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引领国家未来:第五届中国南方智库论坛论文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形成与局限

全球治理理论是为了应对全球化和多极化趋势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国际性问题,而提出的对全球事务进行共同管理的理论。该理论最初由西德前总理、社会党国际主席、国际发展委员会主席维利·勃兰特于1990年提出。1992年,有一批国际知名人士发起成立了“全球治理委员会”(Commission on Global Governance),该委员会于1995年发表了《天涯成比邻》(Our Globaleighborhood)的研究报告,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全球治理的理论。该委员会认为:治理是个人和制度、公共和私营部门管理其共同事务的各种方法的综合。它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其中,冲突或多元利益能够相互调适并能采取合作行动,它既包括正式的制度安排也包括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全球治理的核心要素包括治理的价值、规制、主体、客体和效果。全球问题的治理不可能在追求个别或者少数国家利益最大化的情况下实现,它应该是全球范围内所要达到的理想目标,应当是超越国家、种族、宗教、意识形态、经济发展水平之上的全人类的普世价值。

从全球经济发展的层面看,全球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巨大差异引起的利益冲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制定和实施全球经济规则的组织机构和制度如何适应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这些都是全球经济治理的重要内容。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现行的国际经济治理制度(包括组织和规则),在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和解决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方面存在不足。近几年来,美国分别推出TPP(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TI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定)和PSA(诸多边服务业协议)计划,旨在主导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经济秩序的构建和经济规则的制定。这种以市场开放为主要特征的双边和多边谈判和协议的自贸区的经贸合作模式,往往高门槛地将一些欠发达国家排斥于门外,不能解决欠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对世界银行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批评也愈加尖锐,主要表现在:第一,世界银行没有实现促进发展的职能。世界银行对于穷国帮助不大,反而会使一些已经富起来的国家更富,一些不发达国家抱怨世界银行加重了本国的贫困。第二,世界银行缺乏战略方向。世界银行有一个庞大的执行董事会,以及庞大却缺乏效率的员工队伍,但由于执行董事会主要代表国家利益行事,因此难以形成一个长期的战略。由于美国把世界银行视为美国外交和国家利益的延伸,所以理所当然认为应当由美国指定世界银行行长,但迄今为止,没有一任行长是经济发展方面的专家,缺乏专业知识导致世界银行没有一个清晰的战略,也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完全成为了实现美国企业利益的工具。第三,世界银行在治理上存在的问题。一是关于世界银行的效率。世界银行是一个缺乏效率的官僚机构。二是美国对世界银行的垄断。受批评较多的是:美国导致世界银行贷款“有附加条件”;美国对修改《世界银行章程》的独家否决权;美国实际垄断了行长的位置。有理由认为世界银行行长选举存在较大的问题。三是发展中国家投票权不足的问题。

因此,我们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已经不能完全适应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难以解决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其局限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经济治理体系不能体现新兴国家对世界经济增长和经济治理做出的贡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近30年来,中国、印度和亚洲新兴经济体的兴起,正在改变世界经济的格局,这些国家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增加,但是现行的国际经济治理体系没有体现这种格局的变化。

第二,以市场开放为主要特征的多边谈判和协议的自贸区的经贸合作模式常常将一些不发达国家排斥在外。美国奥巴马政府曾经推出TPP(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TI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定)和PSA(诸多边服务业协议)计划,其目的在于主导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经济秩序的构建和经济规则的制定。这种高开放标准的贸易与投资协议,往往将一些欠发达国家排斥于门外,不能解决欠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

第三,国际经济治理体系不能满足发展中国家的投资需求。例如,亚洲开发银行测算(2014年):未来8—10年亚洲每年需求达7300亿美元。世界银行测算:8000亿美元。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每年总投资只有300亿美元。可见,亚洲存在巨大的基础设施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