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信心比什么都重要
面对人生的残疾危机,无论是残疾人还是残疾人的家长,都应当坚定地说:信心比什么都重要。
第一节 信心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
信心表征着人们对自己和他人的能力及发展前景的肯定,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更是一种促进成功的催化剂,它使人自强,催人奋进。人只有有信心,才能不断肯定和发展自身的能力,成为乐者、智者和勇者,最终到达光辉的彼岸。
信心是一种人生态度。有信心的人是乐者,他们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生活,感恩生命,不管遇到多少困难与挫折,都能微笑着正确面对,始终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感到生活充实,生命快乐,人生幸福。
信心是一种能力。有信心的人是智者,聪明机智,遇事办法多。拥有自信心的人更容易相信自己的能力,常会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创造更多的业绩,使自己成为更有能力的人,并逐步成为各界的骨干、精英乃至领袖。
信心还是一种勇气。有信心的人是勇者,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可以抓住哪怕万分之一的机会,在不断战胜困难中享受成功的愉悦。一个真正拥有信心的人,不会让自己的人生随波逐流,他会扼住命运的喉咙,成为生命的主人。
第二节 家长自己要有信心
残疾孩子是一个最容易失去信心的群体,因为他们遇到的困难太多太多;残疾孩子的家长也是一个很容易失去信心的群体,因为他们要把残疾孩子培养成人太难太难。但是,家长要让孩子有信心,家长自己首先要有坚定的信心。
有人曾经问过我的父亲:“您对孩子残疾犯过愁吗?”父亲平静地回答:“愁没有任何用处,老天不会因为你的犯愁,就让孩子的病好了,关键是怎样把事情做好,让孩子向好的方面发展。”
我也曾经问过我的父亲:“爸爸,您对我的残疾犯过愁吗?”父亲同样平静地回答:“儿子,我经常忘记你的残疾,甚至我有时不相信你有残疾。我同你在一起很快乐很幸福,我始终相信你会一天比一天变得更好。”
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指出:“受到父母无限宠爱的人,一辈子都保持着征服者的感情,也就是保持着对成功的信心,在现实中也经常取得成功。”当然,这里的“无限宠爱”不是盲目的溺爱,而是对孩子正确的关爱、引领和教导。我很幸运,因为我的父母对我是有信心的,因而我从小就自信,极少自卑,这也成了我人生之路上的精神财富。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家长对自己的残疾孩子都有信心,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对自己的残疾孩子很没有信心,这对孩子的康复与成长是十分不利的。
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农工民主党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和搜狐网等多家媒体在上海明珠医院举行了“海豚计划——全国百万贫困脑瘫儿童救助”启动仪式,我受聘为“中国脑瘫救助海豚计划爱心大使”,在仪式上介绍了自己的成长历程。基金会的林胜利主任告诉我,之所以请我作这个事迹报告,是因为基金会要和上海明珠医院合作,准备给第一批16名脑瘫儿童做手术,可是家长和孩子对病情的康复和未来的发展都没有信心,让我来现身说法,以增强家长和孩子的信心。
我很高兴,因为我的发言达到了这个效果。当我到病房赠送我的《九童作文》和《仰望星空》两本书时,家长和孩子都表示要主动配合治疗,出院后积极锻炼,争取早日康复。
2014年6月,我赴山东省滨州市无棣爱心医院看望了八十多位脑瘫儿童,医院的高祥治院长告诉我,家长对孩子的康复治疗信心不足,希望我能好好鼓励他们。我诚恳地给家长和脑瘫患儿讲述了自己的成长故事,鼓励他们一定要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把孩子培养成人。家长们惊诧地望着我,许多人不住感叹:“原来这样的孩子也能成为博士啊!”我说:“只要您不放弃,时刻充满信心,您的孩子也一定会一天比一天好起来!”
第三节 如何培养孩子的信心
自信与自卑是一对反义词,此消彼长。自信是需要逐步培养的,在自信增长的同时,自卑心理也会得到逐步克服。培养残疾孩子的信心,与健全孩子有一致性,也有其独特性。
归纳起来,大致可以采取以下九种方法:
方法一:帮助孩子制订一个科学合理的自强计划。制订科学的自强计划,有助于推动残疾孩子在具体可为的实践中不断增强信心。家长帮助制定的目标一定要具体、符合实际、可衡量、易实现,让孩子从实现目标中体味成功的快乐。家长要帮助、督促孩子计划的实施,让孩子时时体验自己的自强,天天看到自己的进步,慢慢树立自己的信心。
方法二:关注孩子的优点。家长要做好三件事:
一是与孩子一起在纸上列出孩子的若干个优点,不论是哪方面的,比如细心、说话好听、眼睛好看、记忆力强等,多多益善。
二是引导孩子发展这些优点。在从事各种活动时,想着怎样发展这些优点,这样有助于孩子提升从事这些活动的自信,让孩子不断向自己的内心灌输正能量,输送强心剂,这叫作“自信的蔓延效应”。这一效应对提升孩子自信效果很好。
三是经常夸赞孩子的优点。家长千万不要吝啬对孩子的称赞,应经常对他说“你真棒”,让孩子经常有一种“被承认感”。残疾孩子最需要的就是家庭和社会的承认。可能您会发现这样一个规律,相比于健全孩子,残疾孩子往往更愿意或隐或显地诉说自己的成功。我见过很多残疾孩子,他们时常把自己的奖状、证书拿给我看,甚至把受到的一次表扬说给我听。我本人其实也愿意与我的亲友分享我的成功。不是因为炫耀,而是因为残疾孩子取得一点进步都非常非常不容易,他们亟须他人和社会的承认,并在这种承认中找到自身对于社会的“存在感”和“价值感”。如果家长能够及时表扬和肯定自己的孩子,孩子就会看到自己的长处,肯定自己的进步,认为自己真的很棒,从而不断增强自身的信心;反之,如果经常受到否定、轻视、怀疑,经常听到“你真笨、你不行、你不会、你还是算了吧”的评价,孩子也会否定自己,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从而产生自卑感。
美国一个小学曾做过这样的试验:老师先入为主地认为18名学生具有“最佳发展前途”(虽然孩子是随机挑选的),并常给这些孩子正面评价,结果真的激发了他们的自信,这18名学生表现得越来越出色。所以,如果希望孩子有自信,您就要坚信孩子是有能力的,并且也让孩子坚信自己是有能力的,那么孩子就会越来越努力,然后真的变得越来越有能力。
方法三:发掘孩子的潜力。人的信心总是要以足够的实力作为物质基础的。增强残疾孩子的实力在于对其潜能的挖掘和培养,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势并加以培养。对于残疾孩子来说,腿残了却能唱好听的歌,耳聋了却能画好看的画等。事实上,我们每个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我们的一生如果能做好一件事,或者是保持好一个特长就很不容易了。残疾孩子的能量看似缺乏,实际上只是被外表的残疾“藏”了起来,家长就是要帮助孩子找出这些潜藏的能力,善于挖掘孩子的优势,使其获取成就感,增加愉悦的情绪体验,逐渐树立自信心。国际激励大师约翰·库缇斯天生严重残疾,没有腿,身患癌症,受尽歧视和折磨,但他却取得了板球、橄榄球教练证书,能开车,能游泳、潜水,能溜滑板,能打乒乓球和网球。他的故事感动了许多人,激励了许多人,也改变了许多人。
方法四:多听取孩子的意见和建议。家长的认真倾听对孩子产生自信心至关重要。家长一定要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思想火花,尊重孩子的自尊心。孩子的灵性就像早晨小草上的露珠,既晶莹剔透,又摇摇欲坠,家长一定要学会保护,做那个善于“收集露珠的人”。任何有关孩子的事,不管是生活上的还是学习上的,都要尽可能倾听孩子的意见,孩子说的有道理要进行适当的点拨;即使您认为是不正确的,也要尊重孩子的想法,给出诚恳的建议,千万不要粗暴地予以否定。事实证明,家长越喜欢倾听孩子的意见和建议,孩子就越喜欢同家长交流,说话也会越来越自信;反之,如果家长经常粗暴地否定孩子的意见和建议,孩子就会变得郁郁寡欢,变得越来越自卑。这说明,孩子的信心会在尊重中成长,也会在否定中枯萎。
方法五:鼓励孩子敢于展示自己的风采。残疾孩子由于各种缺憾,往往见人躲着走,不敢与人说话,这实际上是极不自信的表现。我的父母从小就培养我讲故事的能力。小学时,同学们经常围着我请我讲故事,《刘家五兄弟》《打虎英雄》等故事,我给同学们讲了几十遍,在学校故事比赛中获得了“十佳故事大王”称号。多年后,我之所以敢于在大学课堂上积极发言,敢于面对各类媒体从容应答,敢于给上千人作事迹报告,应该说得益于平时的锻炼。残疾孩子大多比较胆小,家长要经常引导孩子练习正视别人,与人交谈要用有力的目光注视对方,并且保持笑容,因为当笑对他人时,孩子自己也会收获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当孩子有了一定的自信心后,家长还要经常引导孩子练习当众发言,培养当众探讨和辩论的能力。亲身经历告诉我,残疾孩子也可以展示自己的风采,更可以在展示风采中树立自信心。
方法六:让孩子多参与力所能及的活动。在家庭生活中,每次出门,不管是拜访亲友还是外出旅游,千万不要撇下残疾孩子,而是要让残疾孩子走在前头,给全家带路。家长可以有意识地与孩子争论一些问题,自己站在错误的立场上,让孩子在争论中取胜,然后及时予以表扬鼓励。千万不能总让孩子输,更不能在日常生活中以老压小,使孩子难堪;当然也不能总让孩子赢,注意避免孩子产生骄傲自满情绪,使自信变为自负。要引导孩子辩证地看待输赢问题,使孩子的自信具有更为坚实的思想基础。在社会生活中,不论是开会、听课、看演出,除非是对号入座,否则一律挑最前面的位置坐(当然要遵守公德),培养孩子敢于走向社会舞台的勇气。
家长千万不要因为孩子有残疾,就不让孩子与小朋友们一起活动。家长一定要积极给孩子创造各种条件,帮助孩子融入同辈群体。例如,可以在合适的时机邀请孩子的同学、朋友来家里玩儿,充实孩子的课余生活。家长一定要对自己的孩子充满信心,千万不要让孩子回避父母的同事、同学和朋友,而是要主动向别人展示自己的孩子,让孩子融入各类活动之中。活动的过程,既是与人交往的过程,也是培养自信心的过程。这里强调“力所能及”,就是参加活动一定不能盲目,要根据孩子的身体状况有所选择。比如,孩子腿不好,可以让他参加唱歌、朗诵等,而不能盲目要求其参加运动会、马拉松等活动。通过参与活动给孩子创造融入健全人的机会,提高孩子的“融入能力”,这对于孩子信心的培养和今后的生活十分重要。
方法七:教会孩子怎样应对别人的歧视。对于残疾孩子来说,受到别人的歧视是常有的事,怎样应对也是一种能力。家长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教育孩子:
一是当别人看不起你时,你要用自强赢得尊重。你之所以被人看不起,是因为你不够强大——没有人歧视强大。你要努力把能做到的事情做到最好,让别人看到你的优秀。
二是当受到别人冷落时,要善于激发他人的爱心和善心。随着社会的文明进步,残疾人这个弱势群体越来越受到尊重,要坚信绝大多数人是有爱心和善心的,所以当受到别人冷落时,一定不要抱怨和冲动,而是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把人们的爱心和善心激发出来。
三是当受到别人嘲笑时,一定要勇于挺起胸膛。孩子走路不好,会有人在后面跟着学;孩子说话不好,会有人在旁边模仿或讥笑等。这时应告诫孩子千万不要自惭形秽,而是要正视对方,大步走路,大声说话。这里最用得着那句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方法八:引导孩子科学上网、看电视。网络和电视是信息时代的两大窗口,是残疾人认识世界和参与社会的重要平台。他们在分享社会科技进步成果的同时,可以在这里找到更多的自信。
网络这个虚拟世界,是对现实世界的拓展和延伸,它比现实世界更丰富更精彩。在虚拟世界中,平等化和符号化是鲜明的特征。平等化是指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主角,都能与他人平等沟通交流,不存在因等级、残健产生的不平等状况;符号化是指每个人在网络世界中都有一个代号,这个代号就是你,你就是这个代号,不存在残疾或健全、贫穷或富有之分。网络可以“消除”残疾,也能让残疾孩子忘却残疾,许多残疾人在现实中做不到的事,在网络上可以做到。他们可以通过游戏成为球星,可以通过网上开店成为富翁,可以通过网上写作成为作家,可以通过网上发帖使自己的困难得到解决……网络是一把“双刃剑”,虚拟世界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家长一定要对孩子上网进行有效引导和监督,激励孩子关注健康向上的网站,自觉抵制黄赌毒等有害网站,特别是要引导孩子学会辨识具有政治蛊惑性和社会欺骗性的舆论信息,在上网中培育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对网络世界的探寻中树立认识社会和参与社会的信心,获得报效社会的力量。
在看电视方面,家长要让孩子多看一些正能量的节目。看电视是需要选择的,好的节目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而有的节目则有可能对孩子产生负面作用。对于一些大品牌的节目,家长最好和孩子一起收看,比如中央电视台的《开讲啦》《星光大道》和“感动中国”颁奖仪式等,都是很好的节目,能对孩子产生良好的真、善、美教育。
家长既要支持孩子在网络、电视中完成自我超越和自我实现,也应正确地加以引导,避免孩子沉迷网络和电视,出现网瘾、电视瘾现象,更要注意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虚拟和现实的区别。虚拟世界实现了残疾孩子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理想,因此从中获取的自信也带有一定的虚拟性,而在转入现实后又会因实际生活的重压而盲目自卑。家长应教育孩子不仅能走进虚拟世界,而且能走出虚拟世界,在认识虚拟和现实区别的基础上,把从虚拟世界中收获的信心移植到现实中来,在现实的生活实践中收获美好未来。
方法九:鼓励、鼓励、再鼓励。这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培养孩子自信心的根本。没有鼓励孩子就不能健康成长,每一个孩子都需要不断鼓励,就好像植物需要阳光雨露一样。但是,尽管大多数家长都明白这个道理,可真正能做到、能做好的却不是很多。
一要适时鼓励。抓住孩子成长的节点与时机,及时进行鼓励。如果你想培养自信的孩子,最好留意你用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多做肯定性评价,比如,“我相信你一定能做到”“这件事我对你有信心”。
二要适度鼓励。古训曰:“过犹不及。”(《论语·先进》)[1]对孩子鼓励要有分寸,不要过分地赞扬孩子,以免孩子产生骄傲情绪。
三要适情鼓励。对孩子赞美要具体一些,说出细节,比如,“你今天很有礼貌”“你今天在演出中表情很好”等。鼓励是对孩子成功的肯定,一个经常享受成功的孩子,必定是一个信心十足的孩子。
“信心”是希望之“桥”,这是一条把孩子引向成功的桥。所以,建议家长朋友要千方百计地树立自己和孩子的信心,因为信心比什么都重要。在此引用一首诗,与各位家长分享:批评中长大的孩子,责难他人/敌意中长大的孩子,喜欢吵架/恐惧中长大的孩子,常常忧虑/嘲笑中长大的孩子,个性羞怯/猜忌中长大的孩子,容易妒忌/羞耻中长大的孩子,自觉有罪/鼓励中长大的孩子,深具自信/宽容中长大的孩子,能够忍耐/称赞中长大的孩子,懂得感恩/认可中长大的孩子,喜欢自己/分享中长大的孩子,慷慨大方/诚信中长大的孩子,理解真理/公正中长大的孩子,极富正义/尊重中长大的孩子,懂得尊敬/信赖中长大的孩子,不但信任他人也信任自己/友善中长大的孩子,不但爱他人也爱自己。
亲爱的家长朋友,您给孩子信心了吗?
[1] 孔子:《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