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省域旅游产业效率时空演变
第一节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一 变量框架
经济学意义上说,土地、劳动和资本是最基本的三大生产要素。区域作为旅游产业的生产单元,最终目的是获得旅游产业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这与旅游者对区域旅游服务的满意度有很大关系。因此,旅游要素投入产生的效益,应以它们是否提高游客的满意度为标准。旅游产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旅游服务的各个环节均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资源。不仅如此,服务者的态度和水平等“软要素”对游客行程满意度的影响更为重要,因此,对劳动要素投入的衡量不仅要有“量”的考量,还要有“质”的体现。另外,区域旅游产业发展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来进行基础设施完善、旅游项目建设以及旅游环境打造等工作,完善的旅游服务设施、优美干净的市容市貌能够让游客建立起对区域旅游形象的良好印象,从而大大提升游客满意度,而这些工程的实施都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因此,资本可以看作是影响游客满意度的外在条件保证因素。旅游服务设施和旅游项目的建设都需要土地要素的投入,但区域旅游生产能力受土地面积的约束较小,更重要的是旅游资源本身对游客的吸引力,土地面积较小的地区,只要旅游六要素配搭合理,资源吸引力强,同样可以获得很高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我国大部分地区目前都将旅游产业作为重点培育和发展的产业,多个省份将旅游产业列为未来国民经济的龙头产业或者第三产业的支柱产业,在土地政策上多给予优惠和优先,因此,在旅游产业发展中土地要素不是主要的基础要素,在此不作为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投入变量予以考量,将资源要素引入投入产出变量框架中。
从产出角度来看,区域作为旅游活动的发生地,在满足游客旅行过程中各类需求的同时,也得到了一定的经济回报。对旅游产业效益的衡量,除传统的用收入要素来表征经济效益以外,还应有产业发展带来的地区知名度上升、旅游形象得到认可等社会效益,在此用市场要素来进行表征,旅游市场规模的扩张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区域旅游形象被认可的程度。
基于以上对区域旅游产业投入产出要素的分析,可以搭建一个基于投入和产出要素的区域旅游产业效率评价变量框架(见图3-1)。
图3-1 区域旅游产业的投入产出变量框架
二 指标体系构建
(一)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由于区域旅游产业构成的复杂性,对产业效率进行评定中涉及的投入、产出要素较多。为了旅游产业效率测定的准确性,本书在指标体系设计时遵循以下原则:
1.综合性
由于区域旅游产业涉及的行业多,要素复杂,在投入、产出指标确定过程中要综合考量,在系统的基础上考虑指标的代表性和全面性,使之成为体系,从而客观科学地形成指标体系。
2.针对性
采用的投入、产出指标要与区域旅游产业发展之间有一定的逻辑关系,即能够对区域旅游投入和产出的过程和结果给予表达。另外,投入、产出指标之间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即投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产出。
3.层次性
由于区域旅游产业的综合性和复杂性,本书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中采用的是分层法,要求所包含的要素间存在层次性,从而建立多层次的指标体系,将它们由高到低排成若干层次。
(二)指标的选择与体系构建
在国内现有采用DEA方法对区域旅游产业效率进行测度的研究中,对旅游产业效率指标的选取上虽有所不同,但却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表3-1列出了较有代表性的相关研究中指标选取情况。从表3-1中可以看出,在投入指标的选取上均以物质投入指标和人员投入指标为主,如旅游企业数量、旅游企业固定资产、从业人员数量等,这是对企业效率进行研究不可或缺的、代表劳动力和资本的两类指标。另有部分研究考虑了旅游资源、交通条件、文物保护等因素对旅游产业效率的影响,从而将它们纳入投入指标体系中;再有部分成果在对城市这一中小尺度范围的研究中,用城市第三产业相关指标代替旅游单一产业的投入指标,这主要是因为旅游产业关联度大而产生的数据剥离困难造成的,也是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考虑的。但整体来看,旅游产业效率投入指标的选择上均对劳动力要素“质”的投入体现不足,仅仅考量了旅游从业人员的总体数量,未考量旅游从业人员素质的高低对旅游产出的影响。从产出指标的选取上看,则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反映收入规模状况的,如旅游产业营业收入、旅游总收入、国内旅游收入或国际旅游收入等;另一类是反映市场规模状况的,如旅游总人次、国内游客量、入境游客量等。但整体上看,对产出指标均是从总量上进行考虑和设计的,而对单位产出的高低未给予重视。实际上,旅游产业不应单以总量的提升作为唯一的标准,还应考虑单位产出效益的提高,因此,对产出效益的衡量也应从总量产出和单位产出综合来考量。
表3-1 旅游产业效率研究指标选取汇总
续表
本书借鉴前人有关成果的基础上,对旅游产业效率的投入指标从产业发展规模和产业发展能力两个方面进行衡量;对产出指标从总产出能力和人均效益两个方面进行衡量。
1.产业发展规模评价指标
旅游产业现有发展规模的大小是衡量地区对旅游产业投入的核心内容。对产业规模的衡量从旅游服务规模和旅游接待规模两个方面入手。旅游服务规模用旅行社数量来衡量。旅行社是游客在地区旅游的主要综合性服务机构,既是旅游活动的组织者,也是旅游者与地区之间的中介组织。作为旅游产业的三大支柱行业之一,其数量的多少能直接反映地区旅游产业的服务功能的强弱。旅游接待规模用星级酒店数量、星级酒店房间数和景区数量来衡量。星级酒店数量的多少能够反映地区旅游住宿餐饮接待规模的大小。另外,除酒店数量外,单体酒店的规模也直接影响旅游接待能力,因此,选用了星级酒店房间数量的多少对住宿接待能力进行补充表征。旅游资源是地区旅游产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旅游资源越多,品质越高,对旅游者的吸引力就越大,地区在旅游产业的投入就能获得更高的收益。景区数量的多少能够反映地区旅游资源的丰富程度,在此选取景区数量表征地区旅游资源丰富程度,景区经营状况表征地区旅游资源开发能力的高低。
2.产业发展能力评价指标
产业发展能力反映地区旅游产业的后续力和持久力,在此用资本能力和人力支持两个指标来衡量。投资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指标,在过去的十几年中投资对于旅游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极为明显,其规模的扩张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持续力有重要影响,在此用旅游产业固定资产总值来表征地区旅游投资规模的大小,它是衡量旅游产业投资的一个重要指标。由于旅游产业属于服务业中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人力资本的投入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而且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所需的劳动力资本还会继续增加。因此,选取旅游产业从业人数这一指标来反映地区人力资本规模的大小。另外,考虑到服务者的态度和水平等“软要素”对游客行程满意度的影响同样重要,高层次人才对提高地区旅游管理能力也有重要影响,因此,对劳动要素投入的衡量要有“质”的体现,在此选用旅游院校学生数体现地区旅游从业人员素质的高低。
3.总产出能力的评价指标
对总产出能力的衡量从经济效益和市场规模两方面考量。旅游产业整体经济效益的体现用国内旅游收入、国际旅游收入和旅游税金三个指标来表征。旅游收入是衡量旅游产业发展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也越来越高,可以直接反映旅游产业在地区整体经济中的产业地位,是旅游产业通过投入而获得产出高低的重要衡量标准。其中,国际旅游收入的高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地区高端旅游市场的收益状况;随着国内大众旅游的蓬勃发展,国内旅游市场发展壮大的速度非常惊人,但是,人均消费与国际游客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因此,国内旅游收入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地区中低端旅游市场的收益情况。旅游税金则可直接反映地区旅游企业的整体经营状况,是对旅游企业投入要素后得到回报情况的最直接体现。市场规模方面则采用国内旅游人次和入境旅游人次两个指标来衡量。我国旅游产业发展初期对入境旅游市场的依赖性较重,随着国内旅游市场的壮大,其在旅游产业中所占份额已远远超过入境旅游,因此,在市场规模方面,将这两个指标都纳入其中。没有采用旅游总人次是因为入境旅游市场更能反映出地区高端旅游市场的发展状况,而国内旅游人次对中低端旅游市场发展状况表征较多,因此,在指标体系中分别加以计算。
4.人均效益的评价指标
在以往的研究中,对旅游产业效率产出指标的衡量很少采用相对指标,仅在酒店、旅行社等行业效率的测算中有所体现,本书将人均效益指标纳入产业效率产出效益的衡量中,是为了更细和更准确地反映地区单位旅游产出状况,从收入指标和消费指标两个方面反映这种比率概念下的效益。其中,收入指标包括旅游企业人均实现利润和旅游产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两个指标。旅游企业人均实现利润可以直接反映单位人力资本投入状况下地区旅游企业的盈利能力,而全员劳动生产率则是旅游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从业人员技术熟练程度和劳动积极性的综合表现。
消费指标包括入境游客人均天消费和入境游客平均停留天数两项指标。这两项指标的高低均可反映入境游客对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满意程度和被吸引程度,指标值越高,说明入境游客对地区旅游产业认同度越高,从而平均停留时间就会相对延长,旅游花费也会更高。该两项指标均对地区高端旅游市场发展状况做出表征,也从侧面反映出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质量”。
综上所述,对我国旅游产业效率投入和产出相关要素及评价指标进行整理后,得到从上到下分为目标层、分解层、要素层、准则层和指标层共五个层次的旅游产业效率投入产出指标体系,如表3-2所示。
三 数据来源与处理
(一)研究对象的选取及数据来源
本书选取我国31个省份(不包括香港特区、台湾地区和澳门特区)为研究对象,测算各省份2002—2013年旅游产业效率。其中由于2010年景区经营相关数据没有统计,在此为了保证数据的统一性,将2010年从研究中剔除。计算所需数据主要来源于2003—2014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2003—2014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副本、2002—2013年各省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以及各省旅游局官方网站的旅游统计公报。
表3-2 旅游产业效率投入产出指标体系构成
(二)数据处理
1.原始数据的标准化
原始数据的标准化是指通过一定的数学变换消除指标量纲、数量级的影响,把评价指标的原始数据转换为可以综合评价值的过程。由于所有的投入、产出数据均为正向数据,在此不存在逆向化的过程。
2.熵权法权重的计算
旅游产业效率投入产出指标体系中的最低层——指标层的权重计算方法采用熵权法。由于在 DEA 模型中,投入、产出要素要分别进入到模型计算中,因此,在熵权法计算权重中,也将投入要素和产出要素分为两大部分,分别进行权重的计算。无论是投入部分还是产出部分,其计算过程都是一样的,因此不分别进行说明。
对经标准化处理后的指标值做比重化变换后,计算每个年度第i项指标的熵值ei并计算第i项指标的变异系数,最后确定每个年度第i项指标的权重Wi(公式如本章第一节所述),计算结果见表3-3。
表3-3 指标层各指标熵权法所得权重
3.层次分析法权重的计算
旅游产业效率投入产出指标体系中的第四层——准则层的权重计算方法采用层次分析法。同样,由于投入、产出要素要分别进入到DEA模型计算中,因此,在层次分析法计算权重过程中,也将投入要素和产出要素分为两大部分,分别进行权重的计算。无论是投入部分还是产出部分,其计算过程都是一样的,因此不分别进行说明。
将表3-2的评价体系设计为调查问卷,向40余位国内专家学者及相关旅游局工作人员进行调查,通过专家咨询法建立判断矩阵,准则层的各个因素的定量化标度采用的是九分位比率法,请专家针对上一层次中的某元素而言,评定该层次中各有关元素的相对比重,并采用Yaahp软件进行指标权重的计算。为了进一步保证这种方法的客观性,本书把群体决策引入层次分析法中,同时考虑到判断矩阵对一致性的要求,选择了在得到最终结果后引入群体决策,这样更容易保证各判断矩阵的一致性。而且因为各判断矩阵是单个专家做出的,所以,一致性达不到要求可以及时调整,过程也比多专家参与判断矩阵时简便。各专家评价结果形成的判断矩阵各层计算所得的CR均小于0.1,一致性检验均通过。最后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各指标的综合权重,结果见图3-2。
图3-2 旅游产业效率评价四级指标权重
4.组合权重的计算
将熵权法和层次分析法得到的第四、第五层各指标的权重,经过以上处理,就可得出每项指标值的具体权重。经过加权计算后将16个指标层值指标转变为8个准则层值,既满足了DEA方法的应用要求,把繁多的投入产出指标归并成若干个具有明确经济意义的新的指标,又提高了指标体系的合理性。将处理后的数据代入DEA模型后,经过计算即得到各个省份不同年度的旅游产业效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