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国“双向开放”新战略提出的国际国内背景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发生巨大变化,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内涵也发生了重大转变,将“开放”列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确立了“双向开放”的新战略。“双向开放”的主要特点是: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促进国内国际要素有序流动,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到,要“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积极“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平等公正、合作共赢的方向发展”。
过去30多年,如果说中国的对外开放主要是以吸引利用外资为主的“单向开放”,如今这一局面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变,朝向“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的“双向开放”,“走出去”将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一环,成为深度融入全球价值分工体系的主要方式,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新路径、新举措,必将对中国开放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一)全球经济低迷,复苏艰难,局部地区关系紧张,外部环境复杂,选择并坚持“双向开放”战略,是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的责任与担当
近年来,全球经济仍然处于危机后缓慢复苏、触底企稳、振荡调整的阶段,国际市场需求依旧疲软、金融市场频繁动荡,主要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下滑,面临艰难的经济结构调整,在当前和未来较长时间内全球经济增长将持续低迷。目前相关机构对2016年经济增长的预期均不乐观,2016年5月12日,联合国发布的《2016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预测全球经济增长为2.4%;世界银行2016年6月发布的《全球经济展望》报告对2016年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测也为2.4%。贸易和就业形势严峻。2015年全球贸易总额下滑超过14%,成为金融危机大衰退以来最糟糕的一年。据国际劳工组织报告显示,2015年全球失业人数为1.97亿,较金融危机前的2007年增加了2700万,未来两年全球范围内的失业人数还将进一步增加,2017年将超过2亿人。
近年来,世界局部地区关系紧张,地缘政治风险加剧。朝鲜不断开展核武器试验,给朝鲜半岛以及亚太地区的安全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南海地区争端加剧,美国推出“亚太再平衡”战略,加强在亚太地区军事部署,菲律宾一意孤行单方面将南海争端提交国际仲裁,美菲越等国对中国南沙岛礁建设指手画脚,日本企图参与南海巡逻,区域内国家和区域外大国搅在一起,使得南海局势变得无比复杂;中东、北非等地区的战乱不断,“难民潮”给欧洲各国带来难以承受的负担,英国脱欧让本已摇摇欲坠的欧盟雪上加霜;极端恐怖组织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发动袭击事件,发生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伊斯坦布尔等地的一系列恐怖主义袭击,表明恐怖主义不断扩散蔓延、扩展升级和频繁化,给全球安全带来巨大挑战。紧张的地区关系和不断加剧的地缘政治风险加大了全球复苏之路的不确定性。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有义务和责任为世界经济复苏注入新动力。中国通过“双向开放”,一方面向世界证明中国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上,开放的水平和层次将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表明中国正在努力推动区域繁荣、全球政策协调和共同发展。
(二)中国经济加快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由资本输入时代迈向资本输出时代,选择并坚持“双向开放”战略,有利于中国加快形成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使对外开放跨入更高水平的新阶段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带来了短期的阵痛。2015年经济增长由过去10%以上的超高速,下降到6.9%的中高速,个别对资源和传统增长方式过于依赖的省份和城市经济连续出现了负增长;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比上年下降2.3%,主营业务利润比上年下降4.5%,煤炭、钢铁、化工、建材、光伏、风电设备等诸多行业产能过剩严重,“僵尸”企业不断涌现,破产倒闭接连发生;进出口总额比上年下降7%,其中出口下降1.8%,进口下降13.2%,国内外市场萎靡;全年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比上年下降6.1%,通货紧缩压力巨大。双向对外开放是通过开放倒逼国内全面深化改革,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加快推进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形成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新机制,建立走出去发展的新战略,拓展国际合作的新空间,加快形成开放型经济的新体制。双向开放还有利于自贸试验区战略向纵深发展,从而推动新一轮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探索高质量高标准的改革创新,促进高难度的转型,以开放的主动赢得发展的主动和国际竞争的主动。从上海自贸区成立到粤闽津自贸区挂牌,初步形成了沿海一线由南至北的自贸区空间布局。四大自贸区都有明确的战略定位,通过试点范围的扩大,以点带面推动高标准的对外开放。
经过30多年的对外开放,中国已由资本输入时代迈向资本输出时代,国际化经营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中国企业的选择。201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第一次超过了外商直接投资,成为对外直接投资出超元年,2015年继续保持出超,这是一个重要的风向标,标志着中国正由穷国走向富国、由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成为世界重要的经济大国。2015年中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创下1180.2亿美元的历史最高值,同比增长14.7%,实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连续13年增长,年均增幅高达33.6%。2015年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首次超过万亿美元大关。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正由投资矿山、油田等能源资源,逐渐转向在境外建立研发中心或通过并购等方式开展高新技术和先进制造业投资,由设立境外贸易公司逐渐转向积极融入全球价值链体系,投资主体由国有企业为主转变为以民营企业为主,投资领域几乎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对外投资已经成为中国利用国际市场,整合全球高端要素资源的重要方式。
(三)全球经济衰退对全球治理体系造成严重冲击,选择并坚持“双向开放”战略,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有利于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
“一带一路”对于中国主动参与全球治理,构建和谐稳定的外部发展环境,推动亚太地区繁荣至关重要。近年来,中亚、南亚、西亚、东南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增长普遍放缓,资金、技术短缺,基础设施相对落后。而中国在外汇储备、设备、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与这些国家的发展愿景具有很高的契合度。“一带一路”通过提供一个包容性的发展平台,在中国与沿线国家之间找到可以实现互利互惠和共同发展的契合点。“一带一路”成为承载中国内外需协调、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的新的对外开放战略平台,成为中国开放的总纲领。
亚投行的发起成立为亚洲国家基础设施投资提供了新的动力,是中国为脆弱复苏的世界经济提供的重要公共产品,构建了亚洲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新的经济共同体。亚投行是中国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朝着更加开放、公平、包容、合作、互利、多元化方向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对现有国际金融组织的有益补充,有利于进一步推动IMF、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的改革。亚投行之所以能够吸引全球57个国家参与,除了能够提供基础设施投资外,更重要的是亚投行构建了一种新的国际金融合作机制,一种能够满足发展中国家需要的制度和规则。
主办G20峰会,主动引领和推动全球经济治理改革。2016年中国将主办20国集团会议,这是继APEC之后,中国深度参与全球治理的又一重大事件。中国将与土耳其、澳大利亚组成G20“三驾马车”新机制,大力推进全球经济治理机制改革,发挥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对全球经济更大、更积极的影响。中国将2016年峰会的主题确定为“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并从四个重点领域推进峰会筹备工作:一是创新增长方式,重在推进改革创新,开辟和抓住新机遇,提升世界经济增长潜力;二是完善全球经济金融治理,增强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提高世界经济抗风险能力;三是促进国际贸易和投资,发挥其对增长的推动作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四是推动包容、联动式发展,力求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发展。
当前,国内外发展环境已然发生巨大变化,面对新形势,中国适时深化和丰富对外开放战略内涵,提出了“双向开放”的新战略,顺势而为,将对中国乃至全球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