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理论分析
第一节 旅游效率研究综述
一 国外旅游效率研究综述
本书使用 Scopus数据库进行国外相关文献的检索,以“tourism efficiency”为关键词对文章题目和关键词进行检索,检索范围为期刊论文,检索时间为2014年11月2日。本次检索共得到相关论文184篇,经过两次筛选后得到122篇论文成为本书进行文献分析的主要材料。
(一)在时间序列上,旅游效率研究正在成为新的热点问题
从20世纪80年代查尼斯(Charnes)和库珀(Cooper)等发表第一篇相关文章以来,国外学术界对旅游产业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其中旅游效率问题是研究旅游产业对经济的实际贡献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关于该问题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从时间序列上看,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在2002年以前,关于旅游效率的研究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在这一时期旅游效率问题刚刚开始引起业界的关注,相关研究成果刚刚开始出现。如布拉泽维奇(Blazevic)对克罗地亚酒店在20世纪90年代的经营状况进行分析后,认为存在明显输入与输出不匹配问题;欧斯曼纳吉克—贝德尼克(Osmanagic-Bedenik)通过实证研究克罗地亚400家最大的饭店和旅游公司的旅游效率,同样得出了业务效率比其他类公司低的结论;奥尔德姆(Oldham)等从投资角度出发对南非马普塔兰(Maputaland)的乡村民宿的效率问题进行了探讨,该文选取了收入、年度回报率、创造就业及工资水平等指标来衡量旅游产业作为乡村发展的替代产业的经济可行性,并得出了发展民宿在当地切实可行的结论;塔里木(Tarim)等研究了土耳其的里维埃拉—安塔利亚的高星级酒店的经营绩效,认为四星级比五星级酒店更有效率。2003—2007年可以看作是旅游效率研究的第二个发展阶段,是兴起阶段,国外关于旅游效率研究的成果开始增多,定量方法的使用成为主流。如黄(Hwang)等对我国台湾酒店业1994—1998年的经营效率使用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方法进行测量,发现客户来源的不同和管理风格的差异都会影响酒店效率;巴罗斯(Barros)使用随机前沿成本模型(SFA)方法对葡萄牙酒店进行研究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效率没有明显的增长,仍处于较低水平;蒋(Chiang)对台北24家酒店效率的测评得出其综合得分为0.921,处于较好水平;佩波克(Peypoch)等对旅游产业的技术效率问题进行了理论应用分析,肯定了其对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作用。2008年至今为第三个发展阶段,在此阶段旅游效率研究进入蓬勃发展期,不仅相关成果层出不穷,而且研究领域不断扩大,新视角和新思维不断涌现。如克拉科利奇(Cracolici)等运用随机生产函数和DEA方法对意大利103个地区的旅游效率进行了测度;阿维娃(Aivaz)等对黑海地区康斯坦察州572家旅游企业的旅游经营状况进行了效率分析,并提出了改进策略。从旅游效率研究的时间序列特点可以看出,随着全球旅游产业发展的推进,该问题还将继续成为旅游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二)在研究部门归属上,以酒店、旅行社、航空公司和目的地(景区)为主
从旅游效率研究的部门归属上看,酒店集中了最多的研究成果,如孙(Sun)等从55家中国台湾国际酒店2001年的绩效分析,发现酒店运营效率不高是因为入住率水平不高和餐饮收入较低,而且餐饮部门面积、距离机场的距离等因素都会影响效率高低;佩雷斯—卡尔德隆(Pérez-Calderón)等对欧洲部分上市酒店的能源消费效率使用SFA方法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其平均效率为25.34%,并且规模越大的酒店效率越低。旅行社的效率研究同样受到业界的关注,一直以来都是热点领域。如卢普(Lupu)等对土耳其安塔利亚地区旅行社效率问题进行了分析;黄(Huang)等对中国台湾12家大型旅行社市场营销渠道的效率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旅行社渠道和网站是两个重点。关于机场的效率问题是国外研究的第三个重点行业部门,对其研究不仅仅局限于运营效率,能源效率也是重点研究问题。如郝乐伦(Holleran)从航空运输角度分析了旅游经济效益和环境成本之间的关系,可持续发展理念会让目的地重新审视旅游产品构成的合理性;阿萨夫(Assaf)等对2001—2008年间欧美航空公司的效率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发现,欧洲航空公司的效率和生产率增长均略高于美国的航空公司,相对而言,低成本的航空公司比服务全面但经营成本高的航空公司更高效;巴罗斯对莫桑比克2002—2012年间机场的运营效率进行了研究,并提出应改善管理流程来应对市场新的变化;托普莱克(Topolek)等从旅游产业链角度对斯洛文尼亚的旅行社与交通企业的集成效率进行了研究,认为该国旅行社与公交运营商的合作最好,其次是航空公司,效率最低的是铁路运营商。从目的地(景区)领域来看,国外研究更加注重微观领域企业类的研究,在目的地方面成果相对较少,其中博迪(Botti)等利用 DEA 方法和精确定向距离函数对法国22个地区的目的地旅游效能进行了评价;达思卡娄普娄(Daskalopoulou)等通过网络和地区资源基础来测定城市旅游的技术和规模效率,表明这两者是城市旅游产业成功运作的重要因素;里欧尼蒂(Lionetti)选取了4个年份对全球208个国家的旅游生产力进行了评价,方法上主要使用了随机生产边界和技术效率模型,这是第一个从较大尺度来研究旅游效率问题的成果,具有较高的参考意义;巴甫留科(Pavlyuk)使用空间随机前沿方法对波罗的海国家的相对旅游效率进行了比较,分析了旅游基础设施、就业、地理位置和自然景点等因素对区域旅游效率的影响,也是国外较少涉及的旅游效率空间研究的重要成果;乔治·阿萨夫(George Assaf)对亚太地区旅游效率进行分析,发现澳大利亚、韩国和新加坡的旅游产业效率较高;塔赫里(Taheri)等对伊朗德黑兰地区的博物馆经营效率进行了分析。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虽然国外目的地(景区)方面研究数量不多,但视角非常多元化,方法和手段多样,但是对空间差异及影响机理等问题关注很少。
(三)在研究地域上,从欧美地区向亚太非地区推进
从研究地域选取上看,初期旅游效率的研究集中于欧美地区,克罗地亚、葡萄牙、法国、英国、西班牙、意大利、斯洛文尼亚等国家都是旅游效率研究较多的区域,随后向亚太非等新兴旅游目的地推进。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随着这些新兴旅游目的地的兴起,旅游投资旺盛,如何高效地配置资源和合理利用资源成为这些地区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旅游效率研究作为对资源有效配置衡量的有力手段之一,其相关研究也引起了这些地区的重视。如伊瓦克(Eraqi)通过对埃及旅游产业务部门经理的调查,论证了他们的旅游战略营销态度对提高公司运营效率起着重要作用;科克沙尔(Köksal)等则对土耳其旅行社的效率问题进行了研究,发现旅行社的组织运营方式与其效率高低没有直接关系;莱(W.H.Lai)等使用 AHP方法对越南作为旅游目的地其整体宣传促销的效果进行评估,发现游客忠诚和旅游基础设施被认为是对促销效率最不重要的影响因素。中国台湾地区作为亚太地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关于旅游效率的研究起步于2003年,但随后发展迅速,相关研究成果非常丰富,可以说已经成为全球旅游效率研究的中心,不论在方法上还是研究领域上都处于领先的地位,在本书的文献检索中从数量上占近1/4,总共有36篇之多。
(四)在研究内容上,由经济领域向其他领域扩展
初期的旅游效率研究多是从经营角度出发,对研究对象进行投入产出分析,从而得出经济效益上的合理性结论。随着更多有着其他学科背景的学者进入该研究领域,关于旅游效率的讨论也变得更加多元化,从生态学视角、社会学视角、教育学视角出发的相关研究成果不断呈现。生态学视角方面,旅游能源效率问题是研究最多的方向,其次是碳排放方向,如贝肯(Becken)等对汽车旅游、露营、背包客、舒适旅游等7类不同旅游方式的能源消耗进行了测算,以期为未来发展节能高效的旅游方式提供参考;格斯林(Gssling)等从碳排放角度分析了旅游生态效率问题;凯里(Kelly)等利用离散选择实验检验游客对旅游目的地实现高生态效率的态度;克孜亚(Kytzia)等为了解决欧洲中部很多旅游目的地接近增长极限的问题,提出在“精明增长”的理念之上通过生态效率评价提出更合理的地区发展策略,并以瑞士达沃斯地区为案例进行了土地生态利用效率的测度。在旅游交通方面,赖利(Reilly)探讨了滑雪者从私人方式转向公共交通后,生态效率会得到怎样的改善与提高,并通过游客调查认为长途游客改变交通方式的可能性最大;布里达(Brida)等对意大利索道的经营效率使用面板数据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显示,大部分经济效率低下,并且规模回报在减少,这为新的交通投资决策提供了参考依据。
(五)在研究方法上,由DEA和SFA为主向多种方法综合转变
从研究方法上看,旅游效率研究走过了一个从定性到定量、从单一方法到多种方法综合的过程。最初的研究探讨了目的地旅游投资的合理性与回报性,自从DEA方法和SFA(Stochastic Frontier Approach,随机前沿分析)方法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出现以来,学者迅速将它们应用于旅游效率研究,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从2006年以后,国外学者的研究更多地转向对两种方法的改进,以使它们更加适用于旅游研究,另外,旅游效率的影响因素等更深层次问题也引起了学界的兴趣。我国台湾地区成为重要的研究基地,例如,塞勒斯—鲁比奥(Sellers-Rubio)采用双曲网络数据包络分析法来评价台湾的国际旅游酒店的服务效率,表明酒店类企业的生产效率和服务效率是不同的;陈(C.M.Chen)等使用一个定性和有限依赖变量的联立方程模型对1997—2008年中国台湾酒店业经营效率进行了分析;金(J.B.Chin)等在基于DEA分析基础上又使用额外的配置效率模型来对每项输入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除中国台湾地区之外,阿萨夫等使用双重引导的DEA方法对澳大利亚酒店业效率进行评估,该方法可以对传统DEA模型进行纠正;贝罗斯在DEA方法的基础上使用引导截面回归模型对法国目的地绩效进行评价;博迪则使用均值—方差法对法国进行了目的地效率评价,为管理者进行创新风险识别和绩效管理策略制定提供参考。
二 国内旅游效率研究综述
在CNKI中国知网中以“旅游效率”“旅游+DEA”“旅游绩效”分别为关键词,对文章题目和摘要进行检索,并再次进行追踪检索,最后共获得相关研究成果共142篇,其中博士学位论文6篇,硕士学位论文34篇,期刊和会议论文102篇,检索时间为2014年10月14日。以上科研成果成为本书进行文献信息分析的主要材料。
(一)在时间序列上,近几年旅游效率研究成果突出
我国最早从旅游效率角度研究旅游产业发展问题的是李艳双等在2001年探讨了DEA模型在旅游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中应用的可能性,并选取某一城市进行了实证研究;随后田喜洲等在2003年从理论阐述和模型构建角度,以旅行社产品为例阐述了旅游市场的博弈关系及对效率的变化影响;杨沪从制度安排角度探讨了景区旅游资源利用效率问题;朱顺林在2005年选取我国31个省份2003年的统计数据,进行了区域旅游效率的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状况的比较分析,首次较为全面地对我国区域旅游效率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分析了省际的区域差异;张慧在其硕士学位论文中以DEA方法进行了旅游企业服务质量评价的理论及实证研究;薄湘平等在2006年从理论上探讨了DEA方法用于旅游服务质量评价的可能性;胡燕京等首次以我国上市旅游企业为对象使用DEA方法研究经营绩效问题。从2007年开始,国内关于旅游效率的研究开始呈现出增长态势,马晓龙在其博士学位论文中选取中国58个重要的旅游城市进行了旅游效率及其全要素生产率的评价,这也是国内首篇关于旅游效率方面的博士学位论文。进入2012年以后,旅游效率的研究进入一个高峰期,每年发表的成果都超过10篇。因此,从时间维度上可以将我国旅游效率研究的发展阶段分为3个,2001—2007年为起步发展阶段,旅游效率的研究逐渐引起国内学者的重视;2008—2011年为兴起阶段,旅游效率研究在国内全面展开,无论是省域还是城市旅游效率研究都开始受到重视;2012年至今为旅游效率研究的兴盛阶段,研究方法逐渐成熟,研究对象日益丰富,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二)在研究尺度上,微观、中观和宏观尺度基本三分天下
从研究尺度来看,有微观尺度即旅游企业的研究、中观尺度即城市旅游效率研究和宏观尺度即省域旅游效率的研究,从数量上讲,基本上是三分天下,都是国内旅游效率研究的主体。
国内较早开始的是较为微观的企业尺度,这其中以对旅游上市公司的研究最为集中,如许陈生撰文探讨了我国旅游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技术效率的关系,他认为,股权集中度对我国旅游上市公司技术效率的影响存在显著倒“U”形关系,而股权制衡度、董事会持股比例和总经理持股比例对旅游上市公司技术效率的提高均有显著的积极作用。另外,从上市公司技术效率来看酒店类和综合类旅游上市公司的技术效率明显好于景点类公司;许海东等选取了2002—2005年旅游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从时间序列上研究了它们经营绩效的变化;孙媛媛等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以2008年经营数据为基础,对企业个体经营业绩及区域竞争力进行评价分析,同时分析旅游上市公司资本运营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文艳等从成本控制的有效性、规模收益和生产前沿面上的投影三方面进行了 DEA 分析,结果显示,2010年17家旅游上市公司中只有41.2%的企业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成本控制效率(DEA有效),而剩余58.8%的企业的成本控制效率相对偏低,存在一定的投入冗余或产出不足等。
其次较多的是中观尺度的城市旅游效率研究。如陆相林应用CCR模型从效率和规模收益两个方面进行评价,把山东省17个地市划分为四种类型,并且针对不同类型提出相应的对策;林源源等对我国23个主要城市的旅游效率进行了测量,发现多数城市综合效率较低是因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相背离;马晓龙等通过对我国城市旅游效率的演变过程、地区差异等问题进行系列研究,发现在不同时期规模效率均对综合效率的影响较大,并且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城市旅游效率有较大差异,而规模效率的差距更大,并从定性角度分析了对城市旅游效率有影响的多种因素;梁明珠等对广东省21个地市进行了研究,发现珠三角地区近40%的城市处于规模收益不变的状态,并依据旅游效率的大小和增速将城市分为草根型、新秀型、明星型和贵族型四类,从演进模式上,按照各城市在各年间的变动轨迹分为了稳定式、往复式、渐进式和突变式四种;王宗超等通过对浙江省各地市的研究发现,整体而言各地市旅游效率呈现出波动中增长的态势,但是由于城市产业政策、环境、区位等因素的影响,地市间旅游效率呈现出不同的数量特征和变化幅度。区域旅游效率研究是近几年的热点问题,新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极大地丰富了宏观尺度上旅游效率的研究领域。
较早对区域问题进行研究的是朱顺林,但是研究还较为浅显;其次是顾江等在2009年较为系统地用三个年份的截面数据对我国各省份进行了研究,发现省份的平均生产效率经历了一个先降后升的过程;盛旭东在其研究中认为虽然各地区间旅游效率存在差距,但是,东部、中部、西部间并无明显差异;陶卓明用1999—2006年的数据分析却认为东部、中部、西部间存在明显差异并且呈扩大趋势,与此同时,还认为由于后发优势的影响,落后地区技术效率增速较快;随后岳宏志、苏志平、廖斌斌、许建伟等均以各省份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国内旅游效率的变化问题。从研究情况可以看出,由于微观的旅游企业在效率研究中指标的确定较为简单,在国内相关定量研究出现较早,而城市和地区作为复杂的综合体,其旅游产业构成非常复杂,作为决策单元而言投入产出指标的确定较为困难,因此相关研究出现时间相对较晚,随着旅游效率研究的深入成为近几年研究的热点问题。
(三)在研究对象部门归属上,酒店和旅行社业的研究最为成熟
从旅游效率研究对象的部门归属来看,最早开始行业效率定量研究的是马晓龙,在2009年使用DEA方法对我国136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旅游效率问题进行了研究,发现大多数名胜区的使用效率不高,其中规模效率低是致使总效率较低的最重要因素,从空间上看,沿云南—贵州—湖南—安徽—浙江(江苏)等省份形成了一条东西向的高效率分布带,该分布带的形成与这些省份旅游资源丰度较大、风景名胜区与各类型旅游资源之间不断产生互补和替代作用密切相关;随后曹芳东等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旅游效率的时空变化规律进行了测算,认为高值区以江浙地区为核心,分别以西南和东北方向为轴线形成一个“扇形”格局,从类型上来说,湖泊型、纪念地型、山水型等类型的风景区综合效率较高;徐波等对国内29个省份旅游景区效率进行测算,发现旅游景区整体规模效率较高,纯技术效率则分省域差异较大,且多数省份处于规模递减阶段。在旅行社业方面,卢明强等通过对国内31个省份的旅游效率测算,发现各地经营效率差异显著,其中多数省份均表现为规模和技术均无效;郭峦等对西部12个省份旅行社业效率进行分析,认为应适度控制旅行社业规模并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武瑞杰通过10年的面板数据研究,得出了旅行社整体技术较低且全要素生产率呈现整体下滑趋势的结论,并认为主要原因是纯技术效率损失严重;孙景荣等以2003—2009年的面板数据研究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认为我国旅行社业综合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在时间特征上是呈现出增长的态势,纯技术效率仍然是综合效率变化的主要因素,在区域差异上认为东部和西部效率较高,而中部为低谷区;杨小强在其硕士学位论文中,从旅行社规模、业务规模、经营效益和综合发展水平四个维度,对我国旅行社2000—2010年的区域空间差异和空间格局演变进行了分析。在酒店业方面,虽然关于旅游效率的研究2011年才开始,但是,成果却较为丰富,如高玲以深圳市某酒店为例,从企业安全科技支撑的角度进行了效率研究;黄伟伟等以2004—2008年的面板数据,研究了我国饭店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情况,发现整体而言有所增长,但东部、中部和西部间存在明显不同,中西部增长较快且更多依赖于规模效率的提高,东部则已经开始依赖于技术进步的提高;孙景荣等对酒店业效率进行研究,发现纯技术效率最优的城市多于综合效率和规模效率最优的城市,且普遍存在投入冗余和产出不足的现象;何玉荣等对安徽省黄山市酒店业进行研究,发现其经营效率与竞争力压力呈负相关关系;刘玲玉等对上海市饭店业2001—2011年间的效率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发现虽然有所上升但不稳定性也较强,中心城区虽然整体高于郊区,但部分地区如长宁、闸北等区已出现过于拥挤和过度投资的现象;杨德云对省际旅游饭店业效率问题的研究发现近年来全要素生产率总体上有所恶化,特别是技术进步效率起到了限制作用。
除旅游产业的三大传统行业之外,旅游交通、森林旅游、文化旅游产业等方面的研究国内也有所涉及,但是成果还不够丰富,如陆琳对森林旅游效率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旅游投入目前在国内对效率的提高有较大作用;刘长生等对张家界景区环保交通旅游服务进行了效率问题的实证研究,发现虽然游客数量波动会导致效率呈现出严重的季节波动性,但整体仍是递增的变化规律;朱桃杏等对开通了高速铁路的22个省份旅游效率前后变化进行分析,认为高速铁路对区域旅游流的导向性还是很明显的,对国内旅游收入的提高的确有促进作用,但是匹配程度有待提高;王静以姑婆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例,对旅游用地效率问题进行了研究;刘改芳等以文化旅游产业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投入产出的绩效成果;闫友兵等以旅游电子商务网站为评价对象进行了效率分析;杨春梅等以我国冰雪旅游产业为对象,评价了相关省份的旅游效率。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旅行社业和酒店业是国内旅游效率研究关注较多的领域,景区次之,其他领域虽然也有研究涉及,但是研究尚浅,成果不够丰富。
(四)在研究方法上,数据包络分析(DEA)及其改进是最主流的方法
目前,国际上在旅游效率的研究中,DEA和SFA两种方法是应用最多的。综观国内的研究,DEA 方法几乎占据了定量方法的全部江山,仅有毛润泽和刘长生使用了 SFA 方法对旅游效率问题进行了探讨。另外,对DEA方法的改进是近三年的一个研究热点。这主要是因为,DEA模型虽然可以直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但要求各指标之间没有强线性相关关系,并且指标数量不能过多。而旅游产业由于其复杂性和综合性的产业特点,使其投入产出指标难以全面准确地确定,加上国内统计口径不一、数据不全的问题更为效率分析增加了难度。因此,在中宏观尺度的旅游效率研究中很多学者都尝试将其他方法与DEA方法相融合,从而提高分析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如王艳、蒋太才、陈国宏等使用AHP方法对投入指标先行进行权重的确定;高洁、郭岚等使用主成分或因子分析法将投入指标综合为有限的几个因子来表达,王恩旭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产出指标进行修正;而吴旭晓则使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投入指标进行了先行选取。
除旅游效率的测度外,对旅游效率的影响问题也是国内研究的热点之一,如周春梅和许陈生都使用最小二乘法估计了相关因素对效率变化影响的程度,马晓龙使用偏相关分析对影响因素进行了量化表达;顾江等使用Tobit回归分析研究了相关要素对旅游效率时序变化的影响高低,发现地区财政条件和旅游资产规模是促进旅游效率提高的重要因素,而旅行社总数与旅游效率间是负相关关系。在空间分异研究方面,变异系数的计算是使用最多的方法,如邓洪波、梁流涛等均使用该方法分析了区域旅游效率的空间差异;曹芳东等除变异系数的计算外,还运用ESDA、重心法和标准差椭圆法对旅游效率的时空演变进行了系统分析,无论是方法上还是视角上对旅游效率的研究都起到了很大促进作用;方叶林等使用G指数对省域旅游资源效率的时空演变进行了分析,认为总效率热点区变化幅度不大,始终位于长三角地区,冷点地区始终位于中西部地区,少量地区地位发生了变化。此外,赵磊、许建伟、何勋等使用收敛性分析对旅游效率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表述。
三 结论与启示
(一)研究厚度不断加深,但旅游效率的核心问题还没有解决
旅游效率研究遵循了从现象、结构到过程、机理的一般范式,研究厚度不断加深,这一点从研究内容上就可以反映出来。无论国内还是国外,旅游效率研究开始都是从单纯的测算与评价为主。随着研究的深入,旅游效率的时空间结构、影响要素、发展演变过程问题都得到了重视,研究者开始回答旅游效率的形成发展、效率的变化规律等问题,但是对于旅游效率发展演变过程中错综复杂的关系问题还有待梳理,影响效率变化的核心要素究竟是什么、怎样产生影响、怎样驱动旅游资源配置更加合理等核心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的回答。实际上,旅游资源利用能力受多种因素共同的影响,这些要素不仅集中在旅游产业内部,还受到宏观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生态环境等的影响,尤其是对区域旅游综合体而言更是如此。因此,旅游效率问题的研究还需进一步深入。
(二)研究交叉更加明显,但空间研究还很不足
综观国内外从事旅游效率研究人员的学科背景,管理学、经济学领域背景出身的科研人员占据了绝大多数,这也使得旅游效率的研究从一开始就有着浓重的经济学和管理学色彩。随着研究的深入,其他学科的科研人员纷纷加入这一领域中来,也带来了其他学科的视角和方法。这其中以社会学、生态学、环境学等领域的科研人员最多,关于旅游产业的生态效率、服务效率等研究日益增多。地理学领域的科研人员也是较早地加入旅游效率研究中的群体,很多研究者将城市和省域等旅游综合体作为决策单元,探讨了在更加复杂的自然人文社会环境下旅游效率的空间差异与演变问题,并将空间分析方法引入旅游效率的进一步分析中,可以说对旅游效率的机制研究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地理环境的量化困难性,旅游效率的空间研究还有很大改进空间。在国内,由于指标选取的不同导致不同学者对相同区域相似时间段内旅游效率空间差异的测算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这充分说明旅游效率研究相关方法的科学性和可用性还有待深入研究。
(三)研究视野不断扩大,但缺乏行业间的比较研究
旅游效率研究最初起源于欧美,随着时间的推移亚太地区等新兴旅游目的地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随着研究地域的扩展,旅游效率研究的视野也在不断扩大,除了传统的对酒店、旅行社、景区(或小型综合目的地)、航空公司等领域的研究,很多专项旅游如森林旅游、文化旅游、冰雪旅游、乡村旅游等方面的效率问题都引起了研究者的重视,几乎已经涵盖了旅游产业的各个领域。但是,目前的研究仅仅从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重视了旅游效率的差异性研究,还几乎没有从行业维度来探讨这种差异性是否存在、如何存在、为何存在等问题。单一的行业研究对深入挖掘旅游效率的演变规律及动力机制等深层次问题是有欠缺的,这也是需要今后的研究去补足的方面。