购赏”,而无法确切了解其悬赏情况。

东汉末年的割据混战,也使袁绍为答谢三郡乌桓助其灭公孙瓒,而以汉献帝的名义对三郡乌桓大人进行封赏。《三国志·乌丸鲜卑东夷传》注引王粲《英雄记》中完整保留了袁绍承制对三郡乌桓的赏赐情况,及其对三郡乌桓的感激之情:

《英雄记》曰:“绍遣使即拜乌丸三王为单于,皆安车、华盖、羽覆、黄屋、左纛。版文曰:‘使持节大将军督幽、青、并领冀州牧阮乡侯绍,承制诏辽东属国率众王颁下、乌丸辽西率众王蹋顿、右北平率众王汗卢:维乃祖慕义迁善,款塞内附,北捍狁,东拒貊,世守北陲,为百姓保障,虽时侵犯王略,命将徂征厥罪,率不旋时,悔愆变改,方之外夷,最又聪慧者也。始有千夫长、百夫长以相统领,用能悉乃心,克有勋力于国家,稍受王侯之命。自我王室多故,公孙瓒作难,残夷厥土之君,以侮天慢主,是以四方之内,并执干戈以卫社稷。三王奋气裔士,忿奸忧国,控弦与汉兵为表里,诚甚忠孝,朝所嘉焉。然而虎兕长蛇,相随塞路,王官爵命,否而无闻。夫有勋不赏,俾勤者怠。今遗行谒者杨林,赍单于玺绶车服,以对尔劳。其各绥静部落,教以谨慎,无使作凶作慝。世复尔犯位,长为百蛮长。厥有咎有不臧者,泯于尔禄,而丧于乃庸,可不勉乎!乌桓单于都护部众,左右单于受其节度,他如故事。’”

乌桓与东汉的朝贡关系建立后,彼此之间便建立起了政治关系。从东汉的角度来说,一方面是恢复了西汉对乌桓的管辖。另一方面,在对东汉时叛时附的匈奴与鲜卑中间的乌桓,可对二族有一定的牵制作用。

在东汉王朝看来,接受乌桓人的朝贡主要是为了维系边疆稳定。仅以和帝永元六年(94),“南单于安国从弟子逢侯率叛胡亡出塞。九月癸丑,以光禄勋邓鸿行车骑将军事,与越骑校尉冯柱、行度辽将军朱徽、使匈奴中郎将杜崇讨之。冬十一月,护乌桓校尉任尚率乌桓、鲜卑,大破逢侯”[50]为例,在此之后,乌桓曾多次随东汉边吏出征,以击匈奴、鲜卑等的反叛与寇边。

乌桓朝贡于东汉,也得到了东汉的册封。建武二十五年(49)“辽西乌桓大人郝旦等九百二十二人率众向化,诣阙朝贡,……于是封其渠帅为侯王君长者八十一人”。[51]这是东汉对乌桓进行册封人数最多的一次,其后不见如此大规模的册封活动。

《魏略》记载了景初元年(237)秋,曹魏明帝“遣幽州剌史毌丘俭率众军讨辽东。右北平乌丸单于寇娄敦、辽西乌丸都督率众王护留叶,昔随袁尚奔辽西,闻俭军至,率众五千余人降。寇娄敦遣弟阿罗奖等诣阙朝贡,封其渠帅三十余为王,赐舆马缯采各有差”。[52]三郡乌桓在三国时期仍然向曹魏朝贡。《资治通鉴》晋成帝咸康五年(339)条中,“代人谓他国之民来附者皆为乌桓,什翼犍分之为二部,各置大人以监之。弟孤监其北,子寔君监其南”。拓跋鲜卑将归附者统称为“乌桓”,当不仅仅限于乌桓民族。至升平四年(360)“冬十月,乌桓独孤部、鲜卑没奕干各帅众数万降秦,秦王坚处之塞南”。[53]此时的乌桓军事实力已大为削减,在代北与拓跋鲜卑共生。

综上所述,乌桓与东汉的朝贡关系,始于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49),止于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前期朝贡活动以辽西、辽东乌桓为主;中期朝贡活动以乞降为主;后期朝贡活动以三郡乌桓为主。乌桓对东汉朝贡之始,是出于寻求经济利益,其次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乌桓对东汉朝贡活动受到东汉、匈奴、鲜卑三者相互关系的制约,表现出边疆民族势力消长过程中朝贡活动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