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马基雅弗利主义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 马基雅弗利主义的前因变量及其相关研究

马基雅弗利主义作为一个典型的人格特质,其形成是个体与文化、个体与社会、个体与情境交互交融、相互影响的结果,我们通过梳理文献发现,出生次序、年龄特征、职业类型、民族文化是马基雅弗利主义重要的前因变量,现就马基雅弗利主义的重要前因变量及其相关研究分述如下。

(一)出生次序与马基雅弗利主义

中国谚语讲“龙生九子,子子不同”,中国家庭文化背景下有“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的说法,可见子女的出生顺序与既有家庭环境、关爱程度一道都会直接影响其成长发展。西方已有的心理学研究也发现出生次序与一个人的性格成长紧密相关甚至颇具影响,[28]马基雅弗利主义人格当然也在其中的影响之列。通常第一个出生的子女得到父母最多的关注与情感,往往倾向于维持现状,尊重权威,做事勤勉,认真负责;中间出生的子女往往较为独立,待人诚恳,善于调和人际关系;最后出生的子女在成长过程中也能够得到父母和兄长们的格外关照,乐于与人打交道,勇于标新立异,往往最富冒险精神和创新意识,具有一定操控性。[29]Gupta通过研究发现第一个出生子女的马基雅弗利主义倾向明显偏低,[30]Tripathi 和 Sinha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点。[31]Ricks和Fraedrich也证实了出生次序与马基雅弗利主义人格相关显著,出生次序越靠前,马基雅弗利主义人格越低,即长子马基雅弗利主义人格最低,幼子马基雅弗利主义人格最高。[32]

(二)年龄特征与马基雅弗利主义

马基雅弗利主义在不同年龄的被试群体中有着显著的差异,这在多个研究中已经得到证实。普遍认同的观点是年轻人的马基雅弗利主义倾向高于年长者。[33][34]Christie和Geis的实证调查表明,1782名大学生样本的马基雅弗利主义倾向显著高于1477名成年人样本,[35]这表明年龄对马基雅弗利主义的显著影响。Hunt 和Chonko的研究也证实了年龄和马基雅弗利主义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年轻营销人员的马基雅弗利主义倾向要显著高于年长的营销人员。[36]Pratt 等人在探析其中缘由时强调年轻人价值观的非成熟性和不稳定性,[37]因此年轻人在道德判断上缺乏倾向性和稳定性,而年长者倾向与组织保持一致,与多数人保持一致,他们也比年轻人更擅长反省反思。Wilson等人从毕业发展的视角对马基雅弗利主义倾向做了一个纵向的追踪,他们都倾向认为,青春期是马基雅弗利主义倾向的一个时间拐点,在青春期之前马基雅弗利主义随着年龄增大而上升,在青春期之后马基雅弗利主义随着年龄增大而下降,[38]这也同时印证了Pratt 等关于价值观成熟的设想。

(三)职业类型与马基雅弗利主义

人们所从事的职业类型也会影响其马基雅弗利主义倾向,一些技术性的职业,如研究人员、机器维修师、车床操作工等职业人员的马基雅弗利主义人员明显地要低于管理人员、市场营销人员,[39]一些研究的结果都倾向于认为,成功的营销人员会表现出更高的马基雅弗利主义倾向,甚至一定程度的谋略谋划和操控他人对完成销售任务、达成工作目标是有必要的。[40][41][42]我们认为不同的职业类型有不同的职业要求和绩效标准,那些以人为工作对象的职业类型对工作中的人际关系更为依赖,可能更加鼓励操控性行为,因而诱导员工的马基雅弗利主义倾向来帮助达成目标或提高绩效,而那些以物为工作对象的职业类型则可能更依赖于专业能力,会较少地依赖人际关系,因而员工的马基雅弗利主义倾向会明显降低。

(四)民族文化与马基雅弗利主义

Christie和Geis认为马基雅弗利主义是一种跨文化存在,还提出低马基雅弗利主义更可能在传统文化中存在,而高马基雅弗利主义则更可能在非传统文化或者在转型期的背景下存在。[43]一些学者所进行的跨文化研究开阔了我们的视野,Oksenberg通过在中国香港地区施测,发现传统的中国学生比西化的中国学生表现出显著少的马基雅弗利主义。[44]而Starr则得到了相反的结果,传统的阿拉伯学生和西化的阿拉伯学生相比,传统的阿拉伯学生比西化的阿拉伯学生更加倾向于马基雅弗利主义,[45]与Christie的发现相矛盾,但如果深入探究,会发现阿拉伯的传统社会不同于中国传统社会,儒家体系下的中国传统社会信奉“克己复礼为仁”;而阿拉伯传统社会所推崇的原教旨主义,易激进、走极端。Kuo和Marsella对64对在性别、年龄、教育水平和社会赞许性上都匹配的中国台湾大学生和美国大学生施测,结果表明中国台湾被试和美国被试在量表的得分上无显著性差异,这意味着两个不同的文化种族群体厚黑程度相仿;但由于文化种族的差异,具体的项目得分分析表明,中国台湾被试在阿谀奉承、使奸耍诈等行为策略上的得分显著得高,属“厚黑在行”,而美国被试则对人性恶更加认同,属“厚黑在心”。Kuo和Marsella还认为中国台湾被试和美国被试对马基雅弗利主义概念的理解和建构有差异,如中国文化中的“利己”“损人利己”虽与马基雅弗利主义在意义上相近,这并不一定表明其是马基雅弗利主义的对等概念,他们力主在跨文化人格研究中建构概念上的等值,并建议采用成分分析、语义差异等技术来比较不同文化种族在人格特质上的异同点。[46]

还有一些学者对马基雅弗利主义进行了国别表现差异研究,Al-Jafary等人通过调研发现,沙特企业管理人员与美国同等级的企业管理人员相比表现出更低程度的马基雅弗利主义倾向。[47]Ali和Al-Shakis也认为沙特企业管理人员在操控倾向上比美国企业管理人员更低。[48]Rawwas将奥地利人与美国人进行对比,发现奥地利的消费者更容易接受不道德行为,奥地利人的马基雅弗利主义倾向高于美国人。[49]Rawwas、Swaidan和Oyman则发现土耳其人比美国人对不道德行为更为敏感,同时土耳其人的马基雅弗利主义倾向较低。[50]Harmon等人发现印度尼西亚大学生的马基雅弗利主义倾向要低于美国大学生。[51]上述研究的发现都表明,不同国家在传统文化、宗教信仰和经济环境的差异,都可以反映在对国民的马基雅弗利主义倾向的影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