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探索:来自武汉江夏的“中国经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企业运作: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五里界模式

(一)五里界基本情况

1.背景

五里界是江夏区东部的一个滨湖小镇,2007年撤镇设立街道办事处。其拥有优越的地理区位:北依汤逊湖,南靠梁子湖,东与东湖自主创新示范区和江夏藏龙岛经济开发区相邻,西与纸坊城区和庙山经济开发区相连,距纸坊城区仅6公里,距武汉市中心城区仅30多公里。2005年,国家“五部一委”把五里界确定为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但由于其地处汤逊湖和梁子湖之间的大通道地区,生态环境敏感性较强,实施开发难度较大,城镇化进程一直遭遇瓶颈,项目始终无法启动。2009年,江夏区委、区政府决定转换思路,引进企业合作开发,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模式重新打造五里界小城镇。通过招商引资,并经多次实地考察洽谈,最终确定了湖北大都地产集团有限公司为开发企业。在其精心运作下,“中国光谷·伊托邦”新型城镇化建设项目应运而生。经过四年多的探索和实践,五里界走出了一条以政府主导、引进企业合作开发为主要模式;以城乡统筹、产城融合为最终目标;以以人为本、民生优先为根本理念;充分应用生态低碳和智能网络技术,智慧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之路。

2.发展现状

2013年7月,五里界街被省委、省政府列为全省21个“四化同步”示范试点乡镇之一。《武汉市江夏区五里界街全域规划(2013—2030年)》及《武汉市江夏区五里界街镇区规划(2013—2030年)》提出:以建设“生态智慧新城镇,田园休闲新农村”为总体发展目标,创建“生态城乡、智慧城乡、休闲城乡、宜居城乡”,努力打造“大城市城郊型乡镇‘四化同步’发展样本,生态、智慧新城镇典范”。经济发展目标:以推进“两化联动,三业并举”为目标,实现“新型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联动,智慧型高科技产业、旅游服务为基础的现代服务业及都市农业并举”的经济发展新格局。社会发展目标:城乡均等,以实施“城乡均等,四金农民[1]”为目标,实现“城乡均等”,保证城乡居民公共服务及社会保障均等化,引导城乡公共服务同步发展。环境发展目标:以构建“绿色城乡、生态梁湖”为目标,建立梁子湖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构建城乡可持续性的生态景观系统。

在新型城镇化上,湖北大都地产集团有限公司积极参与建设,已建成18层农民还建房35万平方米,五里界中心社区列入全市重点建设社区,新建了集镇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五里界中心医院、污水处理厂等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并投资近亿元建成了伊托邦生态景观大道。2015年TCL入驻五里界携手大都集团共建生态智慧新城;在新型工业化上,2.6万平方米的智慧云谷创业中心正在对外招商,投资过亿元的港华天然气、天地重工已正式投产,华百安、电子决策等项目已落户,初步形成以天然气、新型重工、智慧创意为主的高新产业格局;在农业现代化上,着重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广州花博园项目落户唐涂村,以“梁湖八景”赏花游为代表的沿梁湖大道1万亩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已初具规模,并纳入全市赏花经济板块;在信息化上,建设和完善五里界信息服务中心。五里界各项设施建设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效果向前推进,努力争当全省“四化”同步发展示范乡镇。

(二)企业运作下的城乡一体化发展实践路径

1.以企业推动“四化同步”,提升城乡发展格局

五里界街道抓住武汉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重大发展机遇,立足现有发展基础,以“四化同步”为指导思想,走信息化引领,“四化”互动发展的城镇建设之路。通过发挥企业在城镇化建设和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中的作用,加快推动“四化”协调发展。

在小城镇建设实践中,五里界将信息化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中,坚持以信息化为基础,大力引进高新智慧企业,走生态、智慧的新型工业化之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改造传统农业,将农业信息技术广泛运用到发展现代农业的各个环节,培育乡村农业旅游品牌,做大龙头企业,走信息化、科技化的现代农业化之路;在城镇管理和建设方面,则通过信息化逐步推进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的均衡配置,搭建全街信息化平台,走智能化、高效化的新型城镇化之路。在信息化前提下,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新型工业化为五里界农业现代化输送了先进技术和装备,加快了农产品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由数量增长向品质提升转变,推动农业向自动化、规模化发展;农业现代化催生了农业产业化,成为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动力,工业化与农业化实现了双向联动发展。在大都集团的积极推动下,城镇化建设效率显著提高,为人口及产业集聚提供了空间载体,支撑其他“三化”发展,“四化”在互动中实现了同步发展,构建了其“一心三区”的良好发展格局。

2.以企业激活市场资源,提高城镇建设质量

2009年,五里界与大都地产集团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建立政企合作模式,推动五里界小城镇建设。大都地产集团有限公司按照区领导“人力、物力、财力”三集中的要求进行重组,整合内部资源,全力投入该街的旧城改造项目。运用企业市场化配置资源的优势,通过高标准的规划、新技术与新能源的应用、高水准的还建房建设提升了五里界城镇建设的整体质量,力争将五里界建设为全国领先的第四代城市典范。

首先,对五里界街全域进行高标准的城市与产业发展规划,投资六百万元聘请国内外一流专家和学者进行项目策划,提出了“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和谐”的小城镇建设指导思想及“伊托邦”生态和智慧城市建设理念,确保规划与建设的高起点和高标准。

其次,在城市建设和住宅区内中,广泛运用新技术和新能源,启动社会管理事务、交通安全管理、城市综合管理等信息化管理全覆盖工程,推动太阳能和智能网络技术在小区中的使用,让居民提前过上智能化、智慧化的生活。

最后,新城建设者提出了“把还建房当商品房,把老百姓当第一批客户”的理念,把还建房建设在新城中心,规划、建设达到了武汉市区高档住宅的标准,同时全面改善五里界整体生活环境,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让还建区居民住上了高生态、高智能、高品质的房子,切实享受到城镇建设和发展所带来的福利。

3.以企业吸引产业集聚,整合城乡发展潜力

产业支撑是新型城镇化的根本,五里界虽然2005年就被确定为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但由于其村湾数量众多、生态环境脆弱以及产业基础薄弱等原因,产业发展一直遭遇瓶颈,城镇化建设止步不前。大都地产集团有限公司全面运作小城镇建设项目后,坚持尊重当地自然风貌和生态格局的基本原则,改变传统的资源利用方式,大力挖掘地方特色资源,整合产业发展优势力量,区别打造城乡支撑产业。

五里界位于梁子湖与汤逊湖之间的大通道地带,且周围农业基础较好,土地资源丰富,再加上自然村湾的存在,拥有发展集生态、观光、旅游为一体的都市农业的天然优势,在此基础上通过推进迁村腾地,吸引了当代公司、梁湖农庄等一批现代农业企业集聚,重点开展花卉种植园以及乡村旅游民居等项目,打造七彩梁湖乡村旅游区。利用其毗邻武汉“大光谷”的巨大优势,主动对接五里界周边的牛山湖科技新城、庙山开发区和藏龙岛开发区等重点发展区域,在中心城区发展智慧型高新科技产业,引进三新书业、华商天然气、江通动漫等重点企业,加快项目投产增值,吸引更多生态、高新产业聚集。全街初步形成以天然气、制造装备、电子决策、文化创意等高新技术为主导产业的工业格局。同时,以旅游服务为基础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承接了来自乡村生态旅游的巨大需求。高科技产业、旅游服务业、都市农业三业并举,共同支撑起五里界小城镇的发展。

4.以企业推进惠民工程,统筹城乡社会事业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应是以人为本,是否适合人的生存和发展才是衡量城镇化建设的最关键标准。五里界在加快统筹城乡发展的同时,联合企业力量,不断推进惠民工程建设,以城镇化带动民生改善,推动城乡社会事业走向一体化发展。

在新居建设方面,巴登城旧城改造项目,新建还建房24万平方米,安置农民500余户,实现拆迁户的全部安置。同时督促企业按照“先建后拆”原则稳妥推进迁村腾地工作,启动集镇还建小区建设,推进中心村、特色湾的建设工作。

在教育事业方面,累计投入120万元,帮扶贫苦学生、奖励优秀师生和解决学前儿童就学难问题;加快企业还建学校的建设速度,新建幼儿园、对五里界小学出行道路进行拓宽硬化,切实改善学校环境,提供完善的教育服务。全街教育基础设施日渐完善,教育事业稳步发展。

在社会保障事业方面,切实做好扶贫助困工作,积极筹措资金50万,为贫困群众改善生活,提高全街城乡低保标准,保证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水平;重点关注老年人群体,投入资金81万元,让全街60周岁以上老人均享受到老龄津贴和老龄服务,给予百岁老人、孤寡老人特别关爱;实现新农保、新农合以及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全覆盖;重视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让每一个符合条件的失地农民都顺利参加失地农民养老保险,解决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随着社会保障工作的全面展开,全街社会保障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群众生活有了切实的保证。

(三)企业运作模式的特点

“政府引导、企业运作”是我国为解决传统政府主导、整体推进的城镇化道路所存在的持续发展动力不足、质量和效益低下、产业支撑乏力等问题,探索出来的一种新型城镇化模式。该模式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一方面让政府及主管部门发挥引导作用,在制定政策、把握方向、搞好服务上下功夫;另一方面让市场在城镇化的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让企业成为城镇化的重要主体,充分发挥企业融资、市场运作、规划建设等优势,走出了一条政府满意、农民受惠、企业获益、社会发展的城镇化建设新路。这一模式具有以下几点典型特征。

1.企业运作资源的政企联合性,推动城乡一体的可持续

政府主导、企业运作的小城镇建设模式,最突出的优点是有利于将政府的公共权威、政策优势与企业的资金、管理、技术、人才等优势相结合,使二者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小城镇建设的动态发展。

一方面,小城镇建设往往建设周期长、投资巨大,单纯依靠政府的投入与乡村资本的积累,难以推动小城镇建设进程,需要借助城市工商资本与企业力量共同支撑小城镇建设的运行。企业化运作通过注入新理念、新资源、新技术、新管理方式,优化信息、管理、资金、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的配置,为小城镇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农民新居改造等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外部力量进入小城镇建设,需要依靠政府强大的领导力量与广泛的动员能力,帮助解决资本进入农业、土地流转集中经营等障碍,充当企业与农民之间的纽带,减轻企业与大量农户分散交易的难度,降低企业成本。同时,政府可以调动所支配的公共资源,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规范与引导企业行为,为企业投资与经营提供宽松的环境。五里界小城镇建设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由大都地产集团有限公司作为主要建设与开发公司,二者资源相互配合,在小城镇建设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政府的政策引导,企业的资金、人才、技术的支持,实现了资本、土地和行政资源的有效结合,推动了农业向现代都市农业、生态观光农业的转变,以及农村居民点向新型社区的转变。因此,小城镇建设既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作用,整合政府、企业等各方资源,以构建政府与市场双向互动的小城镇发展模式,这是进一步推进小城镇建设的战略选择。

2.企业运作目标的市场属性,推动城乡一体的高效化

政府投入不足、自身发展后续无力是当前小城镇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资本的主导作用逐步凸显,企业运作成为带动小城镇迅速发展与升级的核心推动力,也是低成本、高效率建设小城镇的有效途径。

企业作为现代化的经济组织形式,效益是其一切经济活动的核心问题,实现利益最大化是企业活动的动力来源。由于企业资本的逐利本质,必然会注重资金的使用效率,选择经济流程短、运作成本低、使用效率高的资本运作途径。在城市建设中,企业虽然拥有雄厚的资金、先进的设备、成熟的技术、较强的开发建设能力,但建设成本与经营资本相对较高。他们更愿意将资本投入到小城镇建设中,以便借助政府的支持,结合当地的土地、农业、旅游资源,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同时,将企业引导到小城镇建设中,进行住宅开发建设、产业园区建设,既可以拉动小城镇的房地产业与基础设施建设,又可以将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段融合到小城镇建设中去,有利于提高小城镇的整体建设水平。在这一开发过程中,企业资本通过对当地核心资源、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开发建设,可以带动当地村民就业,促进商品流通,吸引人流、物流和资金流向小城镇聚集,推动小城镇建设的快速发展。

总之,通过市场机制把社会资金吸引到小城镇建设上来,既可以让资本拥有者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又能解决政府在建设小城镇中面临的资金短缺困境,是推动小城镇高效建设、实现企业资本盈利的有效途径。

3.企业运作效果的社会属性,推动城乡一体的内涵化

企业作为一种社会组织,所拥有的社会属性决定了它不仅要承担创造利润的经济责任,还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尤其是作为小城镇建设主体的企业,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不能只盯住经济效益,还要强调对人的关注,对社会的奉献,将企业的发展融入小城镇的发展中来,以企业力量推动小城镇建设,以企业力量带动农民增收,以企业力量拉动环境保护,从而促进城镇化建设中经济、社会、人的和谐发展,实现城镇化建设的内涵化。

企业参与小城镇建设,不断拉动城市资本、城市技术人员、城市人口等向小城镇的集中,城镇发展聚集起了必要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等要素。通过企业带动产业集聚,以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吸引餐饮、住宅、商业等服务项目的集中。同时,企业参与小城镇建设,也要关注城镇化进程中转移的农村人口问题,通过企业用工的本地化,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和进城农民的就业问题,帮助农民实现职业身份上的转变,增加农民收入,让他们能够在城镇里安居乐业。企业肩负的社会责任还要求企业在小城镇建设的过程中,注重保护环境和资源,一方面通过技术革新减少生产活动对环境可能造成的污染,减低能耗,节约资源;另一方面与社区共同建设环保设施,净化环境,保护社区和其他群众的利益。

总之,在小城镇建设中,参与企业社会属性的发挥,要求企业在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同时,更要注重社会以及人的全面发展,逐步推动城镇化向内涵化目标进一步发展。

(四)可资借鉴的经验

五里界小城镇建设通过近几年的实践,采用企业运作的模式,在改造农业、改造农村、改造农民等方面已经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这为小城镇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优化企业投资环境,畅通“政企互动”的共生渠道

政府作为小城镇建设的组织者与领导者,积极发挥着调控与主导作用,同时政府运用市场经济的办法,成功突破了诸如建设资金、产业发展等诸多难题的制约。五里界的实践告诉我们,在小城镇建设中必须发挥政府与市场的力量,通过“制度创新”制定相应的市场准入化机制和投资机制,畅通二者互动渠道,共同推进小城镇的良性发展。首先,要做好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为投资环境创造良好的条件。完善的基础设施是进行招商引资,进行小城镇建设的首要条件,应坚持高起点、高要求的小城镇建设标准,加强镇区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建设与道路、环境整治、信息网络等公用设施建设,提升服务环境,吸引企业投资。其次,政府的优惠政策也会对企业入驻产生重要的吸引力。政府通过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吸引企业、个人及外商以多种方式参与小城镇建设。最后,利用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帮助解决小城镇建设的焦点问题。如积极将城镇住房、道路、绿化等项目建设推向市场,提升建设水平,增强小城镇的综合整体效益。

2.健全利益平衡机制,促进利益主体的互惠双赢

城镇化的过程也是资源重组的过程,资源重组必然会带来利益的重新调整。企业运作下的小城镇建设,利益分配涉及农民、政府和企业三方,三者间利益关系复杂。建立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促使各主体间的利益诉求保持一定的平衡,是小城镇建设顺利开展的必然要求。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协调好小城镇建设的公共利益与企业追求私利之间的矛盾,这是协调三者利益的基本前提。保证参与企业在小城镇建设中享有合理收益和正常利润,既是市场机制的内在要求,也是小城镇建设的必备条件。但企业的寻利行为不得损害公共利益,侵犯其他主体的合法利益。在小城镇建设中,全体农民作为最终的受益主体,这要求我们必须将处于弱势地位的就农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建立健全一系列的利益表达、利益补偿、利益约束机制,在农民、企业与政府利益之间找到平衡点。坚持以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约束各个参与主体的行为,保障弱势农民享有与强势企业同等的利益表达机会,使利益受损的农民得到合理的补偿,从而引导各利益主体之间相互促进、互惠双赢,充分调动各主体参与小城镇建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注重生态文明理念,兼顾效率与可持续发展

小城镇建设不仅涉及经济发展、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更涉及经济增长、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事业发展等问题。因此小城镇建设应该从经济、社会、自然环境几方面统筹考虑,促进经济与社会相互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在企业运作下的小城镇建设进程中,企业受利益驱使,很容易忽略生态环境建设,出现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的倾向,再加上一些城镇片面强调工业发展,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然而,优美的生态环境、宽松的居住条件往往是小城镇最大的优势,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方面。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小城镇的同时,要将投资环境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做到发展与保护相协调,在不损害环境的前提下追求经济的增长,兼顾效率与可持续发展。五里界在发展城镇产业时,将城镇生态建设与高效农业、观光农业相结合,重点开发生态农庄、主题公园、观光型旅游,致力于将五里界打造成以农业为基础的观光旅游型城镇,使小城镇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有机统一。

4.尊重历史文脉传承,推动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

城镇化过程也是城乡融合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仅是空间的、地理的融合,也不仅仅是经济的、社会的融合,更是包括文化资源在内的各种资源的融合,因而小城镇建设就是一个资源汇聚、资源融合、资源创新的过程。一方面,创新是小城镇发展的基础。小城镇建设要与时俱进,吸收新颖的文化形式,应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另一方面,传统是小城镇特色塑造的源泉。小城镇建设应从历史与传统中寻找延续的起点,在挖掘传统文化与特色资源的基础上,积极促成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之间的融合。企业运作下的小城镇建设,尤其要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既要突出地方特色,又要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这是避免小城镇建设出现“千城一面”“千城一景”局面的必然要求。五里界坚持以特色文化资源推进城镇化建设,按照中心镇、中心村(旅游小镇)、特色湾的三级镇村体系,与大都地产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启动童周(月亮小镇)、李家店(滨湖小镇)、唐涂(溪湾小镇)三个农民新社区集并点中的月亮小镇建设,以荆楚风格为主题,建设融居住、公共服务、经营及参与旅游产业发展于一体的旅游特色小镇。这种因地制宜,依托当地传统文化,结合现代资源,创造小城镇特色风貌的做法,赋予了五里界独特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