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研究价值
第一,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满足区域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选择。
经济社会的健康运行离不开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平衡发展。一般来讲,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是保持同步的,但精神需求可以暂时超前或落后于物质需求,但这种非均衡的发展态势并不能持久。从发达国家消费结构演变历程来看,一国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后必然出现一系列的连锁反应:经济水平的提高带动收入水平的相应提高,收入水平的变动又改变需求结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对精神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就会逐渐显露出来,在不断出现的新的消费需求的刺激下,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也相应持续攀升。一国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收入水平越高,消费结构就越高端化;反之,物质需求如果长期得不到满足,则精神需求很难有大的提升。这一发展规律已经为近代许多国家工业化的历史所证实。据统计,中国文化事业经费已经从2002年的83.66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392.62亿元,同期人均文化事业经费由6.51元增加到29.14元。2010年中国文化消费总量已经达到1万亿元左右,到“十二五”时期末已经达到1.5万亿元。十年间中央直接投入财政资金达60亿元保证重点文化设施建设的顺利开展。尽管如此,仍不能有效满足中国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深圳、广州等国内一线大城市的特殊群体中,在中西部广大农村地区仍然存在“看戏难”“健身场地不足”“文化娱乐活动不够丰富”等问题。如果按美国、日本、韩国在这一经济发展阶段的人均文化消费水平推算,我国文化消费的缺口仍然在3万亿元左右,可谓文化消费缺口巨大,文化消费空间广阔。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通过市场经济的调节手段高效合理地分配有限的文化资源,已经成为满足中国居民文化需求的必然选择。
第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推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必然要求。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在于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为中国经济社会平衡较快发展寻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实现产业结构由传统产业主导向新兴产业主导的转变。配第—克拉克定理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第一产业的比重和劳动力人口将会减少,第三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开始上升。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不仅验证了配第一克拉克定理的科学性,而且表明: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一国的产业结构逐步实现由重工业主导型到服务业主导型的转变。目前来看,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最终方向是高端服务业等高附加值的行业,尤其是以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为主要支撑,建立在新的商业模式、服务方式和管理方法基础上的现代服务业,比如金融保险、计算机软件、科技服务、高端咨询、文化体育娱乐等。日本在战后初期主要依靠钢铁和化工等产业拉动经济,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末,日本逐步发展电子、汽车、家电等新兴产业来接替钢铁等传统产业,80年代日本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之后,逐步发展了金融、信息和文化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顺利完成了主导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的任务。文化产业作为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商业经济之后的一种新型经济,具有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能源消耗低、对上游和下游产业带动能力强等特点,被誉为21世纪的潜能产业、朝阳产业,成为20世纪以来发达国家普遍重视和扶持的支柱产业。正因为如此,中共中央提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发展战略。
第三,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发展国际文化贸易、优化贸易结构的需要。
第三次产业革命以后,文化和科技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和主要来源,文化产品和服务贸易越来越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内容之一。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对20多个发达国家的贸易统计表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输出的高附加值产品中,80%来自计算机及其相关技术和产品、生物医药技术和产品、新能源新材料技术和产品、精密仪器技术和产品、文化产品等,其中文化产品增长比较显著。中国在过去的三十多年中,经济增长主要依赖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金融危机后,中国政府提出扩大内需的发展战略,但是并不表明出口作用的下降,相反,维持中国经济体的高速增长,仍然离不开出口对经济的提振作用。中国对外贸易呈现出规模庞大与质量不高并存的问题,进出口结构不合理:低附加值产品居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品牌少,物质产品多,服务产品少,科学技术含量低,创意特色不鲜明。“中国制造,而不是中国创造”的问题由来已久。以中国动漫为例,2010年中国动漫企业8300多家,制作动漫385部,电视动漫产量高达22万分钟,产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但并非动漫强国。中国动漫制作中存在制作技术水平低、市场化程度低、高级管理和经营人员缺乏等问题,导致动漫产品缺乏创意、市场占有率低,不但“走出去”困难重重,国内市场也被国外产品挤占。中国国内动漫市场上外国产品占到60%多,国产动漫不足40%。另据《文化产品及服务进出口状况年度报告》显示,中国文化产品和服务在国际市场上占有额为1.5%,美国为42.6%;日本一国动漫占了世界动漫市场的65%,中国动漫市场份额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微笑曲线理论”表明,价值最为丰厚的区域集中在研发和市场两端,中间的加工制造和运输储存等区域所占份额最低,外贸结构升级的方向就是向高附加值的区域移动。为了改变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不利地位,抢占全球市场份额,中国产品必须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而具有知识密集性、高附加值和高整合性的文化产业类产品正是提升中国外贸水平的重要抓手。
第四,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现代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新渠道。
意识形态处在社会观念体系的最高端,它天生具有渗透到整个社会有机体的特性。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无论是亚洲还是欧美,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统治阶级均把官方意识形态渗透到整个社会有机体、成为社会各阶级共同遵守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作为维护自身利益的重要手段。意识形态向社会有机体有效渗透的主要途径是文化建设,文化建设的核心是意识形态建设。统而言之,文化建设有两种途径,一是公益性文化事业;二是经营性文化产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文化建设的权限集中在官僚体制内部,更确切地说是集中在执政党高层,广大的中间社会阶层和底层社会只有文化执行的权利,而没有文化选择的权利。这种文化精英主义的体制在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而瓦解。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剧烈变动改变了信息传播模式和文化建设模式,相应的意识形态建设模式已经很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是市场,而不是计划;文化建设的主体是社会,而不是政府;文化发展的主要形式是经营性产业,而不是社会事业。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渗透到文化产业的各个环节和各个领域,通过市场机制调节着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供给、流通和消费。因此,文化产业的功能主要表现为两大方面,一是形成产业,推动经济发展;二是传承文化,推动文化建设。文化产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在近年来的产业化浪潮中体现得十分明显。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高度集中的文化管理体制日益松绑,文化建设的权限不断下放,人民群众文化选择权限越来越多,文化选择空间越来越大,意识形态传播的传统模式正在瓦解,文化产业正在成为推动国家意识形态发展和传播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可以说,现在已经到了这样一个时代,任何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如果不想沉寂在人类社会机体之外,就必须借助于文化产业这种新的文化传承形式;任何一种理论、观点和学说,如果想赢得受众的头脑,转变为改造现实的力量,同样必须借助于文化产业这种意识形态建设的新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