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如何研究行政学实证主义方法论?
一 研究思路
本书所致力于探讨的是实证主义方法论在行政学研究中的演进历程、应用范式与突破路径。本书将结合行政学学科典范的变迁,考察实证主义方法论在行政学研究中的生成渊源、发展脉络与学术观念,探寻其为何能够成为行政学研究主流方法论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对行政学研究中的实证主义方法论做出客观、公允的评价,分析其在行政学研究中的贡献及可取之处,同时指摘其对行政学学术研究和学科发展的桎梏,并尝试构建相应的突破路径。
本书首先对作为一个哲学范畴的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学术背景、演进路径和学术观念进行历时性的梳理,考察其对社会科学研究的影响;其次,考察实证主义方法论在行政学研究中从确立到流行的全景,并对其式微的原因进行剖析;再次,针对实证主义方法论对行政学学术研究和学科发展的束缚与桎梏,对其予以批判并详细地指摘其不足;最后,在批判的基础上,构建实证主义行政学的突破路径。
图1-1较为直观地展示了本书的思路。
图1-1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作为一项基础理论研究,本书主要运用了以下三种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对于文献研究法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的梳理和检视,探寻将研究进一步深化和拓展的可能;二是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通过对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哲学研究、行政学典范变迁和方法反思这两大类文献的梳理和归类,探寻两者之间的衔接点,以彰显研究的学科特征。
2.历史研究法。对于历史研究法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对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发展脉络及其在行政学研究中的演进历程进行回溯,探寻实证主义方法论在行政学学科发展不同历史时期的应用,并结合具体的历史背景,对其做出客观的评价。
3.比较研究法。对于比较研究法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倡导者和反对者之间的学术观点进行比较分析,探寻其对立的焦点所在;二是比较实证主义方法论在行政学学科发展不同阶段发生的变化,分析这些变化产生的原因;三是将实证主义方法论与其他类型的方法论进行比较,考察它们学术观念的异同及其对于行政学研究产生的不同影响,分析诸如诠释主义和批判主义方法论为什么未能从根本上动摇实证主义方法论统治地位的原因所在。
三 研究架构
结合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可将本书的基本架构做如下设计。
第一章是导论部分,主要介绍研究的问题、背景、意义、文献梳理和分析思路等内容。
第二章主要是对一些基础性问题的界定,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梳理实证主义方法论学术背景和演进路径,包括前实证主义、传统实证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三个阶段;二是扼要阐释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基本学术观念;三是分析实证主义方法论对社会科学研究产生的影响,及其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具体应用范式。
第三章主要考察实证主义成为行政学研究主流方法论的过程。本章将结合行政学学科发展脉络,描述在前行政学时期、正统行政学时期以及行政科学时期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成型、辉煌和鼎盛乃至最终成为行政学研究主流方法论的全景。分析在这一过程中实证主义方法论产生的变化,重点在于剖析为什么它可以成为行政学研究的主流方法论。
第四章主要分析实证主义行政学的式微。本章将以持续了半个世纪的“西沃之争”为引擎,梳理20世纪60年代之后的行政学新流派对行政科学的批判,分析实证主义行政学面临的挑战。同时,扼要介绍诠释主义和批判主义两种非实证主义方法论,分析它们的勃兴对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冲击以及替代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可能性。
第五章是对行政学研究中的实证主义方法论的评析。本章在前述内容的基础上,对行政学的实证主义方法论做出客观、辩证的评价。一方面,肯定其在行政学建制化和专业化过程中的贡献;另一方面,从事实与价值的“剪不断”、因果关系的“不可解释”、行政原则的“非一般性”以及行政科学与行政哲学的“相辅相成”等维度,对其“过犹不及”的一面提出批判。
结语部分以“行政学实证主义方法论的魔惑及其对中国行政学方法论的启示”为议题,对整个研究做出总结和提炼。着重剖析实证主义始终占据行政学研究方法论主流地位的原因,指出实证主义方法论为什么是一种“魔惑”。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对于中国行政学研究方法论的启示,尝试提出中国行政学研究突破方法论“规范性困境”的路径。
四 可能的创新
本书可能会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所创新。
首先,选题的创新。方法论和研究方法既是行政学研究领域的重点问题,也是难点问题。当前,关于行政学研究方法的专门性研究成果尚不多见,更鲜有关于行政学方法论的研究成果。本书以行政学研究中的实证主义方法论为议题,对其生成渊源、发展脉络和理论要旨等基础性问题进行深入系统地分析,特别是对其为何可以成为行政学研究主流方法论的原因做出深刻的剖析。同时,对其做出客观公允的评价,并尝试构建突破路径。从这个意义上讲,本书实现了选题的创新。
其次,视角的创新。方法论在本质上属于哲学研究的范畴。因此,对行政学方法论的研究,不仅需要行政学学科视域的考量,哲学视域的反思和批判更是极为必要的。本书从开篇便奠定了哲学反思的基调,并将之贯穿于整个研究的谋篇布局之中。学科视角的交叉与融合,是本书的一个特色。
最后,本书尝试提出一些新的观点。例如,因果关系的“不可解释性”、对价值中立的重新解读、强调对行政现象的“理解”以及对行政科学与行政哲学关系的界定等内容。通过提炼这些观点,本书希望能够对促进行政学研究领域的知识增长做出贡献。
[1].Dwight Waldo.“Public Administration”.The Journal of Politics,Vol.30,No.2,1968,pp.443-479.
[2].何艳玲:《我国行政学研究反思工作述评(1996—2008)》,《公共行政评论》2009年第5期,第160页。
[4].颜昌武、牛美丽:《公共行政学中的规范研究》,《公共行政评论》2009年第1期,第123—126页。
[5].刘亚平:《公共行政学的合法性危机与方法论径路》,《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第102页。
[6].[美]杰·怀特、盖·亚当斯:《公共行政研究:对理论与实践的反思》,刘亚平、高洁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页。
[8].本书梳理的文献以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为主,不包括专著和教材等。
[10].F.Merson.“Public Administration:A Science”.Public Administration,Vol.1,No.3,1923,pp.220-227.
[12].Leonard White.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New York:Macmillan,1947,p.55.
[14].[美]弗兰克·古德诺:《政治与行政——一个对政府的研究》,王元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3页。
[19].Dwight Waldo.The Study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New York:Doubleday,1955,p.33.
[23].[美]弗兰克·古德诺:《政治与行政——一个对政府的研究》,王元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2页。
[28].张成福:《发展、问题与重建——论面向21世纪的中国行政科学》,《政治学研究》1996年第1期,第59页。
[29].乔耀章:《行政学中国化与行政哲学思考》,《中国行政管理》2003年第8期,第21页。
[30].乔耀章:《行政学中国化过程中的学科发展与方法体系》,《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第46页。
[31].郭小聪、肖生福:《中国行政学学科建设:科学化与中国化》,《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第63页。
[32].马骏、刘亚平:《中国公共行政学的“身份危机”》,《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第8页。
[33].芮国强:《行政学本土化:内涵、意义及路径》,《江海学刊》2008年第6期,第94页。
[34].何艳玲:《指向真实实践的中国行政学研究:一个亟待关注的问题》,《中国行政管理》2009年第8期,第16页。
[35].郭小聪、肖生福:《中国行政学学科建设:科学化与中国化》,《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第64页。
[37].张康之:《行政学研究什么》,《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9期,第53页。
[38].何艳玲:《“我们在做什么样的研究”:中国行政学研究述评》,《公共管理研究》2008年第5期,第37页。
[39].何艳玲、汪广龙:《我们应该关注什么:关于公共行政学“大问题”的争论》,《中国行政管理》2011年第12期,第45—46页。
[40].张成福:《发展、问题与重建——论面向21世纪的中国行政科学》,《政治学研究》1996年第1期,第60页。
[41].薄贵利:《中国行政学:问题、挑战与对策》,《中国行政管理》1998年第12期,第6页。
[42].张梦中、[美]马克·霍哲:《“公共行政学研究方法论”专栏总序》,《中国行政管理》2001年第8期,第40页。
[52].C.Thayer.“Understanding Research”.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Vol.44,No.2,1984,pp.550-557.
[54].何艳玲:《问题与方法:近十年来中国行政学研究评估(1995—2005)》,《政治学研究》2007年第1期,第103页。
[55].何艳玲:《“我们在做什么样的研究”:中国行政学研究述评》,《公共管理研究》2008年第5期,第37页。
[56].陈辉:《中国行政学研究评估:基于高校学报的分析》,《公共管理研究》2008年第6期,第187页。
[57].董建新、白锐、梁茂春:《中国行政学方法论分析:2000—2004》,《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第54页。
[58].郭小聪、肖生福:《中西行政学研究方法论建设比较分析》,《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第164页。
[59].芮国强:《行政学方法论:内涵与结构》,《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第9期,第46页。
[60].张玉:《行政学方法论的内涵及其一般应用范式》,《政治学研究》2009年第6期,第112页。
[61].敬乂嘉:《中国行政管理博士论文研究》,《复旦公共行政评论》2009年春季刊,第6—8页。
[62].陈振明、李德国:《我国公共行政学博士论文的质量评估与比较分析》,《公共行政评论》2009年第2期,第22页。
[63].在笔者参与的一次学术会议中,有学者将这类论文戏称为“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