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序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社会认识与社会形态研究丛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了。
自笔者于1986年起在国内哲学界倡导并实际开展社会认识论研究以来,我们关于社会认识论的思考与研究已经走过了20多年的学术历程。总体上看,我们这个学术团队对于社会认识论的研究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的研究以《社会认识论导论》的出版为标志,主要围绕论题确立、学科界说、体系构建、特点探析来展开,这一阶段的研究为社会认识论研究扫清了外围,奠定了基础;第二阶段研究的主要成果是《社会认识方法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主要任务是将研究由理论层面向方法论层面延展,突出社会认识方法论,使社会认识论的理论成果转化为可供实践和操作借鉴的方法论和方法论原则;第三阶段的研究将人文社会科学哲学作为主攻方向,因为人文社会科学是在理论层面上展开社会认识活动的专门化和典型化形式,社会认识论要在帮助人们更加科学地认识社会和自我方面发挥作用,就必须关注人文社会科学,这一阶段的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人文社会科学哲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这部著作中。第四个阶段是在实践哲学的基点上进一步开展社会形态和认识问题的研究。
立足于一个新的学术和时代高度来看社会认识论的发展,这些年来经历了不断的拓展和深化历程。首先,研究视野不断拓展,由比较狭义的社会认识活动进入到对于社会认识与社会形态及其互动关系问题的广泛关注;其次,研究思路不断更新,由比较单一的认识论研究到与本体论、价值论、评价论、实践论、决策论等研究思路的综合应用;再次,研究方法不断丰富,大量借用哲学和现代科学方法论,并努力综合地运用和解答问题;最后,问题意识更加鲜明,越来越清晰地指向当代人类和中国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并且力求作出有理论深度和对策论意义上的解读。
社会认识论的研究得以持续发展,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博士和硕士生们不断地加盟。笔者自1989年开始招收硕士生,1994年开始招收博士生,先后有二十多位博士生和三十余位硕士生参加到了社会认识论的研究队伍,形成了一个非常和谐协调的社会认识论研究共同体。研究生们不仅积极参加到社会认识论的课题研究中,也以社会认识论作为学位论文的主攻方向,提出和研究了一系列新问题,推动了社会认识论的研究。不完全统计,先后撰写的比较直接相关的硕士学位论文题目有:《社会认识的评价机制》(乔志勇),《社会认识的预见机制》(何小玲),《社会认识的观测机制》(种海峰),《社会认识的进化机制》(李勇),《社会认识的客观性》(张建华),《简论社会时间》(李学明),《简论社会空间》(王晓华),《简论社会和谐》(田伟宏),《简论社会心态》(胡红生),《简论社会预警》(潘斌),《简论民族精神》(吴兰丽)等。
与此同时,一批博士研究生参与到社会认识论研究,撰写了一批博士学位论文,其中不少论文已经结集出版。例如郑文先的《社会理解论》、刘远传的《社会本体论》、叶泽雄的《社会理想论》、张理海的《社会评价论》和李勇的《社会认识进化论》等已经由武汉大学出版社收入我所主编的“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哲学研究丛书”出版;吴畏的《实践合理性》、张明仓的《实践意志论》和邹诗鹏的博士后出站报告《实践生存论》由广西人民出版社纳入我所主编的“实践哲学丛书”出版;夏建国的《实践规范论》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孙德忠的《社会记忆论》和董慧的《社会活力论》分别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林世选的《国民素质论》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等等。
本丛书意在进一步推出社会形态与社会认识方面的研究成果,希望它能够成为一个开放的系列,将相关的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和研究成果持续纳入其中。首批出版由七部专著组成。其中,《社会认识论导论》是我的博士学位论文,于1990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纳入胡绳主编的“中国社会科学博士论文文库”出版,迄今已经整整20年了,市面上早已无法购得。蒙出版社领导厚爱,《社会认识论导论》此次得以修订再版。其余六部著作都是近年来我所指导的博士在各自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订完善后首次出版的,有杨国斌博士的《社会阶层论》,胡红生博士的《社会心态论》,潘斌博士的《社会风险论》,谷声然博士的《社会信仰论》,王能东博士的《技术生存论》,谢俊博士的《虚拟自我论》等。它们在社会认识与社会形态领域分别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探讨。我们衷心希望本丛书的出版有助于社会认识论研究的深化和发展,当然也衷心欢迎和希望来自各方面的批评指教。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领导和各位编审关心学术建设,积极参加本丛书的策划与编审。赵剑英总编从一开始就介入了本丛书的策划并提出了宝贵意见和建议,为本丛书增色添彩。张林主任积极参与本丛书的设计与审校,对本丛书的最终出版付出了大量辛勤的劳动。我们对他们的学术气魄和远见卓识表示由衷的敬意和谢忱。
欧阳康
2009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