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一)经济新常态下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和行业协调发展的需要
经济新常态强调结构稳增长经济结构的对称态以及在对称态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而不仅仅是经济总量的增长与经济规模最大化。经济新常态以高质量无水分的GDP高速可持续增长为特征,即“调结构稳增长”。根据再生经济学原理,只有增量改革才有存量调整,只有新经济增长点才能优化产业结构,化解产能过剩,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经济新常态强调经济发展模式中,投资驱动和创新驱动是统一的,只有创新、创业、企业技术提升,才能使产业结构升级、生产效率提高、增长方式转变;只有投资驱动,才有明确的目标与方向,使投资有效。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产业经历了快速发展的过程,已经成为加速经济发展、增加国家外汇收入、刺激公民消费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国家经济新常态的形势下,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更加迫切,也需要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协调旅游经营企业及地区之间的关系。旅游产业转型升级问题无论是从国家层面还是从省域层面都提出已久,但是,如何确定转变路径、怎样的政策引导能更有效地实现这个目标都是困扰业界的问题。旅游效率研究可以从有效性角度出发来审视中国旅游产业发展的道路,从而跳出单纯对规模总量的关注,转变生产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二)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差距的扩大
伴随着旅游产业整体快速发展的还有我国旅游经济活动空间格局的深刻变化。改革开放以来,在旅游经济总量的空间格局上一直存在地区差距,并且逐渐形成“块状”特征,即旅游产业总量较大地区和总量较小地区分别在地理上集中,导致了区域旅游经济“块状”特征的形成。图1-1表示2002年以来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国内和国际旅游收入的情况,可见,三大地区间旅游收入的差距是在不断扩大的,尤其是国际旅游收入方面,中部和西部地区增长缓慢,而东部地区则呈跳跃式发展模式。2002年东部地区的国内旅游收入与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差距分别为4749.59亿元和5428.01亿元,到2013年,分别为22627.59亿元和30047.45亿元,差距已经扩大到4.76倍和5.54倍。总量上的“块状”分布造成的地区差距问题成为影响我国旅游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那么,从效率角度出发,我国旅游产业效率是否也存在典型的“块状”分布格局?受哪些因素影响?如何影响?推动区域良性互动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将是我国未来一段时间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旅游产业效率研究对推动地区间旅游产业协调发展有重要意义。
图1-1 2002—2013年中国东部、中部和西地区旅游收入情况
(三)新一轮旅游投资热潮涌现下的隐患显现
自2009年12月1日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产业的意见》之后,各级地方政府对旅游产业的发展都加大了重视程度和扶持力度,我国旅游产业再次迎来新一轮的投资热潮。2013年全国旅游直接投资达到5144亿元,比2012年同期增长26.6%,其中,投资超过100亿元的项目就有127个。本轮投资中民间资本开始成为主力,占到总数的57%左右。从行业角度来讲,休闲度假类景区成为投资重点,约占61%,另外,旅游房地产类投资热度一直不减。在如此巨大的投资热潮涌动下,资源是否得到了充分合理的利用?是否存在投资的盲目性?投资的回报率会有多少?是否会像我国当年的主题公园投资热潮一样造成巨大的资金浪费与沉淀?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慎重思考的问题。旅游效率的研究可以为回答以上问题提供坚实的参考依据。
二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1.在方法上弥补旅游效率研究的不足
效率评价是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与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它从投入产出的角度对企业成本控制与效益提高提供了定量化决策依据。但是,旅游产业不同于一般生产性产业,关联性很强并且产业溢出效应明显,投入产出指标的确定既是旅游效率研究的关键问题,又是其难点问题。加上国内关于旅游方面的统计数据不健全,这更为旅游效率的研究增添了难度。本书以省域这样一个非常复杂多样化的综合体作为研究对象,试图构建一个能够较为全面反映旅游产业特点的投入产出评价体系,并将组合赋权法引入旅游效率的研究中,以提高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力图通过研究方法的创新弥补现有旅游效率研究方面的不足。
另外,对区域旅游发展的研究始终是旅游地理学的热点问题。目前,由于众多学者的努力与探索,旅游地理学相关研究已经形成一个较为完备和系统的学科体系,并出现了很多具有深度和较高价值的见解,尤其是在旅游资源与区域开发、旅游流、旅游空间结构、旅游目的地竞合关系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在旅游影响方面的研究仍然缺乏。与一般生产性产业相比,旅游产业由于其自身的复杂性和综合性受到更多影响因素的制约,背后的驱动机制更为复杂和难以识别。在以往的研究中多是从产业规模角度出发,对效率的重视不足。本书以地理学视角剖析旅游产业效率发展变化的驱动机制,丰富旅游效率研究内容。
2.在内容上丰富旅游产业效率研究
在研究内容上,以往对旅游产业的各个行业自身都进行了较多研究,无论是旅行社、酒店还是景区都已经有所涉及,但是缺乏行业间的比较研究。本书除关注旅游产业整体之外,还将研究三大行业间旅游效率的异同性,从研究内容上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另外,以往对旅游产业效率的研究都是横向的、单层次的,仅仅从地区或者城市等进行单一尺度横向间的比较和分析,对产业内部研究不够深入。本书试图对旅游产业效率的研究扩展为纵向,对省域这一研究尺度纵向分解为产业效率、行业效率和要素效率三个层次,分层递进式阐述,将研究立体化和具体化。
(二)现实意义
1.为旅游产业投资提供决策依据
自2009年以来,国内旅游产业迎来了新一轮的投资热潮。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和数据支撑,这股热潮背后伴随着的是投资的巨大盲目性,投资冗余问题的进一步恶化。旅游产业效率问题的定量研究可以为有效投资提供参考,尤其是这种参考是基于对各项资源要素投入和产出的精确计算基础上,可以为各项资源的投入不足或投资冗余的判断提供定量数据参考,为引导企业投资的科学性提供手段和依据。
2.为旅游产业升级提供坚实支撑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产业经历了快速的规模扩大化阶段,单纯的总量增长将逐渐碰到“瓶颈”,从量化增长转变为质化增长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越来越引起相关部门和学者的重视。但是,如何实现这种转变、突破口在哪里等问题一直困扰着业界。正确认识和把握旅游经济活动的规律和特点将为实现这种转变提供坚实支撑。旅游产业效率的研究及产业内部重要行业的效率研究都能够更好地揭示旅游经济活动运行的状况和规律,切实推动国内旅游产业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3.为旅游政策制定提供科学参考
在各地区制定的“十二五”规划中,旅游产业由于其对经济的强大带动作用被地方政府充分认识,很多地区和城市都将旅游产业定为带动地区经济进一步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重点发展产业,纷纷将其确定为支柱产业或龙头产业。但是,宏观经济环境的转变对新时期旅游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在这种形势下,旅游产业格局的变化和相对地位的升降都将对区域旅游产业政策的制定产生影响。本书选取我国31个省份为研究对象(基于数据获得的可能性及统计口径的一致性,本书剔除了我国台湾地区、香港特区和澳门特区),通过2002—2013年12年间的面板数据进行旅游效率时空格局演变过程的分析,揭示省份间旅游产业相对地位和所占比重的变化,可以帮助各地区更好地辨识提升旅游产业效率的最佳路径,有助于地区旅游产业政策的科学制定,避免旅游发展的盲目性和无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